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灣古鎮,歷史與文明結晶的嶺南風采

國人皆知江南水鄉古鎮多,其實在珠江三角洲,也有許多歷史悠久、別具嶺南風情特色的水鄉古鎮。遠的暫時不說,今天先給大家介紹一個位於廣州番禺區的沙灣古鎮。

沙湾古镇,历史与文明结晶的岭南风采

始建於南宋800多年曆史的古鎮

始建於南宋的沙灣古鎮,是一個有著800多年曆史的嶺南文化古鎮,坐落在古海灣半月形沙灘之畔的“豬腰崗”,故名沙灣。歷史悠久的沙灣古鎮,形成並保留了以傳統歷史文化和民間文化為主體的嶺南文化,是以珠江三角洲為核心的廣府文化的傑出代表,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大量嶺南特色的祠堂、廟宇、民居等古建築遺址保存完好,廣東音樂、飄色、龍獅、蘭花、飲食等民間藝術和民俗文化長盛不衰飲譽南國。沙灣古鎮先後獲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蘭花名鎮、全國文明鎮、國家衛生鎮等多項榮譽稱號,2017年6月獲評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沙湾古镇,历史与文明结晶的岭南风采
沙湾古镇,历史与文明结晶的岭南风采沙湾古镇,历史与文明结晶的岭南风采

沙灣古鎮旅遊區佔地2300多畝,其中旅遊核心區佔地約265畝,精心打造了10個主題鮮明的展館,包括沙灣宗祠文化展覽館(留耕堂)、何炳林院士紀念館、廣東音樂紀念館(三稔廳)等,展現沙灣瑰麗的祠堂文化、宗族文化、建築文化、農耕文化、民間文藝等,充分彰顯了沙灣古鎮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濃郁的文化風采。

沙湾古镇,历史与文明结晶的岭南风采沙湾古镇,历史与文明结晶的岭南风采

嶺南建築特色的物質文化遺產

沙灣古鎮是廣州周邊地區保留最完整的嶺南古村落之一,房屋鑊耳式山牆、蠔殼屋牆、文塔等最具嶺南特色的建築,這裡都有,明、清、民國時期的青磚房屋和麻石地板的街巷蜿蜒錯落、宗祠古屋錯落其間、飛簷柱樑精雕細琢,是珠三角中心廣府文化的傑出代表,其中作為何氏大宗祠的古祠堂留耕堂,不僅是祠堂文化、宗族文化的代表,也是古建築的精華。

沙湾古镇,历史与文明结晶的岭南风采沙湾古镇,历史与文明结晶的岭南风采

廣東最高級別祠堂之一的留耕堂,始建於元朝至正十二年(1275年),名字取自“陰德遠從宗祖種,心田留與子孫耕”之意,是番禺沙灣名門望族何姓禮祀始祖的祠堂,歷經明清各朝的擴建和重修,為主軸對稱的五開五進的格式佈局,現時的面貌是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先後共花了17年時間擴建而成,留耕堂計有112條石柱和木柱。這些木柱的原料,當時是從東南亞國家採購回來的。在雕刻方面,留耕堂保留了非常精緻的石雕、木雕、磚雕、灰塑,體現了嶺南庭園的精巧建築藝術。

沙湾古镇,历史与文明结晶的岭南风采沙湾古镇,历史与文明结晶的岭南风采
沙湾古镇,历史与文明结晶的岭南风采

留耕堂是廣州地區現存年代久遠、規模宏大、格調高雅、造工精巧的嶺南古建築,這一切均因何氏家族的顯赫家族背景,何家的發家史,是“學而優則仕”的典型代表,何族族人中,數百年曾經考取文武進士8人、博學鴻詞省元1人、文武舉人近50人,其中北宋政和年間(1115年)何氏三兄弟同中進士,二哥何粟還榮登狀元,被宋徽宗招為當朝駙馬,官至副宰相,留耕堂二進儀門上正書“詩書世澤”和背書“三鳳流芳”的題字,是明代名儒陳白沙手跡。

沙湾古镇,历史与文明结晶的岭南风采
沙湾古镇,历史与文明结晶的岭南风采

為顯耀何族歷代在詩禮傳家基礎上建立的功業成就,並以之激發後輩奮發讀書的熱忱,現在沙灣古鎮每年都會在留耕堂舉行適齡兒童的“開筆禮”,從小在孩子心中播下尊師重教、勤奮好學的種子。

沙湾古镇,历史与文明结晶的岭南风采
沙湾古镇,历史与文明结晶的岭南风采

除了留耕堂,在沙灣古鎮,還有建於清康熙六十年(1721)、民國重建的六角三級樓閣式、高約12米的 文塔、還有聰明井、書齋等古建築,這些建築也是沙灣古鎮數百年來興學重教的見證。

