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到底收了多少押金?押金都去哪兒了?

最近,ofo用戶組團到北京總部退押金的消息,已經刷屏了。

ofo位於中關村互聯網金融大廈五層,前來“討債”的用戶從大樓內部一直排到了寒風中的街道上,僅樓外隊伍就長達百米。

有網友評論,不就是99塊錢嗎,至於大冷天排幾個小時隊嗎?咱們要是較真的話,還真不是99塊錢這麼簡單。

ofo到底收了多少押金?押金都去哪兒了?

前來討押金的ofo用戶


質疑ofo挪用鉅額押金:《財新週刊》的二連擊

早在2017年12月,《財新週刊》發佈報道,引用一名瞭解ofo和摩拜財務狀況的人士稱,截至12月1日,ofo已動用了30億元押金,賬面可用現金僅剩3.5億元,同時表示“有股東公司人士稱ofo管理層奢侈成風,一人一輛特斯拉”。

當時,ofo方面回應表示,報道的貪腐問題嚴重不實,但對於押金挪用問題,ofo未做正面回應。

此後,對ofo押金處理的質疑之聲便不絕於耳。

2018年6月,《財新週刊》再度發文稱,一名“瞭解ofo財務情況的人士”提供了一份截至5月中旬的ofo財務數據,其中顯示,ofo對供應商欠款達12億元左右,城市運維欠款近3億元,押金餘額35億元左右,賬面可動用現金不足5億元。

財新方面表示,若未曾挪用押金,以漲價前的99元押金測算,ofo目前存量用戶或許不到3600萬。

隨後,新浪科技“補刀”:根據ofo官方資料計算得知,若按照ofo官方宣稱的2億用戶、每位用戶押金按漲價前的99元,以及累計免押金近3000萬人粗略計算,ofo挪用用戶押金或許已超百億。

對此,ofo做出強勢回應,稱文中涉及的財務數據“皆為不實信息”,數據推測“缺乏基本商業邏輯”,並已向網信辦實名舉報。但對於是否挪用押金,這篇回應依然沒有做出明確表態。

ofo到底收了多少押金?押金都去哪兒了?

ofo到底收了多少押金?

ofo並非上市公司,因此並沒有對外披露押金以及相關的用戶數據與運維情況。很多重要數據(如月活MAU)只能靠其他統計機構的測算得知。

近兩年關於ofo押金大事件,我做了一個簡單的時間軸示意圖:

ofo到底收了多少押金?押金都去哪兒了?

2017年6月,ofo宣佈將原本99元的押金,提高至199元。

根據大數據分析公司“易觀”發佈的《2017年6月中國共享單車市場研究報告》顯示,ofo 6月新增用戶數為1584.4萬,月度活躍用戶為4073.5萬,位居行業第一。

但另一個“老牌”互聯網數據統計機構“艾瑞諮詢”則表示,2017年5月ofo月活用戶就已達到6272萬。

如果按照艾瑞的數據來算,5月份月活的6272萬用戶,押金都是99元(因為彼時還沒漲押金)。再按照2017年3月~2018年3月,一年內免去3000萬人押金的官方說法,相當於期間每個月免去了250萬人的押金。

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粗略計算,5月月活的6272萬人中,有大致500萬人是0押金,那麼真正交了押金的月活用戶,就是5772萬人。

按照99元的押金計算,截止2017年5月,ofo至少掌握了57.14億元的用戶押金。注意,這還不包括那些交了押金但這個月沒用車的用戶。

所以,如果《財新週刊》報道的“2018年6月ofo押金餘額只有35億元”屬實,那麼顯然,無論是押金缺口還是退款風險都非常大。

ofo到底收了多少押金?押金都去哪兒了?

