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銀行祭出4大前沿技術利器,賦能供應鏈金融

供應鏈金融如今在實體經濟中扮演著愈加重要的角色,互聯網、區塊鏈、物聯網等新技術的興起運用,也為其提供了成長新動力。作為發展供應鏈金融的中堅力量,近年來銀行業紛紛發力,以供應鏈金融推動服務能力轉型升級。在中國實體經濟最發達的長三角地區,江蘇銀行就提供了這樣一個先進範本。11月18日,江蘇銀行、上海財經大學、中國科學院計算所太倉分所、江蘇眾達供應鏈科技有限公司四方聯合發起成立泛長三角交易銀行暨產業鏈金融研究院,產學融多方力量首次以融合姿態共同推動供應鏈金融發展。江蘇銀行還同步正式發佈“智盛交易銀行”品牌,憑藉業內領先的金融科技優勢,以科技賦能供應鏈金融,打造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新樣本。

江蘇銀行祭出4大前沿技術利器,賦能供應鏈金融

產學融跨界協同打造供應鏈金融新標杆

日前,由江蘇銀行等四方共同發起的泛長三角交易銀行暨產業鏈金融研究院在上海財經大學正式成立,研究院成立大會暨首屆論壇於當日同時舉辦,江蘇銀行行長季明、上海財經大學校長蔣傳海等出席並致辭,人民銀行參事、原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何德旭為論壇做專題演講。

長三角是中國實體經濟最發達、民營企業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就在剛剛閉幕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將支持長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並上升為國家戰略,著力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現代經濟體系。

江蘇銀行行長季明表示,江蘇銀行發起成立泛長三角交易銀行暨產業鏈金融研究院,正是落實總書記要求、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具體舉措。研究院整合了產學融三方在產品研發、理論研究、人才培養、資金供給等方面的優勢,通過推廣運用交易銀行產品,為客戶交易全流程提供針對性、立體化、一攬子金融服務方案,能夠有效解決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是推動產業鏈金融理論與金融實踐深度融合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嘗試。

記者瞭解到,國務院印發的《關於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也要求推動供應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手段,供應鏈金融也逐漸迎來爆發期,站上新風口,甚至有市場分析指出,2020年我國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將達27萬億。然而,也有業內人士指出,現有的供應鏈金融基礎理論研究還不夠,研究機構力量還比較單一,往往是幾個企業聯合或部分銀行聯合,還不能形成協同效應。

翻閱此次研究院的四方成員資料可以發現,牽頭方江蘇銀行是全球百強銀行,該行在交易銀行和產業鏈金融上大膽探索,形成了以現金管理“通”系列、供應鏈金融“e融”系列為代表的綜合服務解決方案,打造了一批全國示範項目,較好實現了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高精尖科技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成功入選國家供應鏈創新與運用試點單位,是全國僅有的3家入選銀行之一。此番由江蘇銀行牽頭,匯聚上海財大、江蘇銀行、中科院計算所在理論研究、產品研究、技術研究方面的優勢,通過運用產業鏈金融的科學理論、技術手段和金融產品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現實問題,將學術研究、科學技術轉化為有效生產力,的確具有眾人拾柴、快人一步的價值。

以江蘇銀行為例,該行表示將不斷加大支持力度,與各方協同聯動,合力將研究院打造成為中國最具品牌影響力的交易銀行與產業鏈金融創新平臺。將在研究研發上加大投入,努力形成一批有影響力的學術成果,培養一批高素質的專業人才,為金融同業特別是中小銀行提供更加專業的交易銀行諮詢和服務支持;在產品創新上積極推進,通過推廣運用物聯網、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創新交易銀行產品,提高金融服務效率和風險控制水平,為企業緩解融資困難、降低財務成本、實現效益最大化提供解決方案;將在科研成果轉化上先行先試,努力成為研究院科研成果的“試驗田”,對交易銀行的先進理論、技術、產品、模式主動做好試點,力爭儘快由全國供應鏈金融“試點行”成長為領先的“示範行”,把成熟的服務產品和方案向全國複製推廣,惠及更多企業。

