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回孃家,說說中國人心裡的“孃家”

初二回娘家,说说中国人心里的“娘家”

初二回娘家,说说中国人心里的“娘家”

回覆【早安】送你一張專屬祝福卡片

“誰家的媳婦,她走得忙又忙呀,原來她要回孃家,身穿大紅襖,頭戴一枝花,胭脂和香粉她的臉上擦,左手一隻雞,右手一隻鴨,身上還揹著一個胖娃娃呀……”

這首《回孃家》可謂膾炙人口,幾乎人人都會唱。

正月初二,中國的大部分地區都有回孃家的習俗。

這一天也叫“迎婿日”,我國各地習俗眾多,雖然形式不同,但都體現了團圓、和諧、和睦的親情。

之所以選在大年初二,是因為大年初一要早起,人們早起後,鳴鞭炮、開福門、迎財喜神、出門叩節拜年。

家家戶戶都是如此,大家都在忙。

而大年初二這一天,人們就不用早起,大家都閒下來。這時候回孃家正好可以和許久不見的孃家兄弟姐妹一起敘敘舊、聊聊家常。

嫁出去的女兒們,便在大年初二這一天,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孃家拜年。

初二回娘家,说说中国人心里的“娘家”

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參加婚禮,父親把女兒的手交到女婿的手裡時,新娘常常會哭。

有個過來人就說,婚禮這天,千萬不要看爸媽的眼睛,不然心裡會很難受,一定忍不住的。

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覆水難收,嫁出去了,就是人家家裡的人了。

無論遠近,都是分離。

在自己家是女兒,是被呵護的那個。

到了別人家,是兒媳,是妻子,是母親,是呵護別人的那個。

在自己家,有人慣著。

在別人家,慣著別人。

初二回娘家,说说中国人心里的“娘家”

離開自己的故土,去另一個陌生地方,成立自己的家庭,不能在父母膝下盡孝,從此故鄉是他鄉。

獨生女兒的家庭,更是淒冷,女兒一走,家就空了。

隨著女兒在夫家生兒育女,回家的次數會越來越少,父母親手把自己的寶貝交給了別人。

嫁出去的女兒,常回家看看,老父母的心,才能有地方安放。

初二回娘家,说说中国人心里的“娘家”

打斷骨頭連著筋,要親還是孃家人

媳婦和婆婆大概是這個世界上最難解的結。

兩代人的觀念不同,沒有血緣,最容易發生衝突。

一家人同在一個屋簷下,勺子總會碰鍋沿。

兩下一比較,媳婦還是會覺得孃家好。

古代常常有外戚專權,也是這個道理,皇帝年幼,太后往往更倚重孃家人。

孃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

孃家人是從小一起長大的,無論走多遠都是親人,這種血緣上的紐帶是切不斷的。

而外婆對外孫和親孫子也是一般無二。

就像歌謠裡唱的:“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外婆叫我乖寶寶,”

“女兒不斷孃家,客人不斷行家”,無論何時,女兒也不會忘了孃家。

初二回娘家,说说中国人心里的“娘家”
初二回娘家,说说中国人心里的“娘家”

女婿要上座,一個女婿半個兒

俗語說:“一個女婿半個兒。”結了婚,孃家人等於多了個兒子,但是“半個兒”到孃家,往往是要坐上座的。

絕大多數地方都是把女婿當做“貴客”。

女兒女婿要提前備下菸酒、水果、糕點,孃家人也要擺上豐盛的宴席款待女婿,山東地方要求八個碟子四個碗,十二個菜才算有心意。

女婿要備厚禮,孃家卻取禮很輕,還會有回禮。

這時候就可以看出來了,孃家人完全是把女婿供著的。

原因很簡單,希望他可以好好對自己的女兒。

初二回娘家,说说中国人心里的“娘家”

在孃家是女兒,被父母呵護,自然有福。

到了夫家,被丈夫呵護、被公婆接納,在養育子女,家庭瑣事之間依然保持幸福,才是真的有福。

一個女人如果選擇了一個男人,其實就是選擇了後半生的幸福。

這是一份期待,更是一份信任。

所以,丈夫在這方面要給予更多的體諒和支持。

畢竟,每一個忙碌在柴米油鹽中的妻子,都曾經是別人手心的“小公主”。

初二回娘家,说说中国人心里的“娘家”初二回娘家,说说中国人心里的“娘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