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AMC六年熬出頭:身份獲官方認可 或迎統一監管

文 新浪金融研究院 徐巧

地方AMC六年熬出頭:身份獲官方認可 或迎統一監管

全國近60家地方AMC有望迎來首份行業規範化文件,統一監管成大勢所趨。在中國經濟調速換擋之際,AMC逆週期生長。

近日,銀保監會就《關於加強地方資產管理公司監督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徵求意見稿)》(下稱意見稿)向地方金融監管局和地方資產管理公司發送徵求意見函。一家位於東部地區的AMC高管向新浪財經確認,早在2018年四季度監管層就向該公司徵求意見。

此次意見稿,不僅明確了地方AMC的9項業務範圍,還列出負面清單。這意味著,全國近60家地方AMC有望迎來首份行業規範化文件,統一監管成大勢所趨。

解決身份尷尬問題

頗引人注意的是,此次徵求意見稿中首次出現“地方AMC是地方金融機構”的提法,打破了昔日地方AMC沒有官方認可的尷尬處境。

“以前地方AMC地位非常尷尬,實際上是類金融機構。從2013年全國第一批地方AMC成立,行業一直沒有明確指導,相當於變成了’灰色地帶’。”一家東部地區的AMC高管直言,雖然原銀監會負責審批發放牌照,但並未配套統一的監管細則。

2012年,財政部和原銀監會聯合下發的6號文允許各省可成立一家地方資產管理公司。而在此前,AMC行業以四大AMC公司為主,即中國東方、中國信達、中國華融、中國長城。2016年,銀監會在1738號文中允許各省增設一家地方資產管理公司,此外民營AMC、未持牌資產管理公司也在快速發展中。受益於政策鼓勵地方AMC發展,行業迎來“4+2+N”新格局。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底,目前全國共有近60家地方AMC。

中國不良資產行業聯盟研究員莫開偉認為,“中央監管與地方監管存在’兩張皮’問題,產生較大矛盾。”本來銀保監會對地方資產管理公司擁有審批權和監管權,但屬地監管原則又使得地方政府侷限於地方利益,對資產公司的一些違規經營行為睜隻眼閉隻眼,不利於資產管理公司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業內呼籲放開地域限制

此次徵求意見稿,不僅明確了地方AMC的業務範圍,還列出負面清單。

從經營範圍來看,地方AMC的經營範圍包括:收購、管理、經營和處置本地區金融企業、非金融企業不良資產;基於不良資產業務開展的追加投資;債務重組、債權轉股權,並對企業持股或追加投資;資產管理業務;託管與救助困境企業;財務、投資、法律及風險管理等諮詢、顧問以及其他綜合金融服務;有關部門批准擔任破產管理人;法律法規不禁止的其他業務。

此外,徵求意見稿還列出了多項負面清單,包括地方AMC不得以任何形式幫助金融企業虛假出表掩蓋不良、不得未經批准向社會公眾發行債務性融資工具、不得暴力或非法手段清收等。

“我們該做哪些?不能做哪些?以前沒有統一監管,地方AMC很難搞清楚自己的主業。於是變成了大家摸著石頭過河,各自探索。”前述東部地區地方AMC高管認為,監管缺失導致了很多地方AMC開始做股權投資、產業基金等本不應該屬於主營範圍的業務,該徵求意見稿則讓行業有了明確方向。

而在諸多規範中,業內人士呼聲最高的則是放開地方AMC的地域限制。根據徵求意見稿,地方AMC開展債權轉股權業務涉及收購金融企業不良資產,不受區域限制;各銀行總行處置不良資產,也不受區域限制。據前述東部地區一位AMC高管介紹,目前他們省內業務主要佔比70%,剩下30%則分佈在山東、江蘇、湖北等外省市地區。

經濟轉型陣痛下AMC逆週期生長

對AMC行業而言,不良資產多少有些“彼之砒霜,吾之蜜糖”的意味。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增速放緩,金融業與非金融業的不良資產呈上升態勢,這對銀行來說或是壞帳,但在AMC眼裡卻是利潤來源。整體來看,AMC不良業務主要有三種經營模式:收購轉讓、收購重組和債轉股。

“目前實體企業經濟不景氣,不良資產大幅上升,而銀行處於逆週期階段,不良信貸資產也大幅增加。”莫開偉分析指出,規範地方AMC將對它們提供巨大空間大顯身手。

去年以來,在去槓桿背景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不少民企尤其中小企業舉步維艱。監管層呼籲銀行加大對民企支持力度,但這也意味著不良率或將抬頭。1月中旬,銀保監會通信部負責人介紹表示,截至2018年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達到2萬億元人民幣,不良貸款率略升至1.89%。值得注意的是,在資管新規出臺以後,銀行表外仍有幾萬億的資金尚待釋放風險。

一位業內人士認為,地方AMC對地方經濟更熟悉,跟當地政府也聯繫更緊密,在處理地方不良資產和防範化解風險方面更具有優勢。“光依靠四大AMC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發揮地方AMC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