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無為而治,無以人為,以自然之道而為

在西漢初期,統治階級運用道家思想治理國家,取得了中國歷史上國富民強的盛世一【文景之治】,用無可爭議的事實證明了道家思想在治理國家問題上的優越性。我從這段歷史裡領悟了一些道理,希望和讀者們交流一下看法。

「文景之治」,無為而治,無以人為,以自然之道而為

首先,我有必要先闡述我對道家思想的理解。

道家思想成為系統的哲學思想起源於黃帝,並由集大成者老子發揚光大,正式在中華文化中確立道學的學術地位。黃帝的思想主要由三易(《連山易》,《歸藏易》,《周易》)和《黃帝內經》構成。三易解析宇宙萬物的本質和運行規律,《黃帝內經》解析人的本質。老子的思想主要由《道德經》構成,大體以人為本,講述人的自我修為以及解析自然本質以為人用。道家思想即是以黃帝和老子的思想的結合,學術上通常簡稱黃老思想。

西漢初年的統治階級以黃帝的思想為治國的理論基礎,以老子的思想為施政的具體方針,兩者相輔相成,合二為一,形成一門具有紮實基礎的哲學理論【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主張道法自然,推及到治國方針上,大到國家的法律規章制度,小到黎民百姓的道德情操,都按照自然的運行法則進行。西漢初期的統治階級希望模仿造物主(道家思想認為控制宇宙萬物的力量無相無形,不可名,乃強為之名稱作“道”,本文為敘述形象稱作“造物主”)治理宇宙萬物的原理去治理國家。在時間概念上,宇宙萬物無始無終;在空間概念上,宇宙萬物紛繁複雜。為何它們可以和諧有序的存在,造物主運用的原理無疑是統治階級想要借鑑的,這個原理高深莫測,只能用玄之又玄來形容。

統治階級與造物主,人與宇宙萬物,都是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認識到這種關係,運用道家思想治理國家就有了理論支持。眾所周知,西漢初期的治國理念是來源於道家思想的無為而治,無為而治並不是指統治階級對國家的治理不與干預,而是指不要“人為”。由於國家處在建國初期,國民的思想混亂,而人的思想總是隨著經驗的積累和文化的增加而不斷變化著,這就導致了每個統治階級的人擁有著不同的思想作為管理理念,用混亂的思想去管理國家(人為),失敗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作為人類在控制著宇宙萬物的力量面前,顯得多麼渺小。出於對自然力量的恐懼和崇拜而去模仿這種自然力量,不以人的意志,而是以自然界顯而易見的運行規律去治理國家,這就是【無為而治】。以自然之道治國就是無為,無為乃是指無以人為

西漢初期,國家處在歷經戰亂之後,百廢待興,歷史所積累的社會財富消耗殆盡,彷彿是烈火焚燒之後的大地,只剩下焦土和枯槁。但是烈火燒不了埋入地下的根和種子。空氣,水,陽光,土壤依然還在,春雨過後,大地又會恢復生機。造物主給了大地合適的陽光,合適的空氣,合適的雨水,剩下的就留給了時間。【文景之治】的原理正是如此,統治階級給民眾提供一個安定的社會,減輕苛捐雜稅與徭役,減少由人的意志去幹預國家的治理,休養生息,民眾無後顧之憂,全力的投入生產與製造,國家便如同焚燒後的大地一樣開始充滿生機。

同時期還存在著儒家思想、墨家思想和法家思想這些當時比較有影響力的思想,但是都不適合西漢初期的國家形勢。儒家思想太多繁文縟節,耗費社會財富,注重人治,善於社會管理,不善於社會生產製造,不適合西漢初期百廢待興的局面。墨家思想要求人需要有極高的道德修養和文化,規矩又制定的太過嚴格,雖然是擅長於社會生產與製造的實用主義思想,但是卻不利於需要潛規則的政治管理,大多數人(當然包括統治階級的人)是達不到墨家的思想境界的。法家以法治國,太過強調人為,忽略道德的作用,沒有照顧到民眾精神方面的需要,民眾是人,不是牛羊一樣的牲口,具有複雜的思想,只用法去束縛複雜的思想是做不到的,民眾表面上可以順從,暗面裡卻已經心生怨恨,法必須服眾才能贏得民心,而在西漢初期,權利剛剛完成轉換,統治階級還無法掌握法的尺度。再者秦朝的嚴刑峻法已經在民間怨聲載道,容易招來民眾的抵抗,不利於社會的穩定,所以也不適用。

縱觀歷史,道家思想總是在中國動亂時期興盛,繁榮時期悄然隱身。如同水一般,有緩有急,有動有靜,順勢而為。道家思想的人可出世也可入世,所以在西漢初期,道家思想的人(例如“漢初三傑”)願意為統治階級服務而治理國家,換一個角度看,道家思想的人並不是服務於統治人的統治階級,而是服務於統治宇宙萬物的造物者。道家思想不僅適用於西漢初期,也適用於所有經歷戰亂而重生的國家,我們人類只不過是自然裡渺小的一環,卻試圖違背自然法則來獲取人類的發展,蚍蜉撼大樹,不自量力呼?(以上是個人觀點,歡迎讀者指教。好在我不是俞洪敏,只要不觸及法律,我還可以自由的發表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嘻嘻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