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十)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十)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

北京日報出版社出版 2015年12月第1版 ISBN:978-7-5477-1523-9

著者:高宇 文化作家,自由撰稿人,“宜興青瓷製作技藝”傳人,無錫江南青瓷社文化統籌;著有《瓷裡看中國:一部地緣文化史》

本書提要:

這本書以“文化”為主線講歷史、講玉。但“文化”不是簡單的逸聞故事、繁文縟節。它以人的思想迭變為骨,以人的行為傳承為肉,或以文字、或以心口、或以器物,代代相延。歷史這部長劇,英雄也好、草根也罷,都只是龍套,“文化”才是決定它樣貌的導演。本書就以這種視角解構歷史,再用玉之一物,來把解構出的這個不一樣的歷史呈現給讀者。因此,本書講歷史卻不說故事,講玉卻不談鑑定。但喜歡歷史的讀者,可以從中管窺歷史的本相而打開一個新的視野;喜歡玉的讀者,亦可以從中認識真正的玉文化而獲得品玉的“眼力”。


第三章 玉一樣的君子

  • 第三節 玉比君子

一、君子標準

文化開始發展後,一定會把簡單的東西複雜化系統化,而發展到高級階段又一定會把複雜的東西再次簡單化,這種簡單是在系統化基礎上的簡單,極為洗煉但又直指核心。儒家對於君子的標準和要求就是這樣,在《論語》洋洋灑灑說了一部書之後,也非常簡潔地歸納出了三個詞組十五個字: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勇恭廉。

“仁、義、禮、智、信”是儒家說的“五常”,是做人的處世準則,用以處理與和諧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進而組建社會。

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就是說當與別人相處時要為別人著想。怎麼著想呢?很簡單,把別人當成自己去想,自己不願意的事人家大概也不願意,那就不要強求,反之,自己願意的事人家可能也願意,那就要多謙讓給人家去做。

義:“義者,宜也,則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當做就做,不該做就不做。禮:“禮者,體也,得其事證也,人事之儀則也”。進退周旋得其體、尊卑長幼有其序,處事有規,淫亂不犯,不敗人倫,以正為本,發為恭敬之心。

智:“智者,知也,無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

信:“信者,不疑也,誠實也”。即處世端正,不誑妄,不欺詐。

“溫、良、恭、儉、讓”指的是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遜這五種美德,溫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內肅,儉乃節約,讓即謙遜,做到了自然就處處與人為善,這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準則。

“忠、孝、勇、恭、廉”即忠心、孝悌、勇敢、謙恭、廉潔,指的是人應信守、踐行的五種高尚品格。

“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勇恭廉”,這十五個字展開了是絕大的一部人生字典,做到了真可讓人高山仰止,這就是中國理念里君子的高度。

玉從出現起就是統治者佩戴的,史前時期它是巫師用以通神的神器,同時也是首領的飾物,進入王權時代以後,它更是王者和貴族專屬的飾物。君子的本意就是那些最上層的統治精英,玉和君子之間的關係不言而喻,《禮記》裡說:“君子無故,玉不去身”。我們知道,在古代,皇帝、貴族和高官們確實是戴著一身的玉,但無故不去其身恐怕不會只是因為喜愛或因為要擺譜。在一切行為都要有義理依據,都要符合國家意識形態的時代,君子和其身上之玉一定是有某種精神層面的說法的。這個說法就是中國的“玉德說”,即“玉有()德,以比君子”。之所以在裡面放了一個括號,是因為這居然是一道填空題,玉到底有幾德,可以將其比擬為最讓人敬仰的君子呢?至少有三個數字可以填到那個空裡去,五、九和十一。


二、玉比君子

“玉有五德,以比君子”的說法來自於《說文解字》:

“玉,石之美,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腠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潔之方也”。

這裡的仁、義、智、勇、潔,跟儒家的五常和五德比較接近,君子的品行和玉的五個美無縫鏈接。

“玉有九德,以比君子”的說法來自管仲,他說:“溫潤以澤,仁也;鄰以理者,智也;堅而不蹙,義也;廉而不劌,行也;鮮而不垢,潔也;折而不撓,勇也;瑕適皆見,精也;藏華光澤並能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聲清團徹遠,純而不殺,辭也”。仁、智、義、行、潔、勇、精、容、辭,這是管仲所言的可以從玉上看到的和君子貼近的九種品性。管仲的時代早於孔子,是法家的祖緣,因此他不可能受儒家學說的控制。同時管仲是著名的重商和注重現實致用的政治家,他在玉身上發現的君子之性還有精、容和辭,這三樣用現代話說就是做事極致、胸懷包容和善於宣傳,這明顯就是一個優秀的領導或企業家的要素。看來,對於玉的理解確實也深刻地體現了這些當事者的背景和思想,作為輔佐春秋第一霸的齊國大當家,管仲眼中的君子不但要有高尚的品德還要有經世實幹之才。我們發現玉在中國文化裡真的可以作為時代的表記,管仲以鹽、鐵專賣、吸引行商、創行女閭三件事聞名中國經濟史,是一個著名的不受道德觀羈絆的實用主義政治家,因此他看到的玉和君子就和後世的儒者很不一樣。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十)

春秋玉帶鉤


孔子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管仲定華夏的功勞其大矣,但管仲的功業卻來自於早年一段“射小白中鉤”的際遇。當然,姜小白腰間被管仲射中的多半是個青銅帶鉤,但在春秋時代,玉卻是最頂級的帶鉤材質,是高貴的象徵。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十)

明代蒼龍教子玉帶鉤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十)

清代蒼龍教子玉帶鉤

“玉有十一德,以比君子”的說法來自孔子,子曰:“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慄,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而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貫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不貴者,道也”。仁、義、知、禮、樂、忠、信、天、地、德、道,這是孔子所說的十一德,裡面其實有四個跟個人品行無關,是更為宏大的概念,就是天、地、德、道。這是中國文化定型後絕大的幾個概念,是漢以後兩千年王朝史裡最頂層的意識形態。皇天后土,道化德行,在傳統思想體系中,一個王朝具不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以及還會不會繼續存在都取決於這四件事。在至聖先師的眼裡,這事關國家法統的四件大事都可以著落在玉的身上,玉之德其大也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