我們接著看。

2017年11月,ofo創始人兼CEO戴威曾公開表示,ofo已經擁有2億用戶;2018年6月,在回擊《財新週刊》的報道時,ofo表示“在全球20餘個國家為超過2.5億用戶提供服務”。

有媒體表示,若統一按照99元的押金計算,ofo理論上可管理近250億元的用戶押金。但考慮到ofo曾實行了一年的免押金,為約3000萬用戶節省超過40億元,那麼其管理的用戶押金金額可達210萬元。

但實際上,這個數字是非常不準確的。ofo並沒有管理如此多的押金。

所謂2.5億用戶,只是“曾經註冊”了ofo 的用戶,其中包含已經退款的用戶。

2018年6月,第三方數據機構中商產業研究院、艾媒網分別發佈共享單車行業相關統計數據。

中商數據顯示,2018年5月,ofo月活用戶數為2805.1萬;艾媒數據顯示,2018年5月,ofo月活用戶數為2937.7萬;雖然二者統計結果不同,但同比去年來看,月活用戶出現大幅下降,這也折射出ofo用戶的大幅流失。

ofo到底收了多少押金?押金都去哪兒了?

這些現存的用戶,有交了199押金的,有交了99押金的,有少量用戶將押金轉存為餘額,也有當月未打開APP導致未被統計進月活數據的用戶。

如果我們暫且統一按照99元的押金標準計算,截止2018年5月,ofo管理的押金規模至少應有30億元。

ofo是否挪用了用戶押金?

在法律層面,押金具有物權的性質,具有擔保的屬性。ofo一旦收取用戶押金,雙方的責任義務即可宣告成立,並對雙方產生預期的法律效力。

2017年8月,交通部、工信部、央行等10部門聯合出臺了《關於鼓勵和規範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明確指出:

1、共享單車企業應嚴格區分企業自有資金和用戶押金、預付資金;

2、在企業註冊地開立用戶押金、預付資金專用賬戶,實施專款專用,接受交通、金融等主管部門監管,防控用戶資金風險;

3、應建立完善用戶押金退還制度,加快實現“即租即押、即還即退”。

當然,我們不能對“ofo是否挪用押金”做出不負責任的定論,但我們有理由質疑:如果ofo嚴格做到了上述幾條,我們在申請退還押金時,為什麼仍然出現大量用戶近一個月還拿不到錢的情況?

ofo到底收了多少押金?押金都去哪兒了?

押金所產生的收益有多少?

如果ofo把用戶押金以“專款專戶”的方式管理,一年下來,光利息就是一筆可觀收入。

從法律角度來看,出押人(用戶)的押金所產生的利息,可以歸受押人(ofo)所有。

按照目前活期存款0.35%的標準來看,30億元押金,年利息是1050萬元,一天的利息收入是28767元。

如果按照貨幣基金的收益水平來看,每萬份收益0.8元,一年利息8760萬元,每天利息24萬元。

事實上,這麼一筆鉅款,完全可以走協議存款,單獨定息,利率將更高。

一年坐收數千萬,這筆買賣真的挺划算的。

ofo到底收了多少押金?押金都去哪兒了?

數十億的押金都去哪兒了?

對於老老實實吃利息這件事,總有人是嗤之以鼻的。他們認為,這筆錢應該用到“更有意義的地方”。

說起用戶押金的去向,ofo似乎顯得“諱莫如深”,我們很難從現有的報道材料與隻言片語中找出相關內容。

但有心的人,或許還記得酷騎單車。

ofo到底收了多少押金?押金都去哪兒了?

曾憑藉“土豪金”閃亮大街小巷的酷騎單車,就是因為挪用了數億元(一說近10億)的用戶押金,導致無力償還,最終被迫倒閉。

目前,中消協已向公安機關提交刑事舉報書,申請對酷騎單車立案偵查,但追回押金之路仍然漫漫。

在2017年6月份的發佈會之後,為了擴大市場佔有率,酷騎採取大肆投放的策略。但酷騎每輛車的成本相當高,普通車單輛造價約550元,土豪金車單輛造價1200元。

瘋狂造車、瘋狂投放的粗放型發展策略,導致酷奇的製造與運營成本大幅攀升。為了生存,他們鋌而走險,不惜挪用數億元的用戶押金。

有媒體表示,酷騎前後挪用了約4個億的押金用來造車。

瘋狂擴張導致了押金挪用,缺乏盈利模式導致了資金鍊斷裂。曇花一現的酷奇就這麼死了。

ofo到底收了多少押金?押金都去哪兒了?

ofo還很年輕,戴威也只有27歲,他們的未來還有太多的可能。我們只能希望,採取類似戰略的ofo,不要走酷奇的老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