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比斯利為何簽約CBA:強弱項鮮明帶來的必然選擇

深度解讀比斯利為何簽約CBA:強弱項鮮明帶來的必然選擇

詹姆斯這下真的“隊友CBA”了

今天廣東宏遠正式官宣,與NBA著名得分手邁克爾-比斯利簽約。我們今天主要就來聊聊比斯利為什麼做這個選擇,技術特點和兩大聯賽之間的關係如何。

應該肯定的是,比斯利轉投CBA,並不等於就徹底與NBA無緣了。他之前分別為上海和山東打過兩年的CBA,並不妨礙他轉身就在NBA找到工作。最近5年裡,比斯利每36分鐘能在NBA得到20.8分,只要出場就能維持可觀的火力輸出。

但即使是如此,比斯利輾轉熱火、火箭、雄鹿、太陽、尼克斯、湖人等隊,不僅到手的薪水都很低廉,還總是得不到足夠有保障的長期合同。換句話說,他能在NBA找到工作,和對這份工作真正滿意還是兩回事。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來了,為什麼比斯利在NBA總是四處流浪呢?原因應該是多方面的。考慮到他本賽季在湖人只打了277分鐘樣本偏小,我們就拿他上賽季效力於尼克斯的比賽作為參考。他為前東家出戰了1,653分鐘,是2010-11賽季以後最多的。

首先是比斯利的防守不好。他的單防技巧不佳,也缺乏合格的團隊感和預判。ESPN的真實正負值就認為比斯利的防守影響力大幅低於大前鋒平均水準。他完全不會將身體條件轉化為防守效果,只要在場球隊的造失誤就嚴重走低,對保護籃板也沒多少幫助。比斯利唯一能做的也就是對位進攻參與度低的無射程球員時,守在籃框附近補補防,近幾年蓋帽數據還過得去。

在NBA這種既拼強項也拼短板的聯盟,比斯利只能靠一端吃飯本身就很夠嗆了,這要求他的進攻必須非常好才可以。但比斯利又存在另一個麻煩:他和體系之間是相對割裂的,進攻影響力也沒有得分數據看起來那麼亮眼

還是以上賽季為例,別看比斯利的三分命中率高達39.5%,他每36分鐘只出手1.9個三分,頻率在大前鋒倒數10名,不到同位置平均水平的一半。比斯利職業生涯的兩項數據分別是34.9%和2.2,照樣能得出類似評價:在隊友持球時,他無球拉開空間的牽制力有限。

只能打持球,比斯利又不如那些優秀的板凳微波爐後衛變化多。比如上賽季他每36分鐘要在中距離出手9.9次,能排進大前鋒前3。總是用單挑跳投解決問題,帶來的結果是他的傳控數據一直很一般,助攻率和球權比起來是聯盟中下水平,失誤還有一些多。

但請注意,我們說的這些缺點,都是妨礙比斯利有更高追求的阻礙,不等於他就沒有優點。比斯利上賽季每36分鐘在籃下出手5.8次,命中率高達67.5%;他中距離43.2%的準心可能做不到場場把人往死裡錘,卻也絕對不能用差來形容。

這麼說吧,凱爾特人、雷霆和火箭上賽季的防守效率都有聯盟前10,也都擁有不少鋒線換防資源。結果比斯利在這3個對手身上都曾以60%多的命中率砍下至少30分,甚至還贏了其中兩場,手感在線時進攻是有些無解的。而這還是NBA的防守強度,換到CBA又如何?

總之比斯利的技術特點,決定了他只能是NBA弱隊的得分手。強隊給不了他太多戲份,他又不能用防守和三分做出別的貢獻。反過來CBA對外援的頭號要求,恰恰是能吃越多球權越好。你能夠保質保量地主攻,其餘事情不需要太操心。廣東給出的待遇理應不低,比斯利又有足夠豐富的旅華經驗,做決定就顯得愈發可以理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