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紅海行動》中出現的大型軍事裝備

陸上裝備:

在陸戰武器裝備中,坦克永遠是最吸引眼球的。《紅海行動》中出現了兩種主戰坦克,即美國的M60A3和俄羅斯的T-72B,前者屬於第二代主戰坦克的後期改進型號,後者則是第三代主戰坦克的早期型號。M60A3配有火控計算機、彈道計算機和比較完備的晝夜觀瞄系統,在目前的第三代主戰坦克面前不至於完全被動挨打。但這貨的防護、火力和機動性,按照目前標準來說都嚴重落後了。在片中數量佔優、且代差差距不算太大的情況下,M60A3尚可一戰;而如果碰上M1A2SEP、99A或T-14一類的頂尖主戰坦克,M60A3就只有捱打的份了(臺巴子你別看了我說的就是你)

盤點《紅海行動》中出現的大型軍事裝備

M60A3

相比之下,T-72B則具有比較顯著的優勢。雖然冷戰後俄羅斯的坦克總給人一種不太靠譜的印象,但T-72B還算得上是一種實用的陸戰裝備。T-72B擁有俄製主戰坦克“標配”的125毫米滑膛炮,在火力上壓過M60A3一頭,另外還具有自動裝彈機,這些都在片中得到了體現。與體型過於高大的M60A3相比,T-72B顯得很低矮,這種設計目的在於通過減小正面投影來儘量避免被敵方火力命中。目前T-72B以及同族其他車型已再先進,但由於在俄羅斯和其他的國家裝備數量巨大,很多國家都提出了T-72的升級改造計劃。

盤點《紅海行動》中出現的大型軍事裝備

T-72B

《紅海行動》中出現的裝甲車鏡頭不多,可以識別的型號為BTR-80。這種裝甲車是俄羅斯的主力裝甲運兵車,採用8×8輪式底盤,可以運輸一個步兵班,車身裝甲能防禦炮彈破片或輕武器射擊。實戰中,BTR-80的表現並不算好,在兩次車臣戰爭中俄軍的BTR-80被大量擊毀,有些甚至在近距離上連自動步槍都防不住。但與T-72一樣,由於生產裝備量太大,很多國家也是一邊湊合用一邊改進升級。

“蛟龍”突擊隊在行動中使用了兩種輕型車輛,分別為“悍馬”高機動車和“路虎衛士”突擊車。前者的大名毋庸贅言,在“悍馬”之後的東風“猛士”、武漢“梟龍”都明顯受到“悍馬”的影響,沈飛“獵鷹”則乾脆就是“悍馬”的山寨版,可見該車在中國的影響力。在美軍中,“悍馬”發展出了非常龐大的車族,承擔人員運輸、戰場偵察、火力支援等多重任務,著名的“復仇者”防空系統也採用“悍馬”底盤。與裝甲車輛相比,“悍馬”輕便靈活、速度較快,但運輸能力差、基本沒有防護能力,在高強度作戰中其實並不適用。

相比於“悍馬”,“路虎衛士”在國內知名度相對較低,但這種突擊車的資歷可一點不比“悍馬”遜色。大名鼎鼎的英軍SAS和美軍“遊騎兵”都曾將“路虎衛士”選定為主力突擊車,在實戰中該車也表現出色,時至今日仍然有很多國家使用這種老牌的輕型軍車。“路虎衛士”與“悍馬”一樣強調機動性,其防護能力完全等同於零(“悍馬”好歹還有裝甲防護增強型,“路虎衛士”不但沒有裝甲,很多時候甚至乾脆連車門都拆了玩裸奔),不過由於它從不像“悍馬”一樣充當“萬金油”,因此反而在突擊行動中表現更加出色。

海上裝備:

