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文標籤使得優衣庫在國內暢銷!但大多數市中心店鋪都是虧損的

作者:李康研報(likangyanbao)

全日文標籤使得優衣庫在國內暢銷!但大多數市中心店鋪都是虧損的

我們繼續《爆品戰略》,順著作者的思路,講到了找痛點,所謂痛點就是國民性的風口,而切到了最廣泛用戶的痛點上,也就有了大生意,比如最令馬化騰緊張的一個90後,就是Snapchat的創始人斯皮格爾,他的閱後即焚市值超過15億美元,他當上億萬富翁只有23歲,給對方看照片,幾秒後自動刪除,而且對方還得用手指按著照片,防止被截屏。就這麼一個功能,這個產品就殺出重圍。別說我們看不懂,馬化騰也看不懂,而很多看不懂的東西都是要吃虧的,比如馬化騰就曾經因為看不懂YouTube而錯失了佈局短視頻的最好機會。閱後即焚之所以迅速風靡,使用場景竟然出現在美國校園裡,學校不讓使用Facebook,結果大家就用Snapchat互發圖片,老師還抓不到證據。而他們順著這個思路,往死了做這一個功能,廣告也是閱後即焚,10秒自動消失,據說還賣的不錯,還有支付功能,不會留下任何證據,據說滿足了很多人用它買色情產品的需求。大家不是總擔心互聯網時代隱私被洩露嗎,閱後即焚給了大家一個新的選擇。而且別忘了這還是個高頻需求!所以給他這麼高的估值,也就不足為奇了。其他的例子還有比如餓了麼。這個軟件來的比較晚,在團購大戰之後,他突然殺出,直接挑戰了團購之王美團。這下把王興嚇壞了,因為這個太高頻了,一個用戶一天至少用一次,甚至要用2-3次,一開始餓了麼只是上海交大4名學生在2008年創立,只是在高校裡送外賣,跟現在的跑腿經濟差不多。痛點就是高校裡面食堂的營業時間限制,過了飯點就沒飯吃。餓了麼彙集了高校周邊大量的小餐館,然後低成本發佈信息,再僱人跑腿對接需求。假如每天10%的中國人吃3頓飯,一天的客單量就是4億,換句話說外賣做大了順便做個團購,幹掉自己是分分鐘的事情,這就是高頻打低頻,低頻沒有任何還手能力。

常用社交平臺,分析了醫藥類公司,李康研報,提問交流。一、三、五公司,二、四、六讀書學習,七行業策略。

全日文標籤使得優衣庫在國內暢銷!但大多數市中心店鋪都是虧損的

作者說,光找痛點還不夠,還要找用戶的一級痛點,也就是在大家內心裡被忽視的那個最痛的痛點,比如有人很想讀書,這是最表面的痛點,他想學習。但實際上呢,他是想學習之後,升值加薪或者投資賺錢,又或者能顯擺顯擺,所以讀書只是表面上的痛點,真正的痛點是他想賺錢或者有面子。作者也舉例餘額寶,就找到了一個為草根人群量身定製的理財痛點,不僅簡單方便,而且直觀,每天都能看收益增長,還提供了相對高的收益。所以有的時候用戶要的不是投資方法,也不是想知道哪些股票能漲,他們的一級痛點就是賺錢,你給他解決賺錢的問題,其他的事他不想知道,也不需要知道。有一句話叫,你的用戶飢餓嗎?比如小米就會用發燒友的辦法,來解決用戶飢餓的問題。所謂發燒友就是偏執狂,怎麼都不滿意的那種,而讓這些人參與產品的設計,是一個很好的尋找一級痛點的辦法。而且不要怕用戶抱怨,只有抱怨的用戶才會給你提供建設性的意見。如果產品不能滿足抱怨的用戶需求,也不可能挖掘出真正的一級痛點。大樸網創始人王治找痛點的方法是,拉用戶進微信群,然後不斷收集用戶反饋,而史玉柱做腦白金的時候,每週都要訪談50個消費者,而且還要求廣告部和搞策劃的人每週也必須訪談50個消費者,送禮這個定位也就是從消費者的老太太那聊出來的。作者總結,用戶的一級痛點分為三個層次,貪也就是性價比,嗔也就是高逼格,痴就是粉絲模式。在互聯網上極致的性價比就是免費的,比免費還狠的就是補貼。

這還是不夠的,別看用戶不花錢,他還想要高逼格,簡單來說產品可以拿出去炫耀。比如蘋果最初的逼格就是薄,就是簡單。蘋果大學甚至會講畢加索,拿出一幅畢加索畫的牛,從第一稿到第11稿,一頭牛就從豐滿壯碩,有血有肉,變成了寥寥數筆的抽象神韻,但沒有人會否認這就是一頭牛。還有史上最高逼格的耳機beats,這東西沒什麼性價比,打的就是高逼格路線,在這個耳機之前,其他品牌都在比質量和性能,比音準。但beats耳機的創始人發現,其實裝逼更重要。而那些性能沒幾個專業人士能聽出來,所以他們就做了三點,第一就是死磕顏值,務必讓這個產品更好看,更好認,大大B字標誌就是特殊身份的象徵,第二專注找明星合作,創造產品感覺。所有音樂人歌手體育明星都掛著beats耳機的時候,你就感覺這個東西好像很專業。第三就是抱大腿,跟大牌合作,比如裝進了克萊斯勒汽車,裝進了惠普電腦。

