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為什麼你不該對孩子大喊大叫

大多數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難免會大喊大叫。紐約時報中文網的一篇文章提出,對孩子吼叫可能是家長最不明智的行為。這樣不僅會讓孩子覺得你失控了,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一項發表在《兒童發育雜誌》(Journal of Child Development)上的研究表明,父母衝著孩子大喊大叫,會產生類似於體罰的後果:孩子焦慮、壓力和抑鬱的程度增加,行為問題也隨之增加。

對孩子大喊大叫,並不是管教孩子的策略,而是家長自己的發洩手段。耶魯大學心理學和兒童精神病學教授艾倫·卡茲丁(Alan Kazdin)認為,如果家長想要改變孩子的壞習慣或培養好習慣,需要有提前的規劃和紀律。

卡茲丁正在推廣一個名為ABCs的項目,項目的名字代表著前置條件(antecedents)、行為(behaviors)和後果(consequences)。前置條件就是提前進行設置,在你希望孩子做什麼之前,先要告訴他們。行為,是父母要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定義、塑造和建模。後果是看到孩子的行為時,要表達出一種誇張的讚許。比如,孩子每天晚上都把鞋到處亂丟,這時家長不能大喊大叫,而是要在早上問孩子,能不能確保回家時把鞋子放在正確的位置,如果孩子能夠做到,要熱情地說出你讚美的內容,然後給孩子一個擁抱。這個方法的重點是:讓孩子注意到伴隨正確行為而來的讚美。它不是在孩子做了壞事之後父母再做出反應、等他們搞砸事情然後生氣,它需要父母自律提前做出明確的計劃。

卡茲丁說,家長要養成習慣使用ABCs方法,在這個過程中,你想糾正的行為,孩子的各種鬧脾氣和鬥爭,都會慢慢消失。這樣做對父母也有好處,你的抑鬱和壓力也會下降,家庭關係會好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