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電子行業深度分析:華為優勢繼續凸顯,國家資本入場

我國電子產業發展相較美、日、韓和臺灣地區發展較晚,發展方式多從低端業務做起,沒有得到發達國家的技術轉移,因此發展較為滯後。

儘管諸多不利因素,我國電子產業仍然保持較高增長態勢,根據工信部的統計我國集成電路在最近 10 年增速較快,10 年時間增長接近 250%,10 年複合增長率高達 15%,尤其是 2008 年金融危機後維持在 20%左右增速。

2017 年電子行業深度分析:華為優勢繼續凸顯,國家資本入場

2017 年電子行業深度分析:華為優勢繼續凸顯,國家資本入場

微信公眾號:lqzk168 ; 本文完整報告《兩種力量四大機會,2017 年電子行業策略報告(38頁)》可在“樂晴智庫”網站www.767stock.com免費閱讀下載。

在改革開放後尤其是最近的 30 年中,我國電子產業發展湧現了一些排頭兵,在各自領域取得不小成績。

比如在競爭對手較多的智能手機領域,華為終端取得全球排名第三的成績,且未來銷量仍將保持高速成長;華為海思半導體、展銳在 IC 設計領域分別排名第 6 和第 10;中芯國際在代工領域排名世界第五,份額達到 4.45%;長電科技在封裝領域已經排進世界第四位;三安光電芯片生產能力已與臺灣晶電保持同一量級,且在中國大陸市場競爭中佔據優勢。

2017 年電子行業深度分析:華為優勢繼續凸顯,國家資本入場

我國電子產業經歷 30 多年發展在取得較大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總體格局實際處於較弱的競爭地位。

比如,IDM 全球市場空間 1753 億美元,我國廠商幾乎沒有地位,被英特爾、三星等美韓日等系企業佔據;存儲器芯片市場空間約為 1000 億美元,我國也毫無優勢,為三星、海力士等韓系、美系企業佔據;

2017 年電子行業深度分析:華為優勢繼續凸顯,國家資本入場

芯片設計領域市場空間約 589 億美元,我國華為、展訊等企業突破,但非中國廠商仍佔據 93%的市場份額;代工領域全球市場空間約 506 億美元,93%為臺灣、美國、日韓系佔據,其中臺積電獨大;

封裝市場全球 286 億美元,非中國企業佔據 80%以上份額,長電科技收購新加坡星科金鵬後實力得到進一步提升,有望躋身到全球第三的位置。

半導體生產設備和生產材料都較為關鍵,以半導體設備為例,全球市場空間約為 378 億美元,幾乎全部為美國、日本和歐洲國家佔據,可以說我國的半導體產業被人鎖住了咽喉。

綜上分析,我國半導體產業雖然取得了成績,但目前情形來看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在關鍵產業上需要突破。

2017 年電子行業深度分析:華為優勢繼續凸顯,國家資本入場

我國電子行業處於明顯弱勢地位,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有 2 股力量在推動行業格局的變化:

一是企業自身的競爭實力在增強,某些企業通過自身技術不斷的提升已經形成良性循環,這種情形持續下去勢必會帶動一大批企業,形成產業集群效應,這種力量的代表是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二是國家資本的介入,採取產業資本的形式幫助龍頭企業發展,並在國際上積極尋求併購相應領域內的優勢企業,紫光國芯就是很好的例子。

國家資本的介入勢必會給產業帶來一股非常巨大的力量,產業突破速度有望加快。

華為公司在很多領域已經取得不錯的成績,比如在通信設備領域已經是世界第一的位置,且競爭優勢將更進一步提升。

2017 年電子行業深度分析:華為優勢繼續凸顯,國家資本入場

從近期愛立信公司發佈的裁員及其三季報業績急劇下滑等現象判斷,華為公司未來 3-5年在通信領域的市佔率將進一步提升。美國政府在近 10 多年時間一直封鎖華為,而美國電信市場投資約佔全球 30%的份額,可以想見華為競爭力很強大。

終端領域經過 10 多年發展,公司已經成為全球第三,市佔率接近 10%,僅次於韓國三星和美國蘋果公司。由於最近三星 NOTE 7 手機電池原因導致多起爆炸事故,三星公司決定永久性的停售和停產措施,且對上游零部件廠商進行補償,此事件很可能成為一個標誌性事件,使得三星手機的市場份額被競爭對手迅速搶佔,這其中以華為為代表的手機廠商機會最大。