片中令人印象最深的“大傢伙”當然是“臨沂”號護衛艦。這艘護衛艦屬於054A型,是中國海軍目前較為新銳的戰艦,2011年服役,隸屬北海艦隊。“臨沂”號在片中直接開火的鏡頭限於速射炮攔截火箭彈和主炮射擊岸上的火箭彈發射車,前者基本真實反應了國產近防武器的真實性能,後者則沒能體現其射程優勢、基本充當直瞄火力。雖然張涵予扮演的艦長在片中誇大了作用(事實上艦長不可能直接指揮艦上搭載的特種部隊),但從中體現的054A的通信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是真實的。

盤點《紅海行動》中出現的大型軍事裝備

“臨沂”號護衛艦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故事背景的真實事件中確實是“臨沂”號負責撤僑任務,但這個艦名同樣具有向新中國第一代海軍人致敬的意味。在人民海軍成立之初,在缺乏大中型戰艦的局面下曾選擇購買二手艦船恢復武裝,其中就包括曾在英國海軍中服役的“花”級護衛艦“苜蓿”號。在加裝蘇制艦載武器後,“苜蓿”號成為新中國海軍的第一代“臨沂”號護衛艦,為祖國堅守海疆長達近二十年。新老兩代“臨沂”艦,體現的是中國海軍的光榮傳統與歷史傳承。

除“臨沂”號外,片中“打醬油”的中國海軍艦船還有“濰坊號”護衛艦、“微山湖”號綜合補給艦、“長白山”號船塢登陸艦和“野馬”級氣墊登陸艇。其中前兩者屬於第19批護航編隊,後兩者屬於第18批護航編隊。“濰坊”號是“臨沂”號的姊妹艦,兩者性能和作戰能力相同。“微山湖”號屬於903型(“福池”級)補給艦,2004年下水,是目前中國海軍補給艦的主力型號,能勝任除航母外其他任何作戰艦船的補給任務。“微山湖”號是中國海軍中執行亞丁灣護航任務次數最多的艦船,也是第一艘在地中海執行任務的中國海軍補給艦,算得上是中國海軍的一員“功臣”了。

“長白山”號屬於071型船塢登陸艦,2014年下水,與“崑崙山”號和“井岡山”號並稱“三座大山”。071型是中國第一種、亞洲噸位最大的船塢登陸艦,一次可以投送一個營的機械化兵力,是目前中國海軍立體登陸的主力。“長白山”號是中國海軍唯一一艘執行過護航任務的船塢登陸艦,由於此類戰艦並不適合護航任務,因此此後沒有繼續出現在護航編隊中。

“野馬”級號稱“中國版LCAC”,片中在解救“廣東”號貨輪的作戰行動結束返回後在“長白山”號的塢艙裡打了個醬油。這種氣墊登陸艇能在登陸艦與登陸場之間快速轉運裝備和人員,具備運送主戰坦克級重裝備的能力。應該說,這種氣墊船用於反海盜劫持任務並不合適,其運載能力超過需求,卻又難以靠幫輸送人員。

《紅海行動》片中出現的最輕量級的軍用船隻是118型橡皮艇,“蛟龍”曾乘坐該艇追擊在“廣東”號上殺人後逃逸時的海盜。118型橡皮艇算是中國軍隊的“老資格”了,三軍都有裝備,每年在各類實戰、演習、搶險救災中都經常露臉,用途也很廣泛。值得一提是這個小東西雖然不起眼,但全國卻沒幾個廠子能生產,目前只有哈爾濱和上海的兩家廠商生產118型艇。

在本片片尾,出現了護航編隊回國時在南海驅離外軍非法入境艦船的劇情。這幾艘外軍戰艦也不是生面孔,正是美國海軍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和“阿利伯克”級驅逐艦。這兩種經典戰艦沒啥太多可說的,前者是“神盾艦”的“老大”、在美軍艦船編隊中一般擔負指揮中心任務,後者是目前全球範圍內建造服役最多的一級驅逐艦、在美國海軍中屬於絕對主力。目前中國正在批量建造055和052D,未來類似的搭配也會出現在中國海軍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