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強大的內心,註定不能安享生命的美好

沒有強大的內心,註定不能安享生命的美好

開學這一週,忙中加亂,工作中的事情沒有調整好,妮子又病了。

倒也沒有什麼大礙,可能這周軍訓她一時適應不過來,睡眠也沒有假期裡的充足,重新調整了班級,換了一波新同學,她倒時差有點慢,情緒和壓力沒有瞬間釋放,表現在體徵上就是感冒、發燒、咳嗽,一個勁的喊腿疼,等順過勁來就好了,這是我一廂情願的認為,不知道這樣對不對?

所以,今晚放學接她的時候,她告訴我的第一句話就是:媽媽,我想睡覺。

這句話我們倆都明白,她的意思是今晚的外語課她不想去了,她想休息,這是她在婉轉的向我傳遞她的想法。

我當然明白她的意思,但是我沒有明確的答覆,我回答說,好好好,我們回家就睡覺,但是我們也要先到家啊。

其實很猶豫,非常糾結,最令我想不明白的就是: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都是鐵打的而我家孩子就是紙紮的?她為什麼就是扛不住“作”呢?你看人家蔡美爾家的孩子,任老媽怎麼折騰都不生病,最後還都考上了哈佛大學,多好!

轉念一想這周孕婦跳樓事件,我的決定就有了——去他媽的英語班吧,先有一個健健康康、快快樂樂的孩子再說,所以我痛痛快快的就答應了。我也可以有時間寫寫這周我對兩則新聞事件的感受了:

1

孕婦跳樓

前期我就不回顧了,只感覺這事有點匪夷所思。

一把屎一把尿的把孩子拉扯大,上了本科,還是黨員,好容易結婚了,懷孕了,因為受不了生育的疼跳樓了,這事擱誰身上都受不了。

為了渣男跳樓值得嗎?跳樓就比生孩子容易?她當時肯定啥也沒想,就是疼怕了,要是多想一點也不至於爬到高1.13米的窗臺上往下跳。

我覺得這孩子也是爹孃疼著慣著長大的,做事喜歡順著自己的意思,哪怕多一點點的思考也不會留給別人,比如:我死了,我爹孃怎麼辦?他們受得了受不了這樣的打擊?沒有我,他們今後的日子怎麼過?

還有肚子裡的孩子,辛辛苦苦的懷胎九個月,經歷了好幾個月的孕吐,馬上就要和孩子見面了,怎能因為疼就剝奪了孩子的生命呢?是為了渣男不給自己剖腹產寒了心嗎?

沒有什麼了不起啊,大不了離婚啊,但你不能拿自己的命去給渣男看啊,他配嗎?

這件事是為我們廣大家長提了一個醒,養育孩子真的得讓孩子增強抗挫折能力,還要教育她多方面的考慮問題,遇到挫折、困難了要想得開,不管遇到什麼重大的挫折,都不要放棄自己的生命,這是對自己的負責,也是對爹孃的負責。

養育孩子的過程就是父母全身心的交付他們生命的過程,不要在他們晚年的時候白髮人送黑髮人,這,才是人生最大的殘酷,比生孩子的疼要嚴重很多倍,但願這樣的災難不要再次發生。

我真的不是批評、指責這個孕婦,就是覺得不應該,不應該早早的放棄自己的生命,畢竟留的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啊,死了怎麼報仇?

太可惜,太不值,因為人生遭遇疼痛的時候很多,不戰勝自己永遠都無法涅槃永生,生命真的最重要!!

這件事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真相出來之前沒有正確答案,每一個人都能從這件事情裡看到的都是自己,我生孩子的時候,老媽全天候的伺候,像老母雞護小雞一樣護著我,雖然也曾受過諸如“哪有生孩子不疼的?”“那個女人不是這樣過來的?”“就你嬌氣”諸如此類的話,但都被我娘生生的頂回去了,在生死攸關的時刻,媽媽是女兒的守護天使。

在這關鍵時刻,她媽不發聲,也不時刻陪護,她媽怎麼當的?

百思不得其解!

2

牛蛙之爭

這周還有一篇名為《上海退休老教授痛批幼升小“牛蛙之爭”》文刷屏了,而且是句句扎心,有很多讀者是含淚讀完的,不能不說明他的文字功底真的很深厚,很具有網紅的潛質和能力。

我也是含淚讀完的,讀完之後久久都不能平靜,深陷他的文字裡,一遍又一遍的琢磨他的話,反思幾天之後,居然就生出“哀其不幸,怒氣不爭”的怨氣來,非常非常的失望。

我們想,老教授的人設應該是“汗牛充棟、學富五車”這樣子吧,他應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吧?作為知名學校退休的老教授是不是應該通曉教育規律,通曉孩子的身心成長規律,通曉學校的教學規律是吧?他應該比普通人在教育上更高瞻遠矚,更有格局,心態更放鬆、更胸有成竹是吧?

