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數學需要養成的三個習慣

——以尋找介於兩個分數之間的分數為例

vipJr數學教學研究院 金榮生

我們從一道有關分數的習題開始,談談學好數學需要養成的三個習慣。

一.有一說一

問題:介於3/4 和4/5 之間的分數中,分母最小的分數是多少?

注:這裡分數的分子、分母只能是正整數。

學好數學需要養成的三個習慣

學好數學需要養成的三個習慣

學好數學需要養成的三個習慣

學好數學需要養成的三個習慣

思路3:用“糖水混合不等式”。

如果一杯a 克的糖水中含b 克糖,我們定義它的“甜度”為b/a。另一杯c 克的糖水中含d 克糖,那麼它的“甜度”為d/c。現將這兩杯糖水混合,共有(a+c) 克糖水,其中含糖(b+d) 克,“甜度”是(b+d)/(a+c) ,混合後的糖水的“甜度”一定介於原先的兩杯之間。

從上面的現象,可以抽象出以下的命題(為了行文方便,我們稱之為糖水混合不等式):

學好數學需要養成的三個習慣

思路4:枚舉。

學好數學需要養成的三個習慣

學好數學需要養成的三個習慣

枚舉是一個“笨”辦法,但用得好卻是大巧若拙。不用枚舉法,也是可以證明的。

學好數學需要養成的三個習慣

學好數學需要養成的三個習慣

學好數學需要養成的三個習慣

因為看到過(或者從老師處聽說過)糖水混合不等式,得到了正確答案7/9,卻沒有想到怎麼去證明,或者根本沒想到需要證明,也就沒有達到對這個問題的真正理解。大膽猜測,還需要嚴格證明。背套路,猜答案,不求甚解,每當猜對,便欣然忘索其理,正是許多孩子學不好數學的原因所在。

培根說過 “數學使人嚴密”,有一說一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多少說多少,是對數學嚴謹性的尊重。培養實事求是、謙虛謹慎、對錯分明的學習習慣,正是數學學習的意義所在。

二.舉一反三

孔子曾對他的學生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說,不到他百思不得其解的程度不要去啟示他;不到他心裡明白卻不能完全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引導他;如果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覆地給他舉例了。

如學會了用 “糖水混合不等式”得到

學好數學需要養成的三個習慣

學好數學需要養成的三個習慣

學好數學需要養成的三個習慣

學好數學需要養成的三個習慣

學好數學需要養成的三個習慣

學好數學需要養成的三個習慣

學好數學需要養成的三個習慣

所以介於3/4 和4/5 之間的分數有無限多個,且分母可以無限大,即不存在分母最大的分數。

能否舉一反三是檢驗是否學懂的一個標準,聽得懂,不會做,就是沒有真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數學學習需要學生從這個“道”出發而生“萬物”,唯有如此,方可跳出題海,進入觸類旁通、融會貫通的境地。

三.獨一無二

不死讀書,不迷信權威,不只認同一個方法或途徑,總是另闢蹊徑,思考專屬自己的獨一無二的解法,是許多成功者的共同習慣。

聽了我對“尋找介於3/4 和4/5 之間的一個分數”的思考後,vipJr數學教學研究院李老師給出瞭如下“獨一無二”的解答:

看到這個問題,我可能會從另外的角度來思考。

注意到這兩個分數的規律,分母比分子大1,取倒數後兩個分數形式相近。即寫作以下形式:

學好數學需要養成的三個習慣

學好數學需要養成的三個習慣

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能否提出獨一無二的問題,是否願意長時間思考“自己暫時做不出,老師也不知道答案”的問題,是培養創新能力的關鍵。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曾指出:“中國學生普遍學習成績出色,特別在運算和推理方面比國外學生有明顯優勢,但中國學生最大的缺憾,就是不善於提出問題,缺乏創新精神。”

多年來學校教育一直在教我們做“學答”,而非做“學問”。你能夠提出以下類似的問題嗎?

學好數學需要養成的三個習慣

學好數學需要養成的三個習慣

學好數學需要養成的三個習慣

學好數學需要養成的三個習慣

學好數學需要養成的三個習慣

學好數學需要養成的三個習慣

學好數學需要養成的三個習慣

這個問題,請讀者幫我給出答案。

我國著名教育家劉佛年說:“什麼叫創造?我想只要有點新意思、新思想、新觀念、新設計、新意圖、新做法、新方法就稱得上創造。我們要把創造的範圍看得廣一點,不要看得太神秘。” 在中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獨一無二”的標準也不必太高,在自己的視野裡有所創新,就可以了。

有一說一,培養思維的嚴謹性;舉一反三,培養思維的發散性;獨一無二,培養思維的創新性。做到三點,做數學學習的主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