在成立大會上,還舉辦了首屆泛長三角產業鏈金融發展論壇,人民銀行參事、原中國人民銀行調統司司長盛松成發表了主題演講,從當前我國金融運行的視角探討了供應鏈金融的發展路徑;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何德旭從目前的債務違約分析了民營企業的融資困境;江蘇銀行交易銀行部總經理史初江分享了交易銀行的業務創新對於區域性銀行發展的意義;研究院專家曹嘯指出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推進產業鏈金融發展能夠較好地實現金融創新效率和風險防範之間的權衡。論壇匯聚了學術界、金融界和企業界的專家的智慧,以前瞻視野和探索精神進行思想碰撞,共同交流中國產業鏈金融發展的現實問題與理論進展,謀劃推動中國金融業改革與發展之道。

論壇舉辦的同時,泛長三角交易銀行暨產業鏈金融研究院與多個高新技術與產業園區以及核心企業簽訂了產學研合作協議,說明交易銀行與產業鏈金融的服務模式符合企業的現實需求,能夠有效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也標誌著研究院的研究成果將很快能夠落地實施,發揮出切實的社會經濟效益,實現研究院服務金融機構和實體經濟的初心。

科技賦能,打造智慧供應鏈金融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供應鏈已發展到與互聯網、物聯網深度融合的智慧供應鏈新階段。而目前業內看好的供應鏈金融模式,也是在傳統模式基礎上,運用大數據、區塊鏈等前沿技術,構建一個綜合性的大服務平臺。在此次大會上,江蘇銀行交易銀行部總經理史初江代表江蘇銀行發佈的“智盛交易銀行”品牌,正是這樣一個以金融科技賦能供應鏈金融的綜合金融服務平臺。

史初江介紹,江蘇銀行“智盛交易銀行”品牌的“智”,代表該行一直致力於打造“最具互聯網大數據基因的銀行”的特色屬性;“智盛交易銀行”品牌的“盛”則意味著該行運用 “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四大前沿技術利器,創新特色產品服務方案,助力企業興“盛”發展。

江蘇銀行“智盛交易銀行”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實現了“智慧營銷”和“智慧風控”。在“智慧營銷”方面,該行建立了智能工作平臺, 通過“三個精準”模型(精準發掘客戶、精準分析客戶需求、精準提供解決方案),智能化批量篩選目標客戶,通過對客戶交易行為、財務報表等數據的自動分析,準確判斷、挖掘客戶需求,並自動匹配對應的金融產品,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的綜合金融服務方案;在“智慧風控”方面,自主設計開發了大數據風控產品,融合信息核驗、欺詐識別、信用評分、內控名單、評估報告、風險預警等多項功能,構建了全方位的風控體系。

江蘇銀行祭出4大前沿技術利器,賦能供應鏈金融

運用區塊鏈技術,江蘇銀行創新“商超供應鏈”服務,圍繞大型商超搭建供應鏈採購平臺,將大型供應商、供應鏈管理企業、大型商超的採購流程線上化,同時運用區塊鏈技術確保數據真實性與不可篡改,依據平臺數據為供應鏈管理企業提供融資,從而擴大供應鏈管理企業的資金來源,降低資金融資成本。

江蘇銀行還將物聯網技術創新推運用於“存貨E融”,與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繫統進行在線交互,形成出質審查、融資申請、提貨還款等流程的全線上化,逐個擊破動產質押融資“分不清、管不住、賣不掉”的三個難點。

目前,該行已形成應收E融、存貨E融、預付E融三大類線上化服務體系,涵蓋建築、醫藥、汽車、商超、大宗商品等行業。江蘇銀行“智盛供應鏈金融”通過線上化的技術手段,將供應鏈相關各方互相連接,實現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交互式在線運轉,最大限度地發揮各方的協同效用,打破供應鏈金融推進過程中信息不對稱、業務操作比較複雜的困局,提高產供銷週轉速度、減輕企業的財務管理負擔和成本,更大力度扶持企業發展,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