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評資質取消!行業涼涼?命運多舛的環評人究竟該何去何從?

環評資質取消!行業涼涼?命運多舛的環評人究竟該何去何從?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在持續兩年多的種種揣測和議論紛紛之後,終於到了要和“環評資質“說再見的時候了。

1、“環評”去資質化歷程

2017年10月1日,國務院發佈《關於修改〈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的決定》,對《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進行了修改,刪除了對環評單位的資質管理規定。自此,民間就開始了議論紛紛,各種言論甚囂塵上。

2018年8月31日,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在全國生態環境系統大會上講話時指出:取消“環評機構資質”“環保竣工驗收”等2項行政審批事項,已經國務院常務會審議通過,待相關法律修改後實施。此話一出,環評資質取消已成定局,人們更多議論的都是“環評”將何去何從?

2018年12月29日

,全國人大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作出修改,今後環評機構的資質審批監管將取消,符合條件的的建設單位可自行編制環評報告,並對相關報告結論負責。這也意味著,“環評”資質正式宣佈退出歷史舞臺

當然,大家都清楚“環評資質”取消並不意味著取消“環評”。“環評”依然需要做,政府依然要監管,只是不再通過資質了,所以未來的“環評”將更加公正透明和競爭慘烈。那麼,“放管服”改革背景下,“環評資質”取消究竟會對“環評”行業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命運多舛的“環評人”又該何去何從呢?

2、為什麼國家會決心取消環評資質呢?

第一個原因是國家大勢所趨。

弱資質化、服務為本、綜合化

”。這是國家推進“簡放優”(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大勢所趨。這裡面不只是“環評”,幾乎所有的第三方評價機構都受到這輪大勢波及。

2015年4月21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上怒斥「中介評估」亂象。

“現在要建一個項目評估環節實在太多了:安評、環評、水評、能評、震評……這個評、那個評,一些地方的同志都把這些評估編成了笑話!”

正是那次會議上,總理對未來三年「去中介化改革」提出了明確的任務目標:下一步要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堅決整治「紅頂中介」!

環評資質取消!行業涼涼?命運多舛的環評人究竟該何去何從?

總理的講話振聾發聵,發人深省。也就是在這三年裡面,那些所謂的「雷評」、「風評」等等都在一場“雷厲風行”的改革中成為歷史。在這樣一種“大背景”下,「環評」資質取消沒有任何的意外。

第二個原因是市場化導向的必然需求。

就比如國企改革一樣,堅持市場化導向,適應經濟規律發展,滿足市場競爭要求,這是一個機構健康發展的不二選擇。“環評”也不例外,取消資質是市場化趨向,是革新的大方向,同樣也是人心所向。

三年前,剛剛履新的環保部長陳吉寧就曾高調錶態:我們決不允許“卡著審批吃環保、戴著紅頂賺黑錢!”當然大家都明白,環評亂象積弊已久,僅靠脫鉤環保是不可能藥到病除的。要想充分發揮環評的真正作用,還是必須要以“市場化”作為重要的突破方向。因為市場在資源配置當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市場公平性就是要求取消資質等各種制度壁壘,從而使市場主體平等競爭。

市場化方向也許殘酷,但一定有效。

第三個原因,也是最核心的就是“行業亂象”。

環評,全稱“環境影響評價”。顧名思義,國家設置環評的初衷是為了全方位的保護生態環境,所以環評本應是經營企業的環境准入門檻,環評本應是我國生態環境的“門神”,然而在資本市場一切逐利的市場環境下, 一些環評第三方中介可謂是胡作非為,為虎作倀,在利益的驅使下屢屢踐踏著法律的尊嚴。

近年來,我國不少重大項目都因環評遭受質疑而被擱置,比如京沈高鐵、北京空中小火車、雲南安寧煉油項目、杭州千島湖飲水工程等項目,要麼是環評根本沒通過審批,拿著路條便上馬;要麼是環評報告內容簡單粗糙,關鍵問題或一筆帶過,或根本不提;要麼是環評報告本身無懈可擊,但與項目實際情況相差萬里……