全日文標籤使得優衣庫在國內暢銷!但大多數市中心店鋪都是虧損的

最後是粉絲模式,就是作者提到的痴,這是 一個比逼格更加痛的痛點。作者提到了甜甜圈經濟學,他說一個甜甜圈商店面前排了很長的隊,店家為什麼不擴大生產?多賣錢?因為排隊是用戶的一級痛點,看到許多人排隊,就以為這個東西是潮流,於是有人會反而願意加入這樣的排隊當中,而排了好長隊買到的產品,會有一個先入為主的印象,得來不易的東西,都是好東西,同時也是人在潛意識裡給自己的行為的一個肯定。還比如史玉柱做遊戲的時候,他就發現,玩遊戲的人不是生理需求,也不是安全需求,而是社交需求,所以他做遊戲的秘訣就是榮譽,讓玩家產生榮譽感。他的遊戲設計裡,就經常設計這種小號救活大號的功能,讓小號感到很自豪,自己很重要。從而拴住他們玩遊戲的興趣。作者還舉了優衣庫的例子,優衣庫的CEO柳井正,一邊要求把價格做到最低,一邊又要求把質量提到很高,優衣庫的次品率壓縮到0.3%,而行業標準是2-3%,優衣庫的這套打發最後竟然把低價格做成了高逼格,這也是痛點打法中最有殺傷力的技術。優衣庫進一步提升逼格的辦法就是在招牌上都用日文,這招很快別被人學去,現在韓後等國產化妝品乾脆都用韓文,以此來假裝自己是韓國產的。優衣庫此後還用了三招,一個是減產品把SKU品類降低到500種,優衣庫只做基本款,而不去追時尚,所以庫存很好消化。第二招拼設計,一開始優衣庫開在郊外,後來發現不行,要做出逼格來必須開在市中心最繁華的地方,把店開在這了,自然檔次就提高了。這種旗艦店一般都是賠錢的,要靠其他分店來消化成本,但這又是必不可少的。第三招請大牌設計師,掛一些大師的名頭,瞬間提升了整個品牌的逼格。

下面的內容是作者說的尖叫點法則,所謂尖叫就是用戶口碑,產品是1營銷是0,這句話是小米總裁黎萬強說的,只有產品令人尖叫了,你的產品營銷才能放大10倍,100倍。營銷的噱頭很重要,但卻不是賣點,即使你能產生大流量,但產品力不夠,這些流量還是會流走。沉澱和轉化不了。而在互聯網時代有三個尖叫點的行動工具,流量產品,產品口碑和快速迭代。先看流量產品,說白了就是用產品拉動用戶流量的方式,比如神州專車買100返100,爆品的王道不一定就是低價,但流量產品的王道確實就是低價格,比如外婆家餐館天天排隊,除了環境好之外,他的麻辣豆腐只要3元,成為典型的流量產品,完全靠他吸引客流。而其他菜品也相對便宜,人均消費60以內,對於錢不多還要吃品味吃環境的年輕人來說,是有吸引力的。外婆家創始人吳國平除了殺價格,更會殺價值鏈,他用蒸烤箱的新技術替代人工,從而讓產品標準化,減少大廚參與,降低了成本。

全日文標籤使得優衣庫在國內暢銷!但大多數市中心店鋪都是虧損的

其次看產品口碑,作者引用了雷軍的話,做口碑最好的企業是海底撈,因為海底撈的服務員是用真心在笑,這一點五星級酒店的服務員都做不到。所以這種超越用戶認知的口碑效應才會像病毒一樣傳播。所以讓用戶滿意還不夠,還得讓用戶爽,比如微信,當年做微信這樣產品的,有二三十家,其中米聊就是一個,但微信卻殺出來了,張小龍總結就是光說免費短信語音沒什麼用,你告訴他能搜到附近的美女,用戶自然就來了。這招後來還讓陌陌學去了。還比如蘋果,喬布斯最討厭的就是開關,說用戶最好永遠不要關閉蘋果電腦,所以在MacBook上,蘋果斷電節能做的出乎用戶想象。第三是快速迭代,這也是互聯網的進化方式,也是騰訊公司的金科玉律,馬化騰說我們對於產品永遠是beta版本,永遠想著升級,不斷接受用戶反饋,改進用戶需求。甚至小米內部有個橙色星期五,也就是這一週的問題,週五都要給個解決方案,然後MIUI升級一次。升級後的產品,下週二提交更新報告。這也是一種試錯機制,有了快速迭代,犯大錯的概率大大降低了。

我是李康,感謝您的瀏覽轉發。李康研報,既要讀萬卷書,也能行萬里路,還將尋風口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