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教育中深度融合心理教育為鄉村兒童心理健康護航

在农村教育中深度融合心理教育为乡村儿童心理健康护航

在农村教育中深度融合心理教育为乡村儿童心理健康护航
在农村教育中深度融合心理教育为乡村儿童心理健康护航在农村教育中深度融合心理教育为乡村儿童心理健康护航

教育是一棵樹,搖動一片森林;是一朵雲,推動一片天空;是一個靈魂,喚醒無數個靈魂。

作為一名鄉村教師,石棉縣草科藏族鄉中心校教師羊敏一直堅守鄉村教育一線。

從教10年來,羊敏始終堅持家訪,除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幫助孩子瞭解世界,在教學中,他創造性地在農村教育中深度融合心理教育,引導孩子們健康成長。

去年,羊敏榮獲了第三屆“馬雲鄉村教師獎”。

家訪

與孩子打成一片

“羊老師,歡迎你到我家家訪。”寒假裡,羊敏時常到學生家中家訪。

2014年8月,羊敏到距石棉縣城60多公里的草科藏族鄉中心校任教後,就一直堅持家訪。

這裡是典型的藏族彝族漢族雜居地,農業為主要經濟來源的村民對教育有著無限的期待。羊敏時常出現在草科各個村的家訪道路上。

作為來自漢源縣的山裡人,2008年,羊敏從英語專業畢業後,在宜賓市屏山縣中都鎮中都中學任英語教師,並擔任班主任。

為了解學生情況,他每個週末從鎮上坐車到村裡,再步行至學生家中進行家訪。這個習慣他一直堅持著。

2014年,羊敏成為石棉縣草科藏族鄉中心校教師。

羊敏利用週末家訪的習慣依舊保持著,與此同時,他創造性地在農村教育中深度融合心理教育,引導孩子們健康成長。

草科鄉自然環境險峻,這裡的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觀念老舊,孩子的精神世界枯燥。

怎樣幫助孩子學習成長?

“和孩子打成一片,深入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成長環境,讓孩子認可自己、信任自己。”“家訪”是羊敏在教書生涯中實踐總結出的有效手段。

引領

激發學生潛能

“讓農村孩子享受到和城裡孩子一樣的教育”,是羊敏立在心裡的目標。他在課堂上一次次地告訴孩子,讀書是走出大山,實現夢想的最佳捷徑。

怎樣讓孩子樹立良好的人生觀,並懷揣夢想。羊敏所使用的心理教育手段,在農村教育中還是頗為少見的。

課堂上,羊敏用自己的二手電腦,給孩子播放勵志故事,又請鎮上的小攤販經營者講述自己的生活……羊敏希望孩子通過一堂堂生動的“故事課”從各個層面汲取營養,樹立正確的三觀。

在潛能激發上,羊敏充分利用在進修中學習到的心理激勵手段,激發孩子對學習的興趣、瞭解周圍世界的意願,幫助他們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與經驗。他創造性地根據兒童身心發展規律,以情景化、參與式為核心理念展開教學。

羊敏用校園廣播播放學生朗讀故事的音頻,極大激發了孩子朗讀閱讀的興趣,學生參與積極性很高。

羊敏鼓勵孩子,想要在校園廣播聽到自己的聲音,需要加強對自己朗讀的認真態度,還要擴大自己的閱讀量。在目標的激勵下,學校圖書室成為孩子課後最愛去的地方……學習的積極性讓老師、家長看在眼裡樂在心裡。

羊敏還把安全教育引入到體育課、數學課,讓枯燥的課堂通過情景教育豐富起來。

疏導

讓孩子身心更健康

“感謝羊老師,彭靜越來越活潑,學習成績也越來越好……”在寒假裡,彭靜的家人遇到家訪的羊敏時,不停地說著感謝的話。

2016年上學期,學生彭靜(化名)因步入青春期,心理狀況極不穩定,出現厭學等系列表現。

羊敏察覺到異樣後,首先單獨邀請家長來學校的心理諮詢室進行面對面交流。為了讓彭靜在交流時有一個輕鬆的環境,羊敏把心理輔助放在學生家裡。他還多次與家長一起陪彭靜做心理輔助遊戲,幫她補習落下的功課。

功夫不負有心人,彭靜漸漸地走出內心陰霾,臉上揚起陽光般的笑容,學習成績也得到提升。

羊敏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得班級中的留守兒童變得開朗起來,聽從老師的教導,行為習慣漸漸向好。學生也經常拉著羊敏看自己的作文、繪畫,課外活動時主動找到羊敏分享好點子,爭先恐後地邀約他去家訪。

如今,英語師範專業出身的羊敏,不僅在原有心理學知識基礎上通過自學提升自己,還把假期利用起來外出接受更專業的心理課程培訓。

“青春是寶貴的,我願把青春奉獻給教育事業,揮灑在鄉村孩子身上,這便是我從教以來的理想和追求。”今年38歲的羊敏說。

記者 黃偉

微博

在农村教育中深度融合心理教育为乡村儿童心理健康护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