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朔:跳出華為看華為,冷靜就是力量!


秦朔:跳出華為看華為,冷靜就是力量!


  • 關注秦朔朋友圈
  •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2465篇原創首發文章


秦朔:跳出華為看華為,冷靜就是力量!

我曾聽一個做製造業的中國企業家講過這樣的故事:創業初期,他和總工程師到美國一家全球領先的工廠考察,對方不許拍照,他們就分工,一個專門看生產線的佈局,一個專門看設備的構成。一回到酒店,兩個人就趕緊憑記憶把圖紙畫出來。20年後,這家企業成長為全球領先企業,生產方式、關鍵技術都有自己的專利,和美國公司平起平坐,各有優勢,而且已經到美國投產。

還有一個在醫療領域歸國創業20年的企業家對我說,他們公司之所以能用20年時間躍居世界前列,是因為當初他在美國工作時就在這個領域做研發,起點就是前沿水平,回國後也沒有閉門造車,而是以開放的心態和世界頂級水平對標,通過技術合作、併購等方式整合資源。2015年,他們的科研成果登上了醫學權威刊物《柳葉刀》。

這些年我聽到和看到很多這樣的案例。

事實告訴我,只要中國企業和國外企業擁有近似的知識和技術起點——我稱之為“具有資源一致性”,中國企業就能夠利用自己龐大的市場優勢、成本優勢(原來是勞動力紅利,現在是工程師紅利)、製造優勢和配套優勢,加上政府的開明和支持,在和國外企業的競爭中,逐步趕上去,甚至取得競爭優勢。

這種優勢不僅是成本意義上的,也正表現在效率和體驗上,在某些領域還表現在創新上。這種優勢不僅表現在中國市場(比如互聯網應用),也表現在國際市場上(比如華為)。當然,目前中國的互聯網市場上沒有Google、Facebook,但之前MSN和QQ、ebay和淘寶的競爭說明,中國公司並不懼怕競爭。蘋果公司是一家偉大的公司,但在中國,華米OV在市場上的份額也是越來越大。

秦朔:跳出華為看華為,冷靜就是力量!


中國的市場優勢不只是規模大,還表現為中國有願意嘗試新生事物的巨大用戶群體,特別是在數字化創新方面。這裡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移動支付。

秦朔:跳出華為看華為,冷靜就是力量!

中國的創新,距離世界先進水平還有很大差距。舉例來說,中國能生產全球4K電視機的40%以上、智能手機的75%以上、電腦的80%以上,但其中的芯片主要靠進口;中國模具產品使用壽命一般較國外先進水平低30%到50%;工信部對30多家大型企業130多種關鍵基礎材料調研結果顯示,32%的關鍵材料我國仍為空白,52%依賴進口;在高檔數控機床、高檔裝備儀器、運載火箭、大飛機、航空發動機、汽車等關鍵精加工生產線上,95%以上的製造及檢測設備都依賴進口。

但是,中國創新的奇點可能已經來臨,創新正在加速度,不可逆。

中國創新為什麼能夠崛起、並開始加速度?英國牛津大學社科領域首位來自大陸的終身教授傅曉嵐的實證研究表明,因為中國基本走上了開放式國家創新系統之路。所謂開放式國家創新系統,是對國際知識、資源和市場開放的國家創新體系,其特徵有四:

一是擁有雙重的知識來源。雖然該系統旨在培育國內創新能力,但是強調,從研究到發展到商業化整個創新鏈條的各個階段,對外部知識和生產知識的資源是開放的;

二是擁有包括國家、私營部門和跨國公司在內的多種驅動力量,並將國家和市場結合起來以引導創新的發展方向和資源分配;

三是同時包含了由外而內(Outside-In)和由內而外(Inside-Out)的兩種開放創新模型的分支;

四是強調對多個知識擴散渠道和多渠道、多層次知識獲取策略的合理利用。

歷史地看,改革開放前,中國的科技系統是跟隨蘇聯模式建立的封閉式創新系統。改革開放後,中國對外部知識有高度的開放性,一開始主要是吸收外國的知識和技術,20世紀90年代後,在保持對外開放的同時,開始強調自主創新,在這一過程中採取了發展中國家不常見的非常規渠道——例如直接跨境投資、收購技術、與國外大學進行國際創新協作、吸引高技術人才移居或迴流到中國——通過這些方式,中國在知識獲取方面的表現更為活躍,這為中國帶來了新的競爭力。

這裡不能忽略的是,中國公司對於外國知識和技術的開放性吸收,只是他們取得成功的一個方面。或者說,只是一個開端,只是一個方向性的引導。我和不少中國的代工企業交流過,他們告訴我,大量的know-how、隱形知識都是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它們會遠遠超出國外品牌在一開始的要求和規定。很多中國代工企業後來都“獨立”去做自有品牌,這是因為他們不僅會代工,而且代著代著,自己根據市場變化進行靈活反應的能力也上去了,學著學著,也學出自己的門道來了。

秦朔:跳出華為看華為,冷靜就是力量!


