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昔大唐全盛日——國博大唐風華展側記(上)

一個寒風凜冽的晚上,我和小夥伴曾聊起有關馬鐙之於歐洲歷史的問題,對於一個馬鐙改變歐洲的說法,小夥伴提出了自己的疑問,有什麼實證能證明馬鐙在古代的實際應用?畢竟秦始皇陵裡也沒見出土馬鐙不是。

對待此種刁鑽問題,自家想起有關戰馬的文物便是昭陵六駿,但想想看畫像磚上似乎也沒有關於馬鐙的細節呈現。

待到國家博物館看到《大唐風華》展時,第一時間便在現場拍照給小夥伴發過去。喏,你要的馬鐙,還是有圖有真相那種。

憶昔大唐全盛日——國博大唐風華展側記(上)

憶昔大唐全盛日——國博大唐風華展側記(上)

老實說,身為北京人的一大好處是看展方便,比如這次陝西省博物館和法門寺博物館等陝西牛館來京搞的《大唐風華》展,拿出來的真正都是好東西。畢竟展出地點是國家博物館,一般般的展品總不好意思和首都人民打招呼。

憶昔大唐全盛日——國博大唐風華展側記(上)

按照官方介紹所說,本次展覽共展出120件(套)能代表盛唐發展水平的精品文物。它們分別來自陝西曆史博物館、法門寺博物館、西安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昭陵博物館、乾陵博物館等,讓觀眾們不用走出北京,就能感受長安城昔日的雍容與繁華。

的確,這六家博物館可以說已經基本囊括了陝西所有唐代文物的精華了。

我在那幅著名的《明皇擊球圖卷》(仿本,真本在遼寧省博物館)前面許久露出迷之微笑。笑的展櫃附近的安保人員都有些怵然而驚。

憶昔大唐全盛日——國博大唐風華展側記(上)

憶昔大唐全盛日——國博大唐風華展側記(上)

無他,看文物展時最易發生那種“懂的懂”的事情。比如我在這軸畫上看到了蓋章狂魔、十全老人的數枚印章,如三希堂主人、太上皇至寶等等等等,不免令人會心一笑,大有果然如此之感。而畫軸末端的上面宣統的印章,又讓人不免想起溥儀在故宮搞文物盤點時那一場大火。這種小細節,總令人生出一種“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的八卦感。

在展覽中,我還看到了凡穿越者回到古代的必造之物--玻璃。

憶昔大唐全盛日——國博大唐風華展側記(上)

只不過此次展出的琉璃碗是天然之物,雖不及現下兩塊錢一個的玻璃杯來的晶瑩剔透,但在古代已經是稀世奇珍一樣的存在。

我曾看過一本極靠譜的講述唐代人衣食住行的書《唐朝穿越指南》,書中所述,全都來源於考古文物、史料和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在讀過紙質書後觀賞實物,時常有一種如見故人之感。

畢竟,從文字中猜想文物的模樣與看到實物的感受全不一樣。每當見到一件聞名已久的文物時,讓人總有一種,“原來你是這樣的**啊”的感受。

展覽中更值得一看的是來自法門寺的唐代茶道用具,讓人不免想起電視劇《法門寺猜想》裡煮茶的情節。據稱此劇中的道具全部根據法門寺地宮中出土的金、銀、玻璃、秘色瓷等烹、飲茶器一一仿造。

看過電視劇後來近距離實物,油然而生一種“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之感。

憶昔大唐全盛日——國博大唐風華展側記(上)

憶昔大唐全盛日——國博大唐風華展側記(上)

美國考古作家布賴恩·費根寫給美國大學生的通識教材《考古學入門》中曾引用過考古學家戈登·柴爾德在其代表作《歷史的重建》中的一句名言:一個公元6666年的考古學家,可能會發現他不得不依賴廚房用具的多樣性來幫助自己認識到,在1950年,英國和存在不同的社會背景。

觀展之餘,想及此句,不免欽服考古學家畢竟經多見廣,看的透徹。便如眼前這些唐朝茶道用具,讓人感嘆古代工匠手藝精湛之餘,對於許多茶道書中所述唐代的煮茶法更有新認識。

回想書上所述內容,更有一種原來如此、果然如此之感。這種特別的樂趣,或許正是許多人樂此不疲的到處跑去看展的動力之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