常年從事教育行業的老教授,一家之長,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眼界應該是更開闊、更從容,更能和自己的子女慢慢的協調教育理念而不是一味的縱容自己的子女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胡作非為是吧?

也就是說,他應該有的老年所具備的智慧、經驗、閱歷、鎮定、學識統統都沒有派上用場,他只是任由事態在發展惡化,直到外孫生病、移民。雖然,移民貌似起到了緩解壓力的作用,在這件事情當中,他的價值在哪裡呢?他可曾把他的智慧和學識用到了刀刃上,可否在子女的教育上起到了高屋建瓴的作用?

如果沒有,談“家風”有何用?什麼是“家風”呢?

“家風”就是把已有的社會地位,資源、人脈原封不對的傳承給自己的孫輩嗎?或者說就是利用兩代積累起來的財富和資源為孩子創造條件讓他更好的認知自己,成為自己,長成自己喜歡的模樣,這就是“家風”對嗎?

“家風”就是對四大名校考“唐宋八大家是誰?”這樣的考試題目的認可,毫無原則的接受,並且還為沒有答出這樣變態弱智的題目考不上名校而移民?這得有多弱智才做到這一步?

“家風”就是接受社會的不公平?“家風”就是對變態教育的妥協?“家風”就是“上名校”?

這樣的“家風”是什麼“家風”呢?沒有智慧含量啊!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做好了就是“家風”。

這裡不是指的遺傳基因,而是作為“龍、鳳、老鼠”每天所做的事情的代際傳承,就是家長做最好的自己,孩子自然也會模仿家長的樣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家風”是一種氛圍,這種氛圍是家庭傳統對孩子的慢慢滲透。老教授一家更有這樣的條件:對唐詩宋詞的賞析、對社會新聞的點評討論、對入學考試內容的優劣判斷、對社會價值的傳承,對科學的尊崇、對宗教的信仰。

“家風”就是是家庭中每一個家庭成員的行為、思想、言談、舉止,這些是隱形的、看不到的潛移默化的文化傳承才是真正的“家風”啊。

僅就入學考試這一項,就可以問問孩子真實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意願,聽聽他的想法,這也是優秀的“家風”之一。

“家風”就是尊重家庭的每一個成員,無論她的年齡是大還是小,她都應該被體諒、被尊重、被理解、被看重。

這篇文,還有一個我不能理解的地方,就是教授一直不能釋懷他的外孫沒有考上名校,而不如他的家庭的孩子卻考上名校了,他耿耿於懷,盲目攀比,甚至想讓自己的外孫再來年考一次,直到進入名校為止(這是他女兒的想法)。

這是在推波助瀾嗎?這是不是變態教育的“幫兇”?

這話有點過了,但是這真是我的理解。

我不能明白,一個學富五車的教授,對出“唐宋八大家是誰”這樣的變態考試內容沒有跳腳罵娘而完全接受併為自己的外孫沒有考上而焦慮不堪,簡直都令我匪夷所思。

這樣死記硬背的考試內容考察孩子的什麼能力了?這樣的考試內容對孩子的觀察力、想像力、創造力、思維力、學習力、閱讀力、運動力、特長、興趣、愛好,哪一點有涉及了了?這樣的考試內容不正反映了學校的弱智嗎?這樣的考試題目不正顯示了它的落後的教育水平嗎?

只要心態擺正,秉持“敦厚、博學、良善”的家風,就是上一般的小學也能培養優秀的孩子,也能收穫一個慢慢成長的小孩,健健康康的小孩,難道考不上名校的孩子就沒有成材的嗎?以老教授這樣家學淵源的家庭,難道沒有底氣培養出一個人才?

真希望能和老教授談一談,長者要有長者的從容和格局,在孩子教育問題上,不要盲從、不要攀比、不要揠苗助長,擺正一顆心,讓自己的外孫在醇厚的家風中慢慢慢慢的成長,讓自己有一個和諧、安穩、團圓的晚年。因為其樂融融家庭環境中才能成長身心健康的孩子,全家人都能感受到幸福和快樂。

文中所說:你給我一片星辰大海,不如給我一個慢慢長大的小孩。

可是我想說,小孩在哪裡都可以慢慢長大,只要家長不要再逼我長大。

沒有強大的內心,註定不能安享生命的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