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六選三服務的生涯規劃真有那麼神奇嗎?

主題:為六選三服務的生涯規劃真有那麼神奇嗎?

作者:歷史學的還不錯——用匠心與讀者對話,用良心與心靈對話;不唯利是圖(不以盈利為目的),不隨波逐流;努力做一個"有態度,有溫度"的自媒體。

閉塞的我讀了十幾年學,上班10多年,也只是在最近幾年才聽說有生涯規劃。那是因為,新高考改革需要學生提前確定將來的職業方向以便於較早的選擇不同的學科。隨之而來的是生涯規劃隨著六選三如火如荼的在全國各地進入中學課堂。

為六選三服務的生涯規劃真有那麼神奇嗎?

筆者真的不太懂什麼是生涯規劃,所以拿到一本發到學生手中的書,讀了一下,感覺好有道理的樣子,但是讀到最後發現如何來規劃,無非就是通過量表來去測評。眼下各種進入中學校園的所謂生涯規劃最後都逃不過量表測評。這樣的量表測評真的準確嗎?

在很多的培訓會議上,他們都給出了現在的大學生或者說現在很多的參見工作的人,對目前所選的轉業滿意度是如何的低,但是我卻始終沒有見到按照你們給的量表測量以後的人生規劃有明顯提高嗎?只是學過簡單理科知識的我,說服力最強的也許就是對照實驗了,我想知道,在進行這樣的大面積推廣生涯規劃課程前,有沒有對生涯規劃課程的進行過足夠多的樣本研究,研究樣本有多大,因為只有足夠多的研究樣本才能有更加準確的統計數據來支撐你的研究結論;研究週期有多長,作為生涯規劃來講,我認為週期少於10年,你如何判斷規劃後的人生就比沒有規劃的人生就好很多;還有就是在進行這樣的對照實驗的過程變量可控嗎?

為六選三服務的生涯規劃真有那麼神奇嗎?

筆者一直認為自然科學的東西不管你有沒有測量,有沒有預測,它就在那裡,也不會改變。但是社會科學的東西就不是這樣了,當你對一件事情做出預測的同時,就改變這件事情的發展軌跡,尤其是權威人士的預測更是如此。事實上,我一直堅信,所有的測試或許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據,但測試結果,更多的是一種心理學上的巴納姆效應!而你未來的人生會受則會被這張量表所圈定。最終所謂的生涯規劃非常有可能淪為商業的附庸。

為六選三服務的生涯規劃真有那麼神奇嗎?

所謂的生涯規劃,筆者認為是功利心在作祟,很多成功人士在職業選擇和學科選擇上出現過比較大的轉向,而前一段時間的曲折經歷,很多不是他走了彎路,反而對他們後期的發展有非常的大的促進和積極作用。比如著名的化學家凱庫勒,一開始學習的是建築,對於建築學的深刻認識對他將來對苯的結構的人認知起到了非常的促進作用;本生對於物理學中光學的研究促進了它對化學的研究併成為一代大家。

完美的人生不是規劃出來的的,是奮鬥出來的。人生需要謀劃,但不可過度規劃。遺憾的是,我們總是把教育的目標功利化太多。不要把眼睛盯在短期的職業上,教育越功利,孩子們的思想就越蒼白,若讀書只為稻粱謀,無法可想,我們的教育會成什麼模樣!?

更何況對於一個只有十多歲的半大孩子就去規劃自己的人生,想想我都有些害怕。至少高中學科不能量表一測了之!

一家之言,對"為六選三服務的生涯規劃"您怎麼看,留言區見!

2.文中配圖除特殊標註外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若侵權請與我們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