其他領域比如半導體、物聯網等華為都取得相當不錯的成績,公司在研發投入上不余余力,每年銷售收入 10%以上都要投入研發,已經形成良性循環。

2017 年電子行業深度分析:華為優勢繼續凸顯,國家資本入場

我國半導體產業扶持政策一直存在,在 2014 年之前採用比較多的是財政政策,比如企業所得稅的返還、加大財政補貼,在 2008 年金融危機後又制定了“核高基”項目 ,加大了財政補貼力度,但本質上也是財政政策。

但我國政府在最近的幾年時間中,從資本層面開始介入到電子行業,比如 2014 年之前,北京已設立資金規模人民幣 300 億元的半導體產業投資基金,包括大連、天津、 南京、廈門、甘肅省、山東省亦計劃設立扶植半導體產業相關基金。

進入到 2015 年和 2016 年地方政府也加大了產業基金成立的速度,從總規模來看每個省和城市的基金規模一般都在 100 億以上,資金用途都用到特定的子行業。

2017 年電子行業深度分析:華為優勢繼續凸顯,國家資本入場

我們在研究海外發達國家電子行業發展過程時發現,美國、韓國和臺灣政府扶持較為典型,美國主要採取政府購買模式,韓國主要是三星及背後財閥的支持,而臺灣政府則採取了“工研院”模式給予全力支持,日本、韓國和臺灣在發展過程中都獲得了來自美國的技術扶持,而我國則不會獲得外部力量的支持,因此政府的資金和資源支持對我國半導體行業發展顯得尤其重要。

2017 年電子行業深度分析:華為優勢繼續凸顯,國家資本入場

2017 年電子行業深度分析:華為優勢繼續凸顯,國家資本入場

2017 年電子行業深度分析:華為優勢繼續凸顯,國家資本入場

2017 年電子行業深度分析:華為優勢繼續凸顯,國家資本入場

2017 年電子行業深度分析:華為優勢繼續凸顯,國家資本入場

從最近半年華為、英特爾和三星公司的增長率來看,華為仍然保持 40%的增長率,其全年也能保持 40%的增長率,而其餘三個巨頭已保持微弱增長,蘋果保持負增長態勢,這個數據表明傳統 IT 領域規模沒有大幅度提升,格局在逐步改變。

2017 年電子行業深度分析:華為優勢繼續凸顯,國家資本入場AR 和智慧汽車是兩個風口

智能手機熱潮出現在 2007 年之後,隨後一直在拉動電子產業發展,而到 2016 年智能手機銷量有望達到 15 億部的同時期增長速度也在創近 8 年新低,智能手機在一些小的性能上有所提升和改進,但大潮已過。

我們認為 AR 和智慧汽車會是兩個非常大的風口,會在智能手機之後拉動消費電子的增長,進入到一個長週期。

2017 年電子行業深度分析:華為優勢繼續凸顯,國家資本入場

AR 會是下一個風口

蘋果在 2007 年推出智能手機後將行業帶入到一個高峰,也早就了我國較多上市公司的牛股,比如藍思科技、歌爾股份、瑞聲科技等,但其勢頭已過。

智能手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機交互的方式,是非常大的變革,而 AR 時代是另一場變革,我們認為智能手機在輸入方式上變革更為明顯,而 AR 則在輸入和輸出上都會進行變革,但會側重於輸出端的變革,將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更為完美的結合。

2017 年電子行業深度分析:華為優勢繼續凸顯,國家資本入場

2017 年電子行業深度分析:華為優勢繼續凸顯,國家資本入場

微軟在 2015 年 1 月 22 日推出 Hololens 產品,目前已近 2 年時間,在 2016 年推出開發者版本,可以說 AR 行業進入到試水階段,離真正的爆發還有一段距離。

根據國外機構對Hololens 進行的拆解,其主要硬件是:全息處理模塊(Custom-built Microsoft HolographicProcessing Unit)、2 個光導透明全息透鏡(See-through holographic lenses,waveguides)、2 個 LCos 微型投影(Micro display)、6 個攝像頭(camera)等,可以說處理器、光學鏡片、微投等都是較大的拉動。一旦放量,電子行業將進入到新一輪成長期。

