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長城 層林盡染的慕田峪,原汁原味的箭扣


十月深秋的慕田峪。青山遠黛,層林盡染,漫山紅葉,分外壯麗。

不到長城非好漢。唯有親臨長城,從山腳一步步丈量,才能真切感受到它的雄偉與險峻,感嘆古人的氣魄與膽量。中國的長城和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伊斯坦布爾的聖·索非亞教堂等一起被譽為世界的奇蹟。

千百年來,從秦至明,戰士風餐露宿,冷月戍關,寒暑迭復,冷暖自知。從這一個個烽火臺的窗口南望,思鄉之情,輾轉反側。縱然風景如畫,也難掩歸心似箭。

秦王按劍怒,發卒戍龍沙。秦嬴政一道皇令,千萬士卒背井離鄉、妻離子散,不捨晝夜,修築長城。長城分割了南北,將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阻隔。有人說長城抵禦了外族南下,有人說是為了使各諸侯國忙於工程、無暇內亂,還有人說是秦始皇修建龍脈期望千秋萬代......孰是孰非,是功是過,莫衷一是。

其實,長城距今大約有兩千六百多年的歷史。春秋時期諸侯各國均建有長城、劃疆而治,唯秦王統一連接耳。這時期最有名的當屬齊國長城。齊長城修築了170年餘,西起平陰,經肥城、濟南、萊蕪、博山、臨朐、沂水、安丘、莒縣、五蓮至膠州入海,全長達1200餘里,被稱為“長城之父”。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居功至偉。與此同時,燕、趙、秦這三個國家在其北部加修了長城,此乃後來萬里長城之雛形。


黃花今猶在,戰士不復還。烽煙不起,青磚默然。此處是慕田峪長城最高點的烽火臺。從此繼續前行,便是險峻雄奇的箭扣長城。中外徒步愛好者神往之處矣。

如圖標誌,右下近路至慕田峪,正前方乃牛角邊。蓋因此段長城依山環繞折回,形如牛犄角而名也。因年久失修,滿目瘡痍。殘垣斷壁,歲月風化,石階皆損,碎石滿地,坡陡無緩,腿軟腳滑難堪者眾。故常人多避險抄近路也。

將軍把關處,不聞胡騎聲。漢之匈奴、唐之突厥、明之蒙古,無不窺覷城南之富饒,伺機而動。長城之存在,確作天險之用。昔日戰況不斷、狼煙四起的烽火臺,如今只落得寂寞如雪,人跡罕至,淒涼無限。

不知徒步愛好者的偶爾到來,當年的秦磚宋瓦明石,有何感嘆?!或許,它們早已泰然了朝代之輪轉、歲月之更替、冷月之無言……千年一瞬,唯袖手旁觀。

千金募戰士,萬里築長城。遙想當年,工程是何等的浩大與艱難!翻山越嶺,背馱肩扛,一塊塊、一擔擔,春夏秋冬,不捨晝夜……又遇姜家長女為尋親夫哭倒長城、重修無數,嗚呼!

從號稱“小天梯”的牛角邊眺望正北樓。正北樓是箭扣段長城的一個制高點,一覽眾山小之處。亦是攝影愛好者嚮往的地方,為了拍到絕美的長城日出日落與紅葉雲海,在此安營紮寨、夜宿長城。樓內平坦開闊,可留宿數人。風景如畫,果然名不虛傳。

從正北樓眺望壯麗山巒。讚歎之餘,又多了幾分感嘆!春風今常渡,江山萬里寧。狼煙退去,才得以有欣賞風景的心情。安定來之不易,且行且珍惜!

半路一個箭樓,形狀猶在,已然變成了蒼鷹之巢穴。恰好雄鷹展翅,御風翱翔。畫中意,自體會。

箭扣長城修於明代,綿延20千米餘,形如滿弓扣箭而得名。箭扣薈萃了長城的險、俊、奇、絕,路斷坡陡,處處充滿了挑戰。牛角邊、正北樓、將軍把關、北京結、天梯、鷹飛倒仰、九眼樓……非一般體力與膽量所能及也!

白牆聳立,像極了“小布達拉宮”。於綿綿群山、懸崖峭壁之上,修築蜿蜒的長城,再次感嘆古人的毅力與膽魄!人類之痕跡,世界之奇蹟。

號稱“小天梯”的三十八蹬。70多度的陡坡,極富挑戰。手攀腳蹬,險並快樂多。此番一眾五十餘人,無一掉隊,皆堪“強驢”也。

坍塌的城牆,比比皆是。歲月之力量,自然之敬畏。側身而過,默不打擾。留下的是記憶,不帶走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留下它們繼續堅守。或許再百年,或許再千年,時光如駒,皆是過往。

長城以北、山腳小村~西柵子村。公交車之終點,亦箭扣北坡之起點。

保護長城,人人有責。祝福這座唯一能從太空視力所及的人類建築!

美不勝收,樂此不疲。遊不獨行,與子何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