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地方的特色火鍋,承載的是千年的文化傳承

冬天是吃火鍋的季節!

每逢冬季,走在大街小巷中,空氣裡到處瀰漫的都是火鍋的味道。這種刺激味蕾,舒張毛孔的飲食火遍了祖國大地。不管身在何處,面對著文化、認知上的隔閡,只要一頓火鍋下肚立馬就煙消雲散了。

當然,火鍋的吃法各地不同。四川講究麻辣,重慶講究重辣,廣東的涮魚片,蒙古的涮羊肉,東北的酸菜燉粉條,走遍了大江南北,吃透了黃河兩岸,而最難忘卻的依然還是家鄉的特色火鍋,魂縈夢繞的醃齏煮豆腐。

一道地方的特色火鍋,承載的是千年的文化傳承

火鍋

醃齏是徽地黟縣的一種特色菜,一要醃,二是齏,這個過程中不能變質,還要稍帶些臭氣。是的,你沒有看錯,這其實就是徽州特色美食“三臭”之一的爛醃齏,但如何醃製這道菜卻是一項講究火候的功夫,如果功夫不到家,燒出來的火鍋就失去了味道。

不過,醃齏的取材非常簡單,但很講究。

必須要等到秋分過後,搶在霜降之前,將地裡的大白菜收回家中,以保證白菜的鮮、嫩;收回的白菜一分為二,菜杆整棵醃製,等醃熟之後稱為“菜匙”,是燒小炒的最好食材。

而菜葉則是切碎後放入盆裡,撒上鹽後反覆揉搓,直到搓出菜汁,然後將切碎的姜、蒜、椒拌入,攪拌均勻;放入事先準備好的大缸壓緊,壓上洗淨的扁平石頭,蓋上缸蓋後等待自然發酵,這就是“醃齏”。

當醃齏開始有一些酸味,並散發出些許的臭味後就可以用來做菜了,但需要注意的是,醃齏不能太酸,太酸沒有入味,不能太臭,太臭已經變質了,所以二味“合體”非常重要,這期間就必須對醃製的時間進行最精準的掌握。

當然,在黟縣的每家每戶,最具發言權的自然是女主人們,她們才是這道美食的真正行家,醃齏大多出自她們之手。

一道地方的特色火鍋,承載的是千年的文化傳承

下鍋的醃齏

醃齏要想轉為美食,還需要一個精心烹飪的過程

鍋中放入菜油燒熱,取些許姜、蒜爆出香味,用上等的好醃齏入鍋翻炒後,乘出放入砂鍋中加水,把新鮮的豆腐切成片,加少許的豬油,在小炭爐上用小火慢慢熬煮。果要吃辣時,可添些幹辣椒入味,煮至砂鍋內的醃齏、豆腐都成翻騰狀即可。

煮的時間越久,醃菜汁進入豆腐也就越深,味道也就越鮮美。

入口時,滾燙、熱辣,鮮美,醃齏的酸夾雜著些許的"臭",又有蒜姜的香夾雜著豆腐的鮮,直擊味蕾,猛撲腦門,嚥下去後,毛孔舒張,渾身舒坦,而湯汁泡飯更是讓人食指大開。

醃齏煮白豆腐只是汪郎家鄉的美食,作為火鍋,它沒有四川、重慶火鍋的講究,也沒有蒙古涮羊肉那樣繁瑣,但卻是冬令時節黟縣家家戶戶必備的一道菜。

天寒之時,一家人圍坐一桌,熱氣騰騰的醃齏煮豆腐,加幾樣小菜,生活就是如此!

當然,醃齏煮豆腐只是一道普通的徽菜,和其他徽菜,如臭鱖魚、火腿燉甲魚、清蒸石雞、一品鍋等自然是無法相比的。

一道地方的特色火鍋,承載的是千年的文化傳承

醃齏煮豆腐

然而,醃齏煮豆腐也和每一道徽菜一樣,都脫離不了“嚴重好色、輕度腐敗”的徽州特色,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小故事。當然,這些故事的背後也同樣印射著古徽州獨特的地理環境、人文環境、飲食習俗。

雖然不清楚醃齏煮豆腐興起於何時了,汪郎翻遍了史文、雜記,沒有找到具體的記載,只有些許趣談,也只是古代在外經商的徽州人彼此親近的媒介。

汪郎思緒許久,大概,也許在淮南王劉安發明豆腐之後,這道美食可能也就跟著出現了吧?只是地處徽州大山,又因為醃齏的製作也是一門技術活,醃齏煮豆腐才沒有像其他徽菜一樣廣而告之,只在黟縣人自己的餐桌上傳承吧!

但不管如何,這道火鍋卻是汪郎兒時的美味記憶,它早已融入進了血液之中,吃一口醃齏煮豆腐,才不會忘記自己的根!

而李太白當年的那首《小桃園》也使得汪郎不能忘,與君共賞:

黟縣小桃園,煙霞百里間。

地多靈草木,人尚古衣冠。

市向晡前散,山經夜後寒。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一道地方的特色火鍋,承載的是千年的文化傳承

黟縣地形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