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負責任的研究者 科研誠信教育是關鍵一課

近日召開的2019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弘揚科學精神和創新文化,營造良好創新生態再次被強調。那麼,高校如何建立完善的科研誠信管理機制,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在防止科研不端行為和科研倫理教育方面,如何完善制度激勵師生?就此,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培養負責任的研究者 科研誠信教育是關鍵一課

就在上學期,中國社科院科學技術和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段偉文研究員在給某名校研究生上自然辯證法課程時,有過一次氣得差點拍桌子的經歷。

學生講到了發明合成氨的弗裡茨·哈伯。一戰期間,他負責研製和生產了化學武器,將其使用在戰爭中,造成重大傷亡。

“個別學生在課堂討論中認為,這個人在一定程度上很有本事。” 聽到這話,段偉文當即決定,在剩下的課時裡,重點就是跟學生講清楚什麼是負責任的創新。“要讓他們思考科學研究的價值、責任和倫理,我們不能培養出無法無天的研究者。”

這,也是“科研誠信與道德規範”教育的一部分。

2018年6月,《關於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印發,把科研誠信的宣傳教育予以重點強調。強化科研誠信和科研行為規範教育,才能讓科研人員從內在建立起明確的科研誠信道德意識。可以說,教育,是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治本之策。

培養負責任的研究者 科研誠信教育是關鍵一課

“配置豪華”的公共必修課

“科研誠信教育,教的是常識。”常年研究科技倫理的段偉文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概括來講,它包括三方面內容:科研誠信的基本觀念,比如如何與他人合作,如何在論文中引用他人成果;科學研究的特殊性,比如科研倫理、科學的精神氣質、科學家的榮譽感;最後,還要將科學研究放到現代大社會中,從社會功能結構的角度去審視——科學研究要為人類服務,要考慮公眾福祉和利益。

曾有專家指出,當前仍有一些科研人員對科研道德和學術規範不甚瞭解,缺乏全面系統的培養。實際上,2011年,中國科學技術學會和教育部就聯合發佈了《關於開展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活動的通知》,要求自2011年開始所有研究生培養單位每年都要對新入學研究生開展宣講教育活動。在此之後,部分高校逐漸開始嘗試開設覆蓋研究生新生的關於科研誠信的公共必修課程。

“我校武維華院士率先於2010在生物學院面向研究生群體開設了‘科研道德規範與學風建設’課程。”中國農業大學研工部長兼研究生院副院長郭鑫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當年開設課程的初衷,是想讓研究生在科研實踐工作中逐步培養嚴謹、自律、規範、誠信的學風。參加課程的學生普遍反映受益匪淺,於是,2013年中國農業大學在全校各學院開設“科研誠信與學術規範”課,並將此課程作為公共學位課,要求所有學生必修。

在師資方面,也是“豪華配置”。郭鑫說,研究生院對該課程高度重視,要求課程責任教師為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長,同時要求結合本學科特點有針對性地講授該課程。“我校共有6位院士、3位學院書記、16位主管研究生副院長先後擔任該課程主講教師。”

在南開大學,學校推出了“南開大學研究生學術規範學習測試系統”。南開大學黨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長王巍說,這門課學習時長為一個學期,納入研究生培養計劃。內容除涵蓋學術規範相關規定以外,還包括學術大家科研誠信的典故、學術不端典型案例等學習資源,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強化科研誠信意識。

培養負責任的研究者 科研誠信教育是關鍵一課

多時間節點全方位進行宣講

除了上課,高校還用其他方法來培育風清氣正的學術研究環境。

“學校將科學道德教育作為研究生入學第一課和必修課。學校在研究生入學前,將‘中國農業大學研究生誠信承諾書’隨錄取通知書發至新生,使新生能提前瞭解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相關制度。”郭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在每年研究生開學典禮上,校長和特邀教授會圍繞科技創新與學術道德規範為全體研究生新生作專題報告,充分強調科研誠信的重要性、不遵守科學道德的危害及如何在科研生活中踐行誠信行為,給同學們上“談科研、講誠信”的入學第一課。

按照北京市教工委關於開展研究生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工作要求,中國農業大學每年會組織研究生新生參加北京市和校內的宣講教育活動,使研究生在不斷提升科研水平的同時,恪守學術道德,追求求真務實的科研精神。

郭鑫介紹,以動物科技學院為例,學院以吳常信院士為首,與知名教授組成研究生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工作小組,結合學院專業特點和學術要求在入學教育、科研誠信與學術規範必修課程、學術文化沙龍、畢業寄語等環節面向不同層面的研究生開展多方位的宣講教育,保證每個研究生在科研學習的各個環節中都能瞭解科研誠信的重要性,養成自覺遵守科學道德和學術規範的意識和習慣。

在南開大學,學校則把“自上而下”的教育引導和“自下而上”的自覺行動相結合,鞏固完善以“學校層面科學化系統化、學院層面專業化見實效、學生層面自律互督多元化”三位一體的研究生科研誠信教育模式,努力把研究生科研誠信與學風建設工作向更“實”的方向推進。

除了研究生的開學第一課,南開還在如論文開題、畢業季等重要時間節點,開展特色誠信教育相關活動,比如做主題座談,在線上線下進行“學術不端案例展”巡展,加強學生對於學術誠信的理解與重視。“讓他們明確學術不端的惡劣影響與後果,確保學風建設工作底線。”王巍說。

培養負責任的研究者 科研誠信教育是關鍵一課

應結合專業特點深入講解

在段偉文看來,科研誠信教育是個系統工程。如果要建立一套課程體系,就需要搭建一個清晰完整的架構。從整體來說,它包括科研誠信、研究倫理、科技倫理和工程倫理四大塊內容。而在各個垂直的科研領域,還應該設立相應的二級學科,比如生命倫理研究、信息倫理研究,對具體問題予以關照。

“科技倫理本身就是個交叉學科。現在大家通常是從科技哲學、自然辯證法、公共管理、圖書情報等角度去進行研究和教學,也就是從人文角度出發,開展通識教育。”但是,科學研究有其特殊性,不同的學科也有不同的誠信問題高危區域。像生物醫學研究,圖片造假就是重災區,如果不是內行人,就很難把這個問題講清講透。“所以,我們還需要從科研、從工程本身出發,由專業人員對具體倫理問題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這還不夠。段偉文提到了第三個維度:實踐中的科技倫理。科研誠信和道德規範教育不是紙上談兵,它終歸要落到實踐。真正完整的教育應該是結構化的,結構化的最後一環就在實驗室中。“如果真的遇到敏感問題,比如怎麼署名,師生怎麼合作,在實驗室中,也該有人負責解答大家遇到的科研誠信和倫理問題。”段偉文說,這些人是實驗室中的倫理學家,能為師生提供在地指導。

不過,段偉文也坦言,對高校或其他科研主體來說,配齊這樣的師資確有難度。但仍應對其加以重視,一步步推進科研誠信教育制度的完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