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給孩子最好的獎賞?合格的父母都這麼做

01


前幾天去朋友家做客,期間本來還聊得很開心,可是一聊到她念小學的兒子,氣氛頓時就緊張起來。原來孩子的成績一直不太理想,尤其是數學經常不及格。

她嘆了口氣說:

這孩子其實腦子挺靈活的,就是性格太過好動,沒把心思放到讀書上。就是因為不努力,學習成績才每次都不及格。


一旁的兒子馬上還嘴:

我哪有每次都不及格!


朋友說:

每回都告訴他這次考得有進步就獎勵他想要的獎品,結果獎勵也沒用。


我笑著問孩子:

你媽媽都發話了,考得好你想要什麼就給你什麼,你就不動心?


沒想到孩子說道:

反正他們又不會真的說到做到,每次有進步了,他們都說考得還不夠好。而且,我也努力了啊,成績就是上不去我也沒辦法!


孩子的話讓我思考良久,孩子其實不是不努力,也不是不想要獎勵,而是我們太看重孩子呈現的結果,反而忽略了整個過程。

也許,我們搞錯了獎勵的方向

什麼是給孩子最好的獎賞?合格的父母都這麼做


02


《家有兒女》中的有一幕讓人印象深刻,在媽媽眼中,劉星是三個孩子裡面最頑皮搗蛋、學習成績最差的。

於是,不管劉星做什麼事,媽媽都會帶著預判來看劉星。

比如劉星興沖沖擦房間玻璃,只是為了努力得到媽媽的表揚。

什麼是給孩子最好的獎賞?合格的父母都這麼做


不料媽媽卻認為劉星是想通過做家務來躲避作業,給劉星潑了一盆冷水。

什麼是給孩子最好的獎賞?合格的父母都這麼做


此外,劉星還試圖做出種種能讓媽媽表揚的行為,但都被一一誤解。

後來還是小雪替劉星說話:

您老誤解劉星,其實他一直很努力,可就是因為您老誤解他,他已經失望了。



什麼是給孩子最好的獎賞?合格的父母都這麼做



劉星一直在努力,劉梅為什麼就是看不見甚至誤解?

除了她基於自己作為小雪小雨的後媽身份要特殊考慮外,更重要的是她對劉星已經打上“頑皮”“不愛學習”“常常犯錯”的標籤,一旦戴上這樣一副有色眼鏡,那麼他做什麼事都離不開這幾個標籤。

“每次都是這樣搗蛋”“每次都是這樣成績差”會成為一個慣性思維。

生活中有不少父母都是如此,當你的眼中只看到結果,當你不自覺地給孩子打上某個不太正面的標籤,那麼你將很難看見孩子背後的努力過程,你的獎勵和表揚也很難準確戳中孩子的內心。

什麼是給孩子最好的獎賞?合格的父母都這麼做


03


事實上,當你抱怨孩子“怎麼每次都這樣”,而孩子回應“我哪有每次都這樣”時,看似是在頂嘴,其實是在告訴你,孩子也曾經嘗試過要表現出能被你認可的行為,他們也曾努力約束過自己,具體可能體現在某段時間裡孩子的“不當”行為減少了,或者沒以前那麼任性了。

只是,孩子的這些努力呈現出來的改變可能因為效果不夠顯著而難以被家長髮現,或者被家長視為理所當然的行為,比如孩子近期表現得乖了,家長會理所應當地認為小孩就應該這樣,於是就很容易被忽略,在應該讚賞的時機沒有及時給到孩子讚賞。

當好的行為沒有得到肯定,甚至還被家長誤解,孩子就會感到挫敗,反正已經努力過了,既然沒有用還不如索性放棄努力。

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在自己內心形成一個“我不可能”的觀念:

我不可能做得到,我不可能滿足得了父母的期待。

什麼是給孩子最好的獎賞?合格的父母都這麼做


即使是面對父母豐富的物質獎勵,在預設了自己“做不到”的前提下,物質獎勵的吸引力對孩子來說已經微乎其微,可以表現得毫不在乎,因為反正也拿不到,不如放棄努力維持原狀來得舒服,進而合理化自己對某事“做不到”的信念。

當你不假思索對孩子說“你怎麼每次都這樣”時,你不經意間的一句否定或責備,便有可能頃刻間推翻了孩子曾經投入過的所有努力。這是再豐富的獎勵都很難彌補的。

人都是喜歡聽讚美肯定的話,孩子也不例外,他們也期待能得到大人們的讚賞與肯定的,特別是他們的父母。

能得到父母的肯定讚賞是一種愛的連接,特別是在他們為你努力做出改變的時候。這樣的連接會讓孩子充滿安全感,他知道自己是被父母愛著的,也會讓他們感覺到自己是有價值的。

對孩子而言,如果缺少這種心理層面的滿足感,只是一味做物質上的獎勵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什麼是給孩子最好的獎賞?合格的父母都這麼做


04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看結果而忽略了看過程,孩子考得好就表揚“真棒,這次考了滿分”,考得不好時就責問“怎麼考得這麼差”。儘管我們的出發點是為了評價孩子的表現,卻會在孩子的心目中會形成“爸媽只關心我的成績,而不是關心我”的印象。這樣的讚賞方式並不高明。

或許我們應該將讚賞鼓勵的焦點放在“孩子為此做了什麼努力”上,即使孩子沒有考到理想成績,也不代表孩子沒有努力,孩子在整個過程中所付出的心思,也是值得鼓勵的。

我們也需要學會留心觀察孩子生活學習中細微的行為表現。無論孩子的表現如何,都是值被看見的。

當我們瞭解了孩子做事的整個經過,並親眼看見孩子的用心和努力,在總結孩子表現時,便詳細地把自己所留意到的描述給孩子聽。

如果沒有看見,也請不要不假思索就去評判,而是先用心聽孩子描述,然後再予以肯定。

來源 小樓老師心理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