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襲人,茶具自芳

“茶滋於水,水藉乎器,湯成於火,四者相顧,缺一則廢”。人們自古就把茶具列為飲茶品茗的必要藝術條件。上乘而相稱的茶具應與茗茶珠聯璧合,交相輝映。可以映襯其色,馥郁其香,發揮其味,從而得到色、香、味俱佳的茶湯,讓人充分領略茗茶芳香,飲茶意趣。

唐朝,青瓷茶具的追捧

茶香襲人,茶具自芳

“茶具”,古時又稱為為“茶器”、“茗器”等,是指茶杯、茶壺、茶碗之類的飲茶用具。

“茶具”一詞在漢代文獻中已經出現,但當時的茶器還多與食器、酒器等混為一談,並沒有獨立自成。陸羽在《茶經》中將包括採茶用具、烹茶用具以及製茶、貯茶用具進行梳理,共總結出二十餘種專門的飲茶器具。足以反映出唐代茶具的齊備完整,而也正是從這時開始,茶具才從食器、酒器中獨立走出而自成氣象。

歷經魏晉四百年,風流雅士對飲茶品茗的推崇、代言。盛唐時期飲茶品茗已經蔚然成風。它不僅成為當時人們交流交往的重要形式,更成為士大夫階層或修性養身,標榜風雅的工具載體。飲茶品茗儼然變成一種雅緻而莊重“儀式”,而茶具則是這種儀式中的重要組成。

茶有語,器有法,茶之色味並非一茶之事。上乘的茶具應該與品點茗茶相映成趣,稱其色而益其香。因此,茶具的質地、釉色、器型等都成為唐人衡度茶具的重要依據,而冰肌玉骨、釉色如冰的越窯青瓷茶具,很快進入唐人視野。陸羽曾對越窯青瓷評述:“越瓷類玉”,“青則益茶”。越瓷茶具的淡雅清麗與茗茶的清雅溫潤自然相得益彰。

宋代,黑釉建盞的流行

茶香襲人,茶具自芳

“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味乎”。與唐代飲茶,將餅茶碾碎繼而焙炙煎煮的方式不同,宋人飲茶是將茶葉置於杯中再以沸水沖泡,即為“點茶”。在“點茶”興盛的基礎之上,日漸風靡的“鬥茶”之風,不僅反映了當時飲茶風尚轉變發展,更是宋代經濟和文化高度繁榮的重要體現。

好勝比評的鬥茶之風,也讓宋代飲茶之人更加註重茶與茶具的相稱與搭配。“鬥茶”,又稱“茗戰”,始於唐而盛於宋,是一種相對文雅的藏茶品評遊戲。“鬥茶”中,茶湯色澤與茶湯所泛湯花是決定鬥茶勝負的關鍵指標。當時,“鬥茶”中烹茶以點茶形式為主,將餅茶碾成細末,放在茶盞內,再注以初沸之水,茶湯表面便浮起一層白色的沫,湯花的色澤是以鮮白為上。

蔡襄在其《茶錄》記載道:“ 茶白色,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路兔毫,其坯微厚,熤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

這種鮮白湯色與黑色的茶盞色調分明,黑釉盞自然最為適宜。好勝比評的鬥茶之風,也讓宋代飲茶之人更加註重茶與茶具的相稱與搭配。另外,“鬥茶”時要求茶盞在一定時間內保持較高的溫度, 而黑釉盞胎體較厚,能長時間地保持茶湯的溫度,故備受宋代鬥茶之人的推崇。

明清,紫砂茗器的興起

茶香襲人,茶具自芳

“景瓷”和“宜陶”。在明清之後逐漸成為飲茶人追逐對象。“景瓷”指的是景德鎮的瓷器,而“宜陶”則是指宜興出產的紫砂陶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