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豐縣馬莊橋鎮脫貧路上與“菌”同行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清豐縣馬莊橋鎮一個個關於“菌用”物質和“菌菇書記”的故事在當地流傳開來。

貧困戶成了“小老闆”

12月7日,記者在清豐縣馬莊橋鎮趙家村食用菌基地看到,400個塑料大棚整齊排列,走進其中一座大棚,身材瘦小的婦女盧利偉正麻利地搬運剛剛採摘的黑皮雞樅菌。她瘦削的手臂上戴著的一隻玉手鐲格外顯眼,這是今年春節前她給自己買的禮物:“花了2000多塊錢,結婚時都沒捨得買。”

記者估算著她承包的幾個大棚一年的收入,盧利偉光笑了笑,指著旁邊的一輛黑色汽車說:“買輛它不成問題。”

然而就在兩年前,盧利偉根本不敢想象自己能有這樣的生活。“老公幾年前摔傷,三個孩子連上學都得借錢,天天愁眉苦臉。”

2016年7月,清豐縣開始實施“黨建+食用菌+扶貧”工程,黨員幹部紮根一線,引導、扶持群眾發展食用菌產業。憑藉食用菌種植,盧利偉不僅擺脫貧困,還成了“小老闆”,收菇忙時,她還要僱上七八位村民幫忙。

離盧利偉的大棚不遠處,一處藍頂板房內人聲鼎沸,幾十名婦女正忙得熱火朝天,她們爭分奪秒地將一朵朵頂著“小傘”的黑皮雞樅菌削尖根部,按照標準分級、裝箱。在削菇大賽中獲得二等獎的村民張瑞霞說:“老太太一天都能削幾十斤,掙上百元,大夥兒都鉚足了勁,要比誰削得快、削得好。”

與盧利偉不同,村民史培振則利用5萬元扶貧貼息貸款入股食用菌龍頭企業做了“股東”,企業每個月分紅500元。“單是入股企業這一項,每年保底收益6000元。如果經營得好,年底公司還能再分紅

1000元。”

“菌菇書記”撐起“脫貧傘”

“黑皮雞樅菌對地溫、溼度要求比較高,得像照顧孩子一樣精心管理。”趙家村黨支部書記趙玉甫皮膚黝黑,拿著溫度計蹲在盧利偉的大棚裡。

“多虧了‘蘑菇書記’,讓俺摘掉了貧困的帽子。”同樣因食用菌種植收益的村民閆彩玲樂呵呵地說。剛開始,村裡搭起免費大棚,動員貧困戶用到戶增收資金買菌棒種植,閆彩玲卻不敢報名,後經趙玉甫多次登門勸說,閆彩玲才“開竅”。

“黨建+食用菌+扶貧”工程實施以來,趙玉甫一頭扎進食用菌大棚裡,把黨支部也搬了過來,村裡的每一個黨員都負責聯繫一名貧困戶的大棚。

馬莊橋鎮黨委書記師敬川從見到記者的第一刻起,話題就沒離開過食用菌,鄉里的幾百個大棚也走了多遍,長勢、價格等情況都“門兒清”。“食用菌分哪些種類,木腐菌和草腐菌的區別,每個棚放多少菌棒,溫度該控制在多少度……這些咱們黨員都得掌握,只有這樣才能帶領群眾致富。”

近幾年,清豐縣通過政府引導、產業招商等措施,推進食用菌產業由傳統種植模式向工業化生產模式發展,先後引進、培育出龍豐、瑞豐、科豐等一批食用菌生產企業,工廠化品種有杏鮑菇、金針菇、海鮮菇、白玉菇等。“清豐縣以縣城既有的幾個食用菌工業化企業為龍頭,推進農村食用菌示範基地建設,讓食用菌成為全縣的主導產業之一。”清豐縣委書記馮向軍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