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裡的春天,一樣的絕美,不一樣的心動

過幾天大年十五一過便春動了,屆時大地復甦,萬物將開始新一年的輪迴,春天無疑是讓人心動的,接下來子曰就來講講詩詞裡的那些絕美春天:

詩詞裡的春天,一樣的絕美,不一樣的心動

唐朝的大詩人李白,常常寫一些豪放飄逸的句子,當然可能是“已意識乾坤木,猶憐草木青”的原因,他對身邊的景色也有細微的觀察,在《金門答蘇秀才》中寫道:“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綠。”子曰簡單翻一下的意思就是如果春天長在山中的野草有情的話,那麼它應該是翠綠可人的吧!可見即使是看到春天特有的翠綠的草,作為詩人的李白也會動容,覺得這是天地賦予給我們的美好。

詩詞裡的春天,一樣的絕美,不一樣的心動

春天是花草生命的高光時刻,它們往往在初春含苞在春末凋零,這個秘密大家都知道,所以我們的詩人韓愈著急了,因為春天如果遲遲不來,一晃眼就到夏天了,這可怎麼辦才好,所以他在其詩《春雪》中寫道:“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這首詩體現了許多人的心態,即一過完就盼望春天快點兒來,在詩中當主人翁發現“春芽”冒出來,都用的是“驚現”來描述可見詩人對春天的急切之情,而且在下闕更是戲劇化地幻想:有些雪之所以會在春天下,是因為春天遲遲不來,連雪都看不下去了,所以就下點兒潔白的雪,來充當二月飛花……這種無比浪漫的解釋簡直顛覆了子曰之前對韓愈的印象。

詩詞裡的春天,一樣的絕美,不一樣的心動

當然由於詩人的心境不同,所以看待絢麗春色也是不同的,就像宋代詩人蘇舜欽在《淮中晚泊犢頭》中寫道:“春陰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一樹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滿川風雨看潮生。”大致的場景是這樣的:天空陰沉沉的,積雨雲滿布天空,將淮河的水和兩岸的青草都壓暗了些,這樣陰鬱、單調的景色實在叫沿途的旅人欣賞不起來,不過令人欣喜的是岸邊是不是又開滿花的樹讓人眼前一亮,那花朵的幽香也沁人心脾,詩人最後夜泊孤舟到了古祠下,決定安安靜靜地看風雨侵川春潮生。可見儘管蘇舜欽心情不佳,他還是選擇了去感受這易逝的春景。

詩詞裡的春天,一樣的絕美,不一樣的心動

其實如果我們古詩讀得夠多,就會發現大多數詩人都非常具有觀察力,同時對生活很有感知力,而一些神來之筆也都是靈機一動的產物,子曰覺得孤獨和感知力其實是通往藝術的鑰匙,這些詩中意象,無不是詩人們感知力的佐證。說到最後,子曰最喜歡的詠春詩還是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