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恐龍

恐龍是很幸運的動物,它們因地球上的大滅絕事件而興起,獨步天下,猖行1.6億年;恐龍又是很悲催的動物,它們因另一次大滅絕事件而罹難,全軍覆沒,種群滅亡。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恐龍

一,關於恐龍滅絕,有不少說法,但最有說服力的,或者說更被接受的,是古生物學家沃爾特.阿爾瓦羅茲等人的研究。他認為,大量恐龍的突然消失,是56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所致。這顆小行星撞擊的中心,位於非洲中部尤卡坦半島的頂端。這次撞擊,除了產生劇烈震動之外,還掀起了大量灰塵,導致陸地溫度的急劇下降。這帶來了其他不利後果,從而使得當時生物區系中的大部分生物滅絕了,包括恐龍。

二,“恐龍”這個名字,是英國古生物學家歐文在1842年起的,是希臘語裡“恐怖的蜥蜴”的意思。這一類爬行動物,最早出現於距今2.28億年前的三疊紀中晚期。它們的崛起,也是源於生物集群大滅絕。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恐龍

三,約距今2.5億年前後的二疊紀晚期,地球上在一兩千萬年時間裡,連續發生了兩次生物大滅絕事件。英國古生物學家尼克.萊恩說:那是一個絕望的衰敗時代——兩次滅絕都分別對應了持續不斷的火山活動,地球歷史上最廣泛的岩漿噴發淹沒了廣大的區域,將幾乎整個大陸埋在了深深的玄武岩之下。岩漿流的遺骸被侵蝕之後形成了階狀的“暗色巖”。第一次發生在2.6億年前,形成了中國的峨眉山暗色巖; 800 萬年之後是第二次更加兇猛的噴射,並且持續了約500萬年,形成了西伯利亞暗色巖。他有“同位素標記”的研究論文,發表在《自然》雜誌上。強烈的灼熱岩漿和碳發生反應,把巨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噴射到了大氣中,空氣含氧量從30%降到了15%;水溫上升,使氧氣溶解度大跌;二氧化碳達到高峰,三項疊加,致使一類有毒細菌迅速繁殖,它們又釋放出大量有毒的硫化氫氣體,加劇了空氣的惡化。地球上一片死氣沉沉。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恐龍

四,學者們認為,當時地球上的動物:魚類、兩棲類和爬行類,大約95%滅絕了。活下來的,不論是陸地和海中的,都是那些最擅長呼吸的生物——能夠應付低氧、高二氧化碳、各種有毒氣體混合物的生物。尼克.萊恩說,是那些能夠上氣不接下氣但依然活動的生物,那些住在洞裡、坑裡、汙泥裡、沼澤裡、沉積物裡的生物,那些在沒有別的生命願意待的地方苟延殘喘的生物——成千上萬黏糊糊的東西。大滅絕之後,最早恢復過來的陸地生物是水龍獸,這是一種挖洞的生物,擁有桶狀的胸,帶肌肉的橫隔膜,體表有骨板,氣體通道加寬,還有呼吸鼻甲。它們喘息著從腐臭味的洞穴裡爬出來,像松鼠樣殖民了空曠的大陸 。

五,在這樣的條件下,恐龍“順勢而為”地大爆發了。最初的恐龍,大多個小、肉食。隨著大量動物滅絕,空氣極端惡化,植物迅速躥長,絕大部分恐龍變成了素食動物——以植物為食。並且,個頭兒迅速變大——有些身長可達數十米,體重能到四五十噸。多數恐龍,要用後腿把軀體支撐起來,以擺脫呼吸和行走之間的矛盾,它們進化成了分割的肺,像是安裝了“單向氣囊和呼吸泵”。美國古生物學家彼得.沃德寫了一本書,名叫《走出稀薄空氣》,他說,在當時的條件下,恐龍的崛起是不可避免的。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恐龍

六,恐龍屬於蜥形綱恐龍總目。它們崛起後,或許是對生存環境太適應——有氧能力超高,生活太優渥,所以很多恐龍都“心寬體胖”,個頭肥大。學者們認為,這是因為它們大都不需要在覓食、躲避過程中劇烈運動和消耗熱量。可是也因為如此,雖然恐龍中蜥臀目的一小支在幾千萬年後進化成為了鳥類——它們仍然保留了“單向流肺”,但同時也成為了“熱血動物”——其他大多數恐龍,則一直是冷血動物。與鳥類進化的同時,原屬於盤龍類發展而來的“合弓綱”中的犬齒類,進化成為了“哺乳動物”,也是熱血動物了。別小看冷血和熱血的區別,生物學家克拉森和諾萊特指出,熱血動物更需要大量的氮——大約要比冷血動物高10倍,這些氮能夠製造足夠的蛋白質和DNA,也就更利於進化。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恐龍

七,當白堊紀末期那次小行星造成的大滅絕到來的時候,氣候再次劇烈變化,植物大量死亡,恐龍也滅絕了。著名生物學家恩斯特.邁爾說,在那次災難中,“雖然爬行綱中的恐龍滅絕了,但是其他爬行動物,比如海龜、鱷、蜥蠍和蛇則生存了下來。有些無足輕重,或許是夜行的哺乳動物也生存了下來,並且在古新世和始新世發生了壯觀的進化輻射,產生出現存哺乳動物的所有目和許多科。少數生存下來的白堊紀鳥類在第三紀的最初2000萬年時間裡也發生了類似的爆炸性進化輻射”。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恐龍

說一句對恐龍不很恭敬的話——它們的前生後世,恰如孟子所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不過幾乎所有生物學家都認為,恰恰是恐龍的滅絕,才為後來的哺乳類、靈長類,包括人類的發展,騰出了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