2017 年電子行業深度分析:華為優勢繼續凸顯,國家資本入場

智慧汽車新增電子行業空間 3.46 萬億汽車電子領域到底有多大?到底多少是對電子行業的拉動?這個問題需要澄清。

現有汽車乘用車每年的汽車銷量超過 8000 萬輛,自 2010 以來一直處於微幅增長期,我們也完全可以推斷未來數年將維持在這個水平;我國汽車銷量在最近 15 年保持很高的增長態勢,自 2013 年開始銷量就已超過 2000 萬輛,佔到全球接近 25%的水平。

2017 年電子行業深度分析:華為優勢繼續凸顯,國家資本入場

從銷售額來看,全球汽車市場新車銷售額約為 10 萬億元體量,而零部件一般是新車的 1.7倍,所以總體市場會在 27 萬億,可以說比現有 IT 領域的任何一個子行業都要大。

2017 年電子行業深度分析:華為優勢繼續凸顯,國家資本入場

2017 年電子行業深度分析:華為優勢繼續凸顯,國家資本入場

汽車電子並不是一個新的行業,目前已發展到比較大規模。公開資料表明,全球汽車電子市場規模 2015 年約為 1700 億美元,我國汽車電子規模也接近 500 億美元市場。

2017 年電子行業深度分析:華為優勢繼續凸顯,國家資本入場

但在汽車電子廠商中我們很少有看到通常意義上的我們認為的電子企業,僅有恩智浦以及被恩智浦收購的飛思卡爾公司出現在汽車供應商名單 TOP200 中,這主要是因為汽車電子概念非常寬泛,且其領域在逐步擴展。

汽車電子的內涵在逐步變大,主要受到 2 個方面的影響:

一是新能源車在全球興起。目前全球新能源車總銷量不足 100 萬,純電動汽車更少,電動汽車跟傳統汽車在一些部分是重合的,但新能源車更加註重電控、電機、電源和電源管理,這與傳統汽車的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2017 年電子行業深度分析:華為優勢繼續凸顯,國家資本入場

2017 年電子行業深度分析:華為優勢繼續凸顯,國家資本入場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14 年汽車電子在純電動汽車中的佔比高達 65%,而傳統汽車—緊湊型為 15%,中高檔車也不過 28%,可見純電動汽車對汽車電子的拉動作用非常大。經過近 2 年發展我們相信電動車成本隨著規模效應會有所降低,但降幅還不會特別大。

根據中投顧問分析報告,我國汽車電子目前滲透率在 40%左右,預計在 2020 年達到 50%左右,意味著 5 年時間汽車電子滲透率會提升 10 個百分點,空間相當大。

2017 年電子行業深度分析:華為優勢繼續凸顯,國家資本入場

2017 年電子行業深度分析:華為優勢繼續凸顯,國家資本入場

第二個因素是 ADAS(Advanced Driver Assistant System)在全球即將迅速普及,將使得汽車更加智能化。我們從主要廠商對待 ADAS 的態度上可以推斷出 ADAS 在未來 3 到 5年是非常大的一個趨勢,國際主流車廠如豐田、大眾、日產、沃爾沃。

2017 年電子行業深度分析:華為優勢繼續凸顯,國家資本入場

從 ADAS 所包含的功能上來看,包括車道變換輔助、停車輔助、剎車輔助、自動停車、盲點檢測、側面撞擊和自動適應巡航等功能,這些功能一個重要共同點就是需要有視覺信息的收集、處理和快速反應功能,部分取代了人的功能,而這些視覺信息就是由激光雷達、超聲波雷達、攝像頭、芯片、主機等構成的信息系統,不僅包含了較多的電子元器件、組件和模塊,也包含了軟件特性,可以說對汽車電子領域是個全新的補充。

2017 年電子行業深度分析:華為優勢繼續凸顯,國家資本入場

我們注意到純電動車的汽車電子佔比為 65%,而現有較高水平是 45%,如果再加上 ADAS的力量,我們認為汽車電子成本佔比會更高。這意味著如果未來 20 年智慧汽車(新能源汽車加上自動駕駛功能)滲透率提升到 80%,即 6400 萬輛車汽車電子成本佔比會提升 20%,假設汽車平均成本在 10 萬元,則單車汽車電子會提升 2 萬元,對應市場空間為 1.28 萬億,如果算上零配件市場規模會到 3.46 萬億。

樂晴智庫,行業深度研究

③新浪微博:@樂晴智庫

④網站:www.767stock.com 可免費閱讀下載行業深度研究報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