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頂大會,百萬英雄的盈利模式到底是什麼?真的有盈利嗎?

個人認為,直播答題前景並不樂觀。

除非能夠找到一個

原因:因為每場節目,主辦方吸引來參與者後,能夠獲得的收益,低於投放在獎池裡的獎金。

衝頂大會,百萬英雄的盈利模式到底是什麼?真的有盈利嗎?

下面從幾個角度具體闡述原因:

(1)高昂的邊際成本,難以盈利

開心辭典、一站到底等傳統答題節目,只需要準備一份高額獎金,然後做好節目,讓更多觀眾收看,就能依靠廣告實現盈利。

在線互動答題軟件不同,隨著答題人數增加,主辦方可能不得不提高總獎池。 在最理想的情況下,14億中國人一同參加節目,然後呢?

2017年春晚廣告總收入6.5億人民幣,你20分鐘的節目,品牌也不如央視春晚,賺1億人民幣廣告費了不起了吧?

人均一下, 假設140萬真人搶10萬獎金,請問你還有興致嗎?

以“優酷2017年貼片廣告的報價”為例,15秒貼片廣告的價格平均是70元/CPM(千人次),即0.07元/15秒,等於0.28元/分

馬雲,那年春節他自掏腰包2億,讓支付寶用戶集福,後來被大家噴——原因很簡單,人均預算太低。

答題軟件,送錢沒問題,人均1元,目標很明確,拉人。

拉到人之後,在這20分鐘的節目裡,主辦方已經支付了場地、帶寬、主持、編導、程序員等等一大堆費用,目標除了把獎池裡的獎金送出去,自然還要利用參與的玩家來賺錢——可是,就算插五分鐘廣告,也就從每個人身上賺回1元獎金錢而已,憑什麼覺得自己能有利可圖?

衝頂大會,百萬英雄的盈利模式到底是什麼?真的有盈利嗎?

(2)玩家為錢而來,羊毛出在主辦方身上

關於玩家參加節目的動機,這裡不想多做討論

前面已經說了,主辦方很難依靠廣告實現盈利。那麼,主辦方像滴滴、美團外賣那樣收盈利者的提成行嗎?

好像不行,因為除了玩家以外,整個過程沒有任何獲利者,自然也不會有任何人會接受主辦方的抽成——羊毛出在自己身上。

另外,如果直接向玩家售賣復活幣,引導玩家購買,那就是賭博,比一元有寶性質更惡劣,哪家答題軟件敢第一個做這件事情,請先受我一拜,然後第一個停業整改衝頂大會,百萬英雄的盈利模式到底是什麼?真的有盈利嗎?

(3)難以打擊的組團和多開

就算每場活動給人均一元預算,主辦方剛好能通過某種目前還沒有想出來的方式,例如下載手遊app試玩獲得復活幣/提前預告會考某品牌主打產品相關細節引導參與者主動了解,把投入給賺回來,也有不少問題需要解決。

首先,想實現盈利,你的節目必須長久地開下去,相信這點一定沒有異議——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清華大學教授組建yy頻道上麥指揮,全校師生借來親戚手機在智囊團的指揮下多線操作瘋狂答題,只要題目不要太偏,就能保證有十萬人通關。

而每個清華學生,打開微信,各自拉一個群聊,聽著教授的答案,在群聊裡跟朋友一起共享——請問主辦方,對於其他吃瓜群眾而言,遊戲體驗如何保障?

清華牛逼,北大也牛逼啊。北大教授們也拉一個頻道——你怎麼辦?

如果無法予以打擊,要不然對吃瓜群眾而言獎金期望大大減少,要不然主辦方成本大大提高——概括來說,節目的盈利就更加看不見希望了。

衝頂大會,百萬英雄的盈利模式到底是什麼?真的有盈利嗎?

(4)替代品足夠多

不同於外賣、打車等 為滿足剛需提供便利的業務,答題在人們生活中的必要性極其弱。

當參與者過了新鮮勁、而節目的獎金逐步下降到有可能盈利空間的值之後,如果玩家今天不想答題,他會怎麼樣?

什麼事都沒有,而且可能過得更開心。

生活中有趣的事情節目多的是,哪天給錢少了,大量玩家立刻消失去忙別的事情—— 如果想賺廣告費,還不如拿著一百萬去多拍兩集奇葩說。

如果想打造家庭娛樂項目——這個也簡單,招個出色的遊戲策劃(比如我),做個大富翁4精簡版,全家玩得也很嗨。

(5)平臺粘性極差

你問,衝頂大會和百萬英雄,哪個好玩?

我說,差不多吧,一樣的玩法。

這些答題軟件花那麼多錢培養起的用戶群體,

真的屬於自己嗎?

對於某些巨頭,例如今日頭條,他們憑藉著高流量或許能夠承受,但那些流量欠缺的玩家真的會實打實的撒錢嗎?這完全不符合商業思維,如果不長期持續做直播答題活動,對於頭條來說提升了流量,其他專注於直播答題的品牌如果很誠實的付費,那這一個月的10億推廣費該誰來付呢?

所以對於直播答題平臺來說,撒錢到底有哪些可以操作的技巧呢?

衝頂大會,百萬英雄的盈利模式到底是什麼?真的有盈利嗎?

信息差是其中最大的“貓膩”,真實在線人數、真實通關人數只對平臺方是透明的,對於用戶,他們只知道自己以及身邊朋友的在線及獲獎情況,這樣的信息差就可以“暗箱操作”了。

這或許也是平臺為什麼採用“均分制度”,而不是“搶答獲獎”等其他制度,均分制度可以通過控制通關人數來控制平臺的費用支出,其他模式都是具有不確定性的。

衝頂大會,百萬英雄的盈利模式到底是什麼?真的有盈利嗎?

小結:

這是個暫時看不到任何盈利可能性的項目。

有些公司,比如今日頭條,不放過每一個機會,現在就投資搶佔市場,反正每天兩百萬也不是很多。

有些公司決定先觀望——在競爭對手動輒撒幣100萬時,王思聰在衝頂大會每場只贊助5-20萬元,非常明顯,他是個聰明人,認為這個項目暫時賺不到錢,而且用戶粘性極低,都是跟錢走,不會有品牌忠誠度。

現在只要穩住節目團隊的製作水平,一但有任何一家答題軟件探索出盈利模式,立刻跟上照抄一份便是,沒有必要無腦砸錢賺吆喝。

前兩年共享單車混戰,許多人創業,單車顏色都不夠用了,現在他們的團隊陸續倒閉,無數投資者虧了錢——我估計這些投資人有時候可能自己也覺得搞笑,用腦袋想都該知道自己是在做慈善事業,憑什麼覺得自己能賺錢呢?

感謝知乎皮卡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