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匯券一段歷史的印記

僑匯券一段歷史的印記

僑匯券又稱僑匯商品供應券、僑匯物資供應證,是誕生於計劃經濟時代的一種生活用品票證。一枚枚僑匯券就是反映我國特定歷史時期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史的縮影。

僑匯券一般為大開,如同郵票小版張和小型張,中間一張大張如同小型張,周圍一圈或旁邊是一枚枚郵票似的小票。僑匯券設計印製十分精緻,成為票證收藏投資的重點之一。

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科技的日新月異,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巨大的變化。僑匯券作為計劃經濟的產物,早已退出歷史舞臺。生長在改革開放年代的人們可能不會知道,僑匯券匯聚了糧票、布票、棉票、副食品購買券、工業品購買券等各種票證。此外,有些僑匯券還印有肥皂票、煤票、油票等稀有票證。

僑匯券的內容可謂豐富多彩,圖案千姿百態。江西省的“八一起義紀念碑”、湖南省的“岳陽樓”、新疆的“天池”、廣東省的城市雕塑等等,風光名勝、文物古蹟、偉人、風土人情、珍稀動物植物圖案均盡展其中。

僑匯券一般由省級的商業廳、糧食廳、供銷合作社、外管局、銀行、僑辦等多個單位聯合發行,權威性比較高,又因為它是與人民幣等值的有價票證(外匯券一般有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面額),其印刷防偽性強,加上一省僅發行一組,不像糧票、布票那樣一發行就是成千上萬種,讓人集不勝集。因此,藏友對僑匯券的收藏前景十分看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