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房企拿地之道:放緩節奏 不再“有錢任性”?

2018房企拿地之道:放緩節奏 不再“有錢任性”?

2018年的房企在市場的跌宕起伏中,從上半年的“擴規模、增土儲”,轉為下半年“縮投資、穩現金”,在千億房企陣營擴大至30家的同時,“拿地放緩”也成為2018年房地產市場中的高頻詞彙。

一直以來,土地儲備是房企生存之本,拿地多少被視為房企發展的“晴雨表”,拿地能力也被視為關乎房企存亡的核心競爭力。

2018年以來,受槓桿以及調控影響,房企拿地迴歸理性,新增土儲金額和麵積雙雙回落,行業進入精細化競爭階段。在投資節奏整體趨緩的同時,房企投資態度出現結構分化,土地市場頻頻遇冷。難道,曾經頻頻揮金買地的房企如今也不再“有錢任性”了嗎?

業內有言:今年的土地儲備決定了未來2年的銷售排名。因此,若想要了解2019年的房企是否可以繼續“有錢任性”,我們可從2018年房企拿地金額排行榜中窺見一二。

全年拿地金額超千億房企僅有萬科、碧桂園、保利3家

2018年,房企拿地更加審慎,迴歸理性。具體來看,2018年1-12月拿地金額TOP10房企的拿地面積高達11698萬平方米。2018年1-12月,長三角地區TOP10企業拿地總額達3037億元,位列首位。

全年拿地金額超千億房企僅為3家,較2017年減少2家。TOP10企業2018年拿地總金額為8267億元,佔TOP50企業的42.3%,較2017年佔比下降6.2個百分比,房企拿地勢頭放緩。

2018房企拿地之道:放緩節奏 不再“有錢任性”?

△2018年房企拿地金額top20(數據來源:中指研究院)

拿地金額方面,萬科、碧桂園、保利優勢延續,連續兩年位列榜單前三。其中,萬科以1316億元拿地金額位居榜首,延續2018年拿地優勢。碧桂園則以1204億元鎖定第二位,保利以1001億元穩居第三位,前三甲房企拿地金額均超千億。

而恆大、萬科、招商蛇口等大型房企拿地較去年均較為保守。其中,恆大拿地金額同比下降超50%,萬科、招商蛇口的降幅也在30%左右。

融創、萬科、華夏幸福等企業紛紛加強合作拿地力度

伴隨限地價、限房價、競自持等調控政策出臺,“底價地”、“溢價率地”、“土地流拍”等成為2018年土地市場的常態,“地冷價低”也是2018年土地市場的基本特徵。

受此影響,2018年房企間合作拿地力度持續增加,拿地更加審慎。房企聯合體拿地持續增加,分攤風險、利益共享的拿地方式持續受到房企青睞。

其中,據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僅12月,中海、龍湖、綠地等多家企業均有參與聯合體拿地,拿地城市涉及北京、上海、重慶等一二線熱點城市。

2018房企拿地之道:放緩節奏 不再“有錢任性”?

△2018年20家代表房企拿地權益比例(來源:企業發佈、中指研究院)

從2018年20家代表房企拿地權益比來看,2018年20家代表房企的權益比均值為82.1%,較去年同期降低了2.1個百分點。

其中陽光城、綠城中國、正榮地產權益比例較去年下降近20個百分點,權益比例低於70%;融創、萬科、華夏幸福等企業也紛紛加強合作拿地力度,權益比例較去年均有所下降。

陽光城、融信等top房企放緩節奏 “中”字國企“逆勢”加倉

從2018年房企拿地金額來看,樓市降溫讓土地市場也走出了一波“向下”行情,大型優秀房企補倉趨於謹慎,新增土地儲備較去年同期有較大的幅度下降。

部分新晉千億房企“減速”之跡趨顯。以提前三個月完成銷售目標、邁入“千億”門檻的陽光城為例,2018年初,陽光城除了千億的銷售計劃,還計劃800億的拿地支出,然而在2018年的下行市場中,陽光城也而放慢了自己腳步,全年拿地金額為424億元。

回顧2017年的陽光城,全年斥資986.4億元通過公開招拍掛、併購等多種方式斬獲了120個土地項目。

除了陽光城,融信中國也在“殺入”千億陣營中放緩拿地速度。在2016、2017年兩年間融信通過支付484.46億元、715.24億元新增土地儲備527.12萬平方米、1418.53萬平方米,而根據克而瑞統計數據,2018年融信新增土地總建面僅247.6萬平方米,拿地面積較去年下滑幅度較大。

另一方面,一些中小型房企、國企試圖通過逆週期拿地實現“彎道超車”、積極加倉。

根據中指院數據顯示,濱江集團2018年拿地支出223億元;藍光發展前三季度拿地支出268億元,同比增長120%。中國中鐵、廣州地鐵、華僑城等“國家隊”積極補倉,拿地金額同比增長均超30%,值得關注。

放緩節奏 不再“有錢任性”?

當前市場向下的趨勢並未出現實質性逆轉,融資緊仍然是房企擴張的攔路虎,現金流將成為制約房企拿地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部分房企拿地體現出“心有餘而力不足”,部分房企的拿地資金受限明顯。拿地資金主要來源於融資以及預售款項,2018年不少房企融資難度增大,同時部分項目去化速度變慢導致回款同步變慢,在拿地資金層面讓不少房企感覺“捉襟見肘”。

另一方面,2018年,品牌房企銷售額保持穩步增長,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投資節奏有所放緩。無論是龍頭房企還是中小房企,整體的投資態度都將進一步趨於保守,安全過冬成為房企的共識,尤其是土儲充裕的企業,通過下行期調結構、降槓桿將是首要選擇。

在越發理性的市場中,通過快速擴大土儲來衝擊規模的做法或許將告一段落,房企投資拿地更多是比拼企業戰略的前瞻性和專業性。

房企如想在未來的市場中站穩腳跟,精準佈局、踩準市場節奏、預判佈局重心或能成為企業規模增長的有力支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