沙灣鎮現保存有約七萬平方米古建築,其間蘊藏著豐富的磚雕、灰塑、木雕、壁畫等多種藝術珍品,充分展示宋朝至今珠江三角洲地區城鎮變遷史,堪稱嶺南民間建築文化博物館。

沙湾古镇,历史与文明结晶的岭南风采
沙湾古镇,历史与文明结晶的岭南风采沙湾古镇,历史与文明结晶的岭南风采

琳琅滿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沙灣古鎮現擁有廣東音樂、獅舞兩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則有沙灣飄色、磚雕,並有一批承上啟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具有鮮明地方色彩和獨特風格的廣東音樂起源於明代萬曆年間,成型於清代光緒年間,繁榮於民國時期,而沙灣古鎮就是廣東音樂起源地之一和興旺繁榮的一處加工場。廣東音樂最著名的幾首樂曲《賽龍奪錦》、《雨打芭蕉》、《餓馬搖鈴》、《七星伴月》等都是誕生在沙灣古鎮,廣東音樂的創始人之一何博眾和後輩何氏三傑—何柳堂、何與年 、何少霞,都是清末民初時期的沙灣人,當年他們創作和切磋音樂的地方“三稔廳”,如今是廣東音樂紀念館,而鎮上還有一座“沙灣廣東音樂館”,館內設有廣東音樂私夥局演奏廳、廣東音樂展覽廳、沙灣廣東音樂“何氏三傑”展覽廳、互動展示廳,是集表演、展示、觀賞、體驗於一體的多功能文化場所。

沙湾古镇,历史与文明结晶的岭南风采

飲譽珠江三角洲的“沙灣飄色”發源於沙灣鎮,每年農曆三月初三為“出色”的時間。沙灣飄色結構上由三個部分組成:色櫃、色梗、扮演“色”的演員,坐在下面的叫“屏”,由10-12歲小孩扮演,上面凌空的叫“飄”,由3歲左右小孩扮演。沙灣飄色有色彩豔麗,造型大方、裝置奇妙、講究力學、內容含蓄的特點。

“食在廣東”,粵菜的發源地是珠江三角洲的順德、番禺和南海等地,沙灣的飲食文化也是很有地方特色,除了傳統的菜色,特色傳統甜點小吃的“沙灣姜埋奶”,香濃撲鼻,甜中帶辣,風味獨特,具有溫中、調胃、驅寒、養顏等功效,馳名省港澳百餘年。除了姜埋奶,用水牛奶做成的食品還有鳳凰奶糊、窩蛋奶、牛奶白餅、牛乳、牛乳白粥、糯米椰餈、炸牛奶等多種,到沙灣,除了感受厚重的歷史文化,品嚐特色美食也是必打卡的。

沙湾古镇,历史与文明结晶的岭南风采
沙湾古镇,历史与文明结晶的岭南风采

人傑地靈名人輩出

沙灣建鎮800多年來,興學重教文化底蘊深厚,湧現大批有用之才,除上面介紹的以外,特別要介紹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炳林先生:1918年出生在沙灣古鎮的何院士,被稱為“締造一個行業、奠定兩個領域的中國離子交換樹脂之父”,在沙灣和廣州分別讀完小學中學後,在抗戰期間西南聯大完成大學學業赴美留學,1952年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經過不屈不撓的努力,在周總理的幫助下,於1956年回到祖國,在南開大學任教,他不但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並在短短的兩年間,成功合成當時世界已有的全部離子交換樹脂品種。用何院士合成的離子樹脂成功排除了貧鈾礦石中的雜質,為中國成功製成第一顆原子彈做出傑出貢獻,並因此獲得他一生最看重的“獻身國防事業成就獎”。

沙湾古镇,历史与文明结晶的岭南风采

除此外,加入中國共產黨的何院士,還是全國第三、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為國家的科技和教育事業都做出了傑出貢獻。2007年,享年89歲的何院士與世長辭,當時的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向其家屬親致慰問電,江澤民、溫家寶等領導人致送了花圈。

為了紀念何炳林院士,沙灣鎮建立了“何炳林院士紀念館”,在一座古香古色的大宅中,莊重慈祥的何炳林院士青銅像矗立其中,遠離家鄉幾十年後,魂歸故里。紀念館以詳實的圖文和聲像資料,全面展現何院士獻身中國科技和教育事業碩果累累、為國為民高風亮節的一生。

沙湾古镇,历史与文明结晶的岭南风采

沙灣古鎮,以其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結晶出充滿魅力的嶺南風采,是廣州旅遊不應錯過的好去處。

沙湾古镇,历史与文明结晶的岭南风采

貼士

我採集了關於沙灣古鎮的旅遊靈感,這裡適合與所有人共同體驗。

全年來玩最佳。特別提示:春節期間和農曆三月初三有許多民俗慶祝活動

樂途旅遊網與樂途靈感旅行家:夢在遠方的晨依 更新:2019.02.1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