在某種意義上,華為從2G跟隨上路到5G成為領導者的位置演化,就是不失自主性的開放式創新的結果,是長期為市場服務、從市場中獲得靈感的結果,是高度聚焦、整合全球科技資源在戰略聚焦點上形成突破的結果。傅曉嵐教授曾經花過五年時間研究梳理華為的模式,她說:“他們與供應商、當地大學和客戶合作,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向海外市場學習,並向總部輸送創新和知識。”經過持續努力,華為在5G方面已經走在世界前列。兩個月前,在倫敦的“全球移動寬帶論壇”上,英國電信首席架構師Neil McRae說,華為是目前唯一真正的5G供應商,華為在5G技術方面的領先優勢明顯。

秦朔:跳出華為看華為,冷靜就是力量!

美國司法部星期一宣佈對華為提出23項刑事起訴,並將向加拿大提出引渡華為首席財務官。23項指控圍繞兩件事,一是說華為下屬公司曾與伊朗進行了數百萬美元的交易,併為此向銀行提供了虛假說明;二是說華為幾年前竊取了與其合作的美國公司T-mobile的一項檢測智能手機的機器人技術。前一項指控,華為29日再次聲明予以否認。後一項指控,美國法院2017年已做出民事裁決,控辯雙方實現了和解。

同時,美國商務部部長羅斯說,這些刑事指控案件與正在努力進行中的美中貿易談判“完全沒有關係”。

我在不久前寫過《華為的冷靜,是一種更有效的力量》,美國對華為提出刑事起訴後,華為迅速發出聲明,這個聲明依然冷靜,但冷靜中蘊含著強烈的失望。華為否認犯有起訴書中指控的違反美國法律的各項罪名,“華為相信美國法院最終會得出相同的結論”。

秦朔:跳出華為看華為,冷靜就是力量!


在我參加的一個微信群裡,圍繞華為問題,也發生了一場討論。

A說,現在冷靜有什麼用?應該立即啟動對蘋果的法律程序,美國敢對華為怎麼樣,我們就讓蘋果停工整頓。

B說,讓富士康停工,失業的是誰?

A說,特朗普已經把5G定性為“新軍備競賽”了,阻止盟友用華為系統,你還抱什麼幻想?

B說,歷史上西方對中國在高科技方面的禁運、阻止少嗎?阻止住了嗎?

A說,以後就是兩大市場陣營了,中國加一帶一路,美國加西方國家。

B說,我不完全排除這種可能,但我覺得可能性很小,而且應該盡最大努力避免這種可能。世界各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和美國的關係也是互利關係,不是乞求關係,美國有打壓華為的一面,也有需要中國商品平抑美國物價的一面,脫鉤沒那麼容易,真脫了,消費品物價上去,美國選民就坐不住了;再說,很多西方公司已經離不開中國大市場,不會對美國言聽計從,特朗普能主導得了德國、法國的命運嗎?

C加入進來,“中國幾年前就開始佈局一帶一路是對的,一帶一路的重要價值在於開闢了廣闊的市場,在現代經濟體系中,不是技術決定市場,而是市場決定技術,誰佔據了市場,誰就有更大的潛力。”

很快,D說話了:也別那麼樂觀,一帶一路國家和5G有什麼聯繫嗎?在非洲,基本還是用2G、3G,都是華為、中興的天下,離5G早著呢!別把那麼多政治經濟因素都和一家公司的命運捆在一起,它會“累死”的。

一個大律師跟了一句:不用上綱上線,不是什麼危亡時刻,華為這兩個案子其實都不算很嚴重。兵來將擋即可。同時,我們自己要加強知識產權意識,如果國內各級政府都像美國這樣拿知識產權說事,對中國企業的創新是好事。

一個投資家最後說:中國有14億人口的規模,何必這麼在乎外國是不是用5G?先在中國實現5G,提高生產效率和生活質量,讓外國羨慕去吧,不是挺好嗎?最後比的是誰的成本更低,速度更高,誰能長期提高技術水平。下面還有6G,7G,先發優勢非常重要。


秦朔:跳出華為看華為,冷靜就是力量!

根據華為的宣佈,華為已與全球領先運營商簽訂了30個5G商用合同,其中歐洲18個,中東9個,亞太3個;超過2.5萬個5G基站已發往世界各地。

華為的冷靜源於實力,源於長期的研發投入、以市場為本、開放式創新。這也是那些能夠在全球擁有一席之地的中國公司的共同基因。

秦朔:跳出華為看華為,冷靜就是力量!


在中國創新的奇點已經降臨之時,我們應該把握歷史的大機遇,大方向,相信自己,相信時間,相信規律,不被一葉障目,不因一時一地的得失而急躁盲動。

華為的能力,才是它最重要的護城河。具體到刑事起訴,華為仍然有通過法律手段在法庭上進行較量的足夠空間。

平其心論天下之事,定其心應天下之變。時間會站在那些真正用創新技術帶來人類福祉的力量一邊。此中有曲折,但我們不應該改變中國加快高科技發展、實現創新驅動升級的大目標。這才是西瓜。中國通往技術創新高地的路註定不會平坦,會有磨難,會有教訓,會交學費,箇中委屈應該化為改革和前進的新動力。要相信笑到最後的才是最好的,最後的成功,才是對不屈不撓的奮鬥者的最佳報償。


秦朔:跳出華為看華為,冷靜就是力量!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 | 視覺中國 」

秦朔:跳出華為看華為,冷靜就是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