當人們打開家門的那一刻,就開始過年了

春節前夕,我們很難不聊回家。因為與數億人次向家鄉流動的人群相比,不回家的人的確是少數。

那些奔波在回家路上的人們篤信:回家才是最好的禮物。

如果回家是一份禮物,有人卻不敢打開它。

1

五年沒回家的農民工:"(自己)混得不好,沒臉回家。"

十餘年沒回家過春節的廣東公交司機:每年的年夜飯都是泡麵。

在南京,70後的女強人因為單身,怕惹母親不快,不敢回家過年。下屬為她著急,於是在當地公園的相親角幫女老闆找對象。

夜間溫度降到零下的西安火車站,一個打工者在廣場躺椅上睡下,由於不捨得花80元住旅館,在寒風裡生扛12個小時。他說,這百八十塊可以給孩子多買些東西。因癌症去世的小兒子在治療時花光了家裡的積蓄,為了還清債務,他外出打工,十多年沒回家過春節了。

一位偷偷輟學打工的少年,因為混得差不肯回家,"總希望明年掙了錢就回去……"但情況並不如人願。最後少年竟15年不曾回家,也完全與家人斷了聯繫。家人苦尋近十年後,以為兒子已經"死了",兩位老人哭著吃下每年的年夜飯。再見面時,曾經的少年已踏入中年。老父親見到兒子後泣不成聲:"兒啊,這麼多年,你到底在哪裡去了?你媽媽在家,眼睛都哭得看不到了……"

那些有勇氣騎馬喝酒闖天涯的人,在殘酷生活中看到了自己的軟弱和失意,最終躊躇在回家的路口。

只是,如果衣裳鼓滿西風的人們不曾推開那扇家門,哪會真正理解什麼是"家"。

當人們打開家門的那一刻,就開始過年了

▲50歲的張陸來自山東臨沂,他已經習慣了在外地過春節的生活。據瞭解,他所在的老家村子裡,男人大都外出打工,為了多賺點錢,一大半人不回家過年。為了給孩子掙學費,張陸幾乎全年都在打工,只有每年正月十五之後才回老家休息幾天。(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

我們好像誤解了"家"。

家人既不關心你飛得遠不遠、高不高,也不關心你飛得累不累。

因為答案顯而易見:離家打拼的人飛得既高且遠,更是累極。父母從我們不規律的三餐、凌晨加班的朋友圈、名存實亡的週末、不方便接的那些電話中,大體能知道我們在外的艱辛。

生活不易,盡力就好,父母未必苛責我們。

梁啟超在1928年寫的家書《致梁思順(長女)》中提到:"莊(指次女梁思莊)今年考試,縱使不及格,也不要緊,千萬別要著急,因為他本勉強進大學。你們兄妹各個都能勤學向上,我對於你們的功課絕不責備,卻是因為趕課太過,鬧出病來,倒令我不放心了。"

更讓父母不放心的是兒女報喜不報憂。

在這背後是兩層憂慮:一怕父母擔心,二怕父母勸自己回老家工作。但人們似乎沒有意識到,報喜不報憂的背後是對失敗的躲避。傳統教育告訴他們失敗可恥,要渴望成功。最後,那些習慣於把失敗經歷藏著掖著的人,最後也會把自己藏起來,愧於回家面對親人。

誰沒有過失敗呢?失敗的經歷與漫長的一生相比,只是一個生命片段,為什麼非要在年底來定義不存在的"勝負"?

錢學森先生的話是事實,也是寬慰:"正確的結果,是從大量錯誤中的出來的,沒有大量錯誤做臺階,也就登不了最後正確結果的高座。"

那些感到前路茫茫的人們如果願意回頭一顧,便會發現身後燈火通明。那處24小時亮燈的地方,即為"家",又被稱作"避風港"。

當人們打開家門的那一刻,就開始過年了

▲火車站出口處圍滿了等候接站的市民,他們目光殷切、翹首以盼。(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3

人生最長久的幸福,莫過於有家可回。

家是伴隨人們出生的禮物。在漫長的一生中,人們學著從原生家庭中成長、剝離,然後再試著建立自己的家。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嬰孩的記憶和生活裡只有家人。他們在家人身上找到安全感和溫飽的幸福感。這種安全感將會延綿影響一生。

終於"回家"的餘秋雨站在老屋前,重新理解了"家":"我突然明白我的祖母為什麼要用一生的時間來堅守它。如果今天我把它弄丟了,那麼,我丟棄的將是我一生中曾經呵護過我的人生堡壘。"

家文化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極重,中華民族是最愛家、最戀家的民族。梁漱溟先生說:"任何一處文化,都自具個性,惟個性之強度不等耳。中國文化的個性特強,以中國人的家之特見重要,正是中國文化特強的個性耳。"

每個人身上都會印有家文化深深的烙印,譬如賈樟柯。他深深地眷戀家鄉:"我是23歲的時候離開山西的。我的創作跟我的家鄉分不開,我前面三部電影,叫做'故鄉三部曲',山西有我的成長記憶。我走到山西的土地時,不慌,很踏實,這是山西這塊土地給我帶來的幫助。"賈樟柯在《山河故人》中以"鑰匙"為喻,將"歸家"的概念表現得淋漓盡致。

一次是樑子的鑰匙失而復得。他從揮別家鄉到被生活重壓後黯然返鄉,"家"成為外傷累累的他唯一的慰藉。另一次是沈濤給兒子Dollar的鑰匙。對於十年後無根依的Dollar來說,這是唯一與"家"的聯繫,他時刻帶著這把鑰匙,象徵著心底"歸家"的願望。

年少時的離家是一種成長,若干年後的回家是一種成熟。

家是難以名狀的特別存在,它既讓人脆弱無比,又讓人無所畏懼。再小的委屈在家門口都變得讓人無法自控地難過,再大的挫折在見到家人的那一刻都能迅速消散。

無需偽裝、無需完美、無需解釋、無需焦慮、無需自責、無需愧疚,只需回家。家是故鄉、是老屋、是魂牽夢繞的地方,是內心最溫存的角落。家像牡蠣一樣,用堅硬的外殼保護著柔軟的身體,把入侵的沙子做成珍珠,化痛苦和磨礪為珍寶。

家是每個人走出的第一步,也是他們能退回的最後一步。

當人們打開家門的那一刻,就開始過年了

▲陳可變和丈夫在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高坡鄉的老家。2018年2月8日,十六年沒回家一次的兩人終於決定與家人過個團圓年。(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倘若不是歷經挫折後推開家門,人們恐怕很難理解"家"的包容;

倘若不是兩手空空地推開家門,人們恐怕很難知道"家"的慷慨;

倘若不是在寒冬臘月推開家門,人們恐怕很難意識"家"的溫暖。

如果不是看到這條90秒的短片,我甚至忘了自己也曾用盡所有力氣回家;看完這條短片,我也笑得忘了臉上剛剛滾落的淚水。

這是由碧桂園拍攝的春節暖心短片,講述了各個不同的社會角色,因為經歷"失敗",想回家卻又害怕回家的忐忑不安,以為家會大門緊閉,以為家人會嫌棄自己,卻出乎意料地暖到讓人不禁落淚。

宀為屋也,當人們打開家門那一刻,就開始過年了。"家圓 團圓 碧桂園",圓則滿,團才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