每次事情一出,民間就免不了對環評中介的口誅筆伐。其實,一昧將問題丟給這些第三方中介也是不對的,畢竟他們的地位也是異常尷尬,在資本浪潮之下,他們受到利益驅動,又受到多方勢力制約,所以經常是“

權輕責重,兩頭受氣”。而且在環評這條產業鏈上,環保部門、環評單位和建設單位各取所需。環保部門利用環評審批攬權提高部門地位和利益,環評單位收人錢財替人消災,建設單位花錢買批文。

尤其是近幾年,環評資質掛靠現象越發氾濫,市場競爭也日趨激烈。為了搶項目,行業內“相互拆臺、低價競爭”的現象愈發普遍。其實只是“低價競爭”也還好,這畢竟是市場經濟催生,但是,有的機構為了項目居然什麼單都敢接,什麼錢都敢拿!總之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可以說,我們都是這個行業的作惡者,也是這個行業的受害者。

所以說,當雪崩來臨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3、“環評資質”取消後,

環評行業又該何去何從呢?

毋庸置疑,資質剛取消之際,將有大量“市場主體”湧入環評行業,大量環評師可以自主執業,此時必將會有一個環評報告良莠不齊的過渡期,接下來則是殘酷的行業洗牌。而在市場邏輯和嚴格審批的雙重作用下,必將有大量環評師和建設單位業主上黑榜。

其實,這就是改革的陣痛,雖然在初始略顯殘酷,但是長遠來看一定是好的。因為隨著時間的推進和市場的整合,環評行業也將逐步走向正規,改革紅利也將逐步呈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節省建設單位成本。這個好處自然是立竿見影的,也是近年來國務院所推進的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革新的要求。所以說,以後建設單位業主可以自己做環評了,即使不會做也可以不委託機構,完全可以找個會做的技術專家做技術諮詢服務,這將大大節約成本,提高辦公效率。

二是市場將更加開放。環評資質取消後,所有公司都可以承攬項目,那麼市場競爭會更加激烈,優勝劣汰也會更加明顯,環評利潤進一步壓縮。同時對環評機構的綜合能力要求更高,承擔的責任也更多。畢竟,市場公平性就是要求取消資質等各種制度壁壘,讓市場主體平等競爭,不得設置限制性和不合理門檻。

三是更加看重環評質量。相關法律法規已經明確,以後對環評質量的監管,是建設單位負主體責任,同樣建設單位將面臨巨大的追責壓力。所以業主將會更重視質量而非資質,也不再會滿腦子的投機取巧和蠅營狗苟,而是千方百計的保證項目質量不出紕漏。

四是行業將日趨規範。與環評資質取消後,必然會受到“市場化”和“規範化”兩方面衝擊。簡而言之就是競爭更慘烈了,責任追究更重了。所以,將來環評行業的業務重心將會由“資質類業務”轉向“諮詢“和“託管”等服務型業務,逐步變成為企業或工業園區提供一站式報告、諮詢服務、教育培訓、企業運維等一站式環保管家式服務機構。

五是環評師含金量將更高。環評資質取消後,環評師不是沒價值了,反而是價值更高了,執業渠道更多了,因為原來他們需要在環評機構執業,現在可以不侷限於某一個機構了,自己就可以直接幫助建設單位做環評,為了提高自己在市場上的影響力,也可能會三五人成立一個環評師事務所。當然,環評師的含金量越高,其考證難度也會相應提高。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一句話:“環評資質”的取消本質上說就是一個“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故事。一些抱殘守缺的機構勢必受到衝擊,而一些勇於探索,借勢而為和“敢於弄髒雙手” 的少數分子反而會愈發堅挺。

所以說,未來永遠是屬於那些有準備的人。

4、寫在最後

其實,說了這麼多,對於環評行業來說,未來環評行業的核心訴求只有兩個:

一個是拓展業務範圍,另一個就是保證作業質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