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候從“喝湯了嗎?”到“你好”的衍變

問候從“喝湯了嗎?”到“你好”的衍變

我記得在我們老家,豫東的一個小縣城裡,熟人之間見面總是要打招呼的,經常說的問候語是“你喝湯了嗎?”他的本意並不是想要知道你到底喝湯了沒有,也沒有要請你吃飯的意思在裡面,就是一個簡單的問候禮。那時的我還小,覺得這樣的問候挺搞笑的,尤其是有的時候在廁所見面,兩個熟人打招呼的對話更是讓人啼笑皆非。一個問:“喝湯了嗎?”另一個人則會回答:“剛吃過。”全然忘了這種對話是發生在廁所蹲坑拉屎的時候。

問候從“喝湯了嗎?”到“你好”的衍變

我曾經問過父親,為什麼見面問候老是問喝湯了嗎?父親的文化水平不很高,他也說不出來個一二三,只是很直觀的告訴我,因為人們的生活水平不高,喝湯吃飯就成為家庭的頭等大事,人們見面自然要關心一下對方的大事,因此就出現了見面必問“你喝湯了嗎?”現在回想過去,總算有了深刻的認識。上世紀八十年代,雖然已經改革開放,但是春風並沒有一夜之間吹拂每個角落,當時的計劃生育也才剛剛起步,每個家庭最少也是兩個孩子,加上大人、老人,一家子吃飯的人口就得六七口,生活物資又非常的匱乏,種種原因導致吃飯也只是填飽肚子。

問候從“喝湯了嗎?”到“你好”的衍變

回想當年,為了吃喝發生的幾件事情縈繞在腦海,遲遲不願退卻。最悲催的是我們姊妹三個為了飯菜不夠吃,不僅青菜不夠吃,連肉菜也是不常見,有時為了爭口“菜尿”也是你爭我搶,最終還是發生了激烈的“戰爭”。兩個姐姐把我按在地上狠狠地削了一頓,只為我提前偷吃了肉菜。最有趣的當是“吃爛蘋果”。親戚串門給家裡買了一兜子蘋果,母親把它們藏起來之後,每天只拿出來一個讓我們吃。剛開始的時候還能吃到新鮮的,可是隨著時間推移,到後來吃的蘋果總是需要削掉一半才能吃。有一次,母親似乎忘了櫃子裡還藏著蘋果,直到聞見有股子怪味,才把已經快要腐爛的蘋果從櫃子裡拿出來,這讓我們大飽口福的蘋果,到了晚上把我們姊妹三個都送進了醫院。最詭異的偷吃事件。那個時候親戚走動,最最常見的就是水果罐頭,我們家的櫥櫃裡就經常的擺放幾瓶子這樣的罐頭,可是母親就是不讓我們動,說是等到過節的時候走動親戚用來送禮。可是過了不久,母親就會發現,水果罐頭裡面的糖水沒有了,只剩下幾塊水果在瓶子裡,母親只好把罐頭打開,讓我們姊妹幾個大快朵頤一下。母親從來都不問為什麼糖水會沒有,我的兩個姐姐貌似也根本就不知道咋回事,反正有水果吃,她們也很開心。直到長大之後,有次問起母親,母親才說早就知道是我小子用針把瓶蓋紮了個眼兒,偷偷摸摸的把糖水給喝掉了。

問候從“喝湯了嗎?”到“你好”的衍變

生活水平有明顯變化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吃喝問題漸漸地都能夠滿足了,牛奶、麵包、水果糖、各類點心都能夠吃到了,人們再見面的時候相互問候也很少聽見“你喝湯了嗎?”更多的是“你好啊”的問候,從農村到縣城到大城市,似乎文明程度一下子得到了提高。在年輕人中間也開始流行見面用“hello”或者“hi”的方式進行問候,但是好像流行的圈子也僅僅侷限在年輕人中間。當然一些年齡大的老人之間見面,還是偶爾能夠聽到“你喝湯了嗎”的問候語,只是年輕人同老年人打招呼問候的徹底的變化了。即使在廁所裡,遇到老年人給打招呼問候“你喝湯了嗎?”年輕人禮貌的回應“你好啊!”或者不吭聲,算是對墨守成規的老年人問候語的反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