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窯變紅釉,時代的瑰寶!

清代窯變紅釉,時代的瑰寶!

清代窯變釉罐

窯變。

顧名思義,稱之為窯中的變化。

古代人在燒製瓷器時,將瓷器上釉丟入窯中,開窯後發現並不是預想的形狀和顏色。反而在不可知的原因下,呈現了不可控的色彩和形狀,人們稱之為窯變。

窯變紅釉,就是呈紅色調的窯變,顏色大多絢爛無比,在清朝時期最為鼎盛。

清代之前,景德瓷鎮燒瓷,若是燒出了窯變瓷,都是要砸壞搗毀的。人們認為窯變是“怪胎”,是不詳的象徵。

那個時候的《豫章大事記》說:“瓷器以宣窯為佳,中有窯變者極奇,非人為所致,人多毀藏不傳。”

毀藏不傳,清以前,流傳下來的窯變瓷少之又少。

直到清朝雍正時期,雍正帝愛瓷,制瓷工藝空前開始鼎盛。

雍正帝不僅愛瓷,還愛仿鈞瓷。說起仿鈞瓷,就不得不提到我國五大名瓷之一的鈞瓷了。

“黃金有價鈞無價”、“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片”這些形容的都是它。鈞瓷色彩瑰麗豐富,美不勝收。

但是宋過後,戰爭使得工藝人流離失所,鈞瓷窯停燒,鈞瓷業受損。後來雖然有尚存的制瓷人將鈞瓷工藝傳了下來,但是鈞瓷藝術還是走向了銷聲匿跡。

清代窯變紅釉,時代的瑰寶!

金代均窯碗

真正的鈞瓷工藝丟失,後人們便開始仿鈞瓷,窯變紅釉同樣有著鈞瓷色彩豔麗豐富的特性。

由於皇帝的喜愛,和人們對瓷藝術觀念的轉變,窯變紅釉不再是不祥的象徵,一夕之間一躍成為了祥瑞的象徵。窯變紅釉的美麗被人們發現,那些看起來是燒製的“缺陷”,卻給瓷器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美。

這一階段人們開始摸索窯變紅釉的燒製規律,用大火致色釉在瓷器上隨意流淌,營造出自然的變化顏色,通過掌握火候,那時的人們已經能燒出像郎窯紅、豇豆紅、蘋果綠這樣的品種。

瓷釉大多呈紅藍兩色,且藍色大於紅色,藍色的地方呈現出大塊大塊的火焰狀,被稱之為“火焰青”,紅色的叫“火焰紅。”

只有極少數的瓷器時通體呈紅色的,上面分佈一些零星的色斑或條紋,看起來極其美麗。且瓷器大多施厚釉,釉面有著玻璃般的光澤,光彩奪目。

遼寧省博物館收藏著一件清雍正時期的窯變紅釉石榴尊,通體呈紅藍色,開口像一朵張開的石榴花,顏色絢麗,製作精美。

清代窯變紅釉,時代的瑰寶!

清雍正•窯變紅釉石榴尊

這時期的仿鈞瓷還尚未達到理想的效果,但是到了乾隆時期,受康熙,雍正的影響。

乾隆皇帝對瓷器古玩也甚是喜愛,乾隆還專門設立了督窯官這樣的職位進行監督。後期更是紅色大於藍色的窯變紅釉,終於達到了仿鈞瓷的預期效果。

但是美好的東西總是轉瞬即逝,瓷工藝自乾隆後就開始由盛轉衰。嘉慶,道光年間窯變紅釉開始走下坡路,皇帝不再派專門的官職去監督燒瓷,轉由民間官員監督。

制瓷的工藝也在後期每況愈下,整體都比前朝乾隆時期差距甚大。

往後的咸豐時期更是不如嘉、道年間。我國當時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間制瓷工藝開始萎縮,國家動盪不安,制瓷工藝開始陷入了低谷。這段時期官窯出產的瓷器大多光澤暗淡,釉色也不如往日豔麗,灰暗了許多。而民窯更是粗糙,還時有氣泡出現。

直到近代,在或濃妝或淡抹的瓷器中,有著獨特色彩和紋路的窯變釉開始在市場上大受歡迎,收藏價值極高。

注:以上資料圖片來自@遺產君,侵刪致歉。

古來閒話!每天分享不一樣的國風文化!

古來說閒話,興起詩酒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