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穿越了半個世紀的恐怖感被麥克尤恩get了

熟悉英國作家伊恩·麥克尤恩的讀者,一定知道那本講述英國一棟大宅四個孩子超越倫常生活的小說——

《水泥花園》,這本出版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作品,嚇壞了當時的英國文壇,麥克尤恩因此也得到了一個“恐怖伊恩”的名號。

这本书穿越了半个世纪的恐怖感被麦克尤恩get了

《水泥花園》電影劇照

之前麥老師來華時,相關推文的留言中,不時看到讀者提及閱讀《水泥花園》時的各種驚駭感受。每每看到這些這些留言,譯文君都很想再安利一本其實類似題材的小說,這本小說比《水泥花園》早出版了整整五十年,前衛和驚駭度卻不遑多讓。

这本书穿越了半个世纪的恐怖感被麦克尤恩get了

《水泥花園》

[英] 伊恩·麥克尤恩 [譯] 馮濤

(點擊試聽《水泥花園》有聲書片段,全本全本有聲書可前往各大有聲書平臺購買)

上個世紀二十年代, 當時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叫伊恩·麥克尤恩的男孩,某位身材瘦高,舉止優雅的法國人,就漫不經心地寫了一本,講述巴黎蒙蒂耶一棟住宅裡一群孩子們任性又無辜生活的小說。 同樣的封閉房間,主角同樣是幾個小孩,有同樣令成年人既困惑又震驚的情感生活,但這位作家卻沒有因為寫了這麼一本駭人之作而震驚法國文壇,嚇壞主流衛道士,因為相較於五十年後洋洋自得的壞小子麥克尤恩,震驚對他而言簡直就是家常便飯。

他就是 讓·谷克多

而那本影響了《水泥花園》小說叫做《可怕的孩子》

这本书穿越了半个世纪的恐怖感被麦克尤恩get了

讓·谷克多 Jean Cocteau (1889 -1963 )

其實用作家概括讓·谷克多實在不能算全面,因為寫作只能算是他眾多事業中的其中之一,曾有評論家這麼說,,在20世紀的現代主義和先鋒藝術史中,沒人可以迴避讓·谷克多的身影。讓我們來看看讓·谷克多宛如開掛一般的藝術生涯:

在詩歌,他的處女作出手就獲得一片好評。在繪畫,他是畢加索的摯友,兩人時常一同創作。在舞蹈,他是歐洲最早與俄羅斯迪亞戈列夫芭蕾舞團合作的先鋒藝術家,在戲劇,他創作的《可怖的父母》等作品,以及“俄耳浦斯”系列,是至今仍時常上演的劇目。他還為音樂劇寫過曲目,同時參與裝置藝術,他繪畫、塗鴉、裝飾的聖多·索斯比別墅直到今天仍時常被人探訪,作為室內藝術佈置的典範。

这本书穿越了半个世纪的恐怖感被麦克尤恩get了
这本书穿越了半个世纪的恐怖感被麦克尤恩get了这本书穿越了半个世纪的恐怖感被麦克尤恩get了
这本书穿越了半个世纪的恐怖感被麦克尤恩get了这本书穿越了半个世纪的恐怖感被麦克尤恩get了
这本书穿越了半个世纪的恐怖感被麦克尤恩get了这本书穿越了半个世纪的恐怖感被麦克尤恩get了
这本书穿越了半个世纪的恐怖感被麦克尤恩get了这本书穿越了半个世纪的恐怖感被麦克尤恩get了

讓·谷克多在上世紀初的創作一覽

而在電影,他和佈列松是對新浪潮一代最為關鍵的法國導演,執導的第一部作品《詩人之血》從法國藍色海岸一路爭議到紐約,影響力直接促使雅克·裡維特等新浪潮導演步入影壇。另外,他還是重要的文學評論家和贊助人,一手發現和扶持了可謂20世紀最驚世駭俗的文學怪才的讓·熱內,並設立了一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文學獎。 1954年,讓·谷克多當選法蘭西文學院院士,同期亦擔任3年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委員會名譽會長。

所有的一切都來自於童年

这本书穿越了半个世纪的恐怖感被麦克尤恩get了

讓·谷克多和他的畫

1889年,讓·谷克多出生於巴黎一個富庶又充滿藝術氣息的家庭,巨蟹座的他度過了人生中最完美的童年時光。父親是一名極有天賦的業餘畫家;母親精通鋼琴,打扮高貴迷人,流連於社交場所;外祖父是一位業餘的室內音樂家兼藝術品收藏家,時常組織音樂會。這個家庭的背景音樂通常是瓦格納的作品。養尊處優的成長環境,無處不在的藝術氛圍,使年幼的谷克多有充分的時間沉溺於文學的仙境,還是小學生的他,就和來自不同階層的戲劇界、歌舞界人士打得火熱,他跑遍了巴黎的劇院,是盧米埃爾兄弟最早的那批觀眾之一。

毫無疑問,藝術成為谷克多的一種日常生活方式,彷彿血液一般浸淫到他的每一個細胞。這也是為什麼成年後的讓·谷克多總是能輕鬆跨界各個藝術領域並總是駕輕就熟。

自戀與孤獨

这本书穿越了半个世纪的恐怖感被麦克尤恩get了

讓·谷克多的自拍作品

自戀之人多敏銳。自戀的藝術家往往有著敏感的性情,銳利的洞察力。谷克多便如此。他有一句名言常被人提及:“我很坦率,絕不傲慢,我唯一想要的就是愛。”

詹姆斯·S. 威廉姆斯在傳記《讓·科克託》中評價道:“科克託有一種自戀的願望,自己成為所有的人,自己能到任何地方,獨佔所有的舞臺,因為審美之美似乎能夠賦予他“存在”的意義。但是一旦戲劇結束/演出完畢,迷夢被驚醒,‘成為世界上最敏感的靈魂’這個願望馬上就會變成一種可怕的孤獨感。”而谷克多自己的感受則是:“身處人群卻倍感孤獨的痛苦,身在鍾愛之地卻倍感格格不入的憂鬱,分身乏術(不能將眾人的角色集於一身)令人反感,像俘虜一樣活在狹小的自我空間令人厭惡……”

然而,不得不承認這令他糾結的自戀,以及與之相伴相生的孤獨感,正是他優雅舉止、深邃思想、斑斕靈感的催生素。

这本书穿越了半个世纪的恐怖感被麦克尤恩get了

讓·谷克多設計的服裝與配飾

毫無疑問,谷克多的自戀及其孤獨感和他的成長環境以及他與母親之間的關係息息相關。谷克多自小醉心於母親精心梳妝打扮的華美時刻,閃耀的珠寶,精緻的妝容,都在此後出現在他的電影之中。瞭解了這點,你就不再詫異,為什麼谷克多的影像世界總是那麼美輪美奐、熠熠生輝。每一個看過《美女與野獸》的人,肯定都會被那一件件華服閃瞎眼。

他繼承了母親的社交魅力,令得他能在眾人之間周遊,因此他的創作從來都不缺錢。他的導演處女作《詩人之血》就是貴族資助拍攝的消遣之作,他甚至因為賞識梅爾維爾,大方提供1700萬法郎,邀請對方來執導自己的編劇作品《可怕的孩子》。

自戀的情結也與其同性戀身份有著千絲萬縷的瓜葛。與“詩壇瑰寶”雷蒙德·哈第蓋的相識相處是谷克多最璀璨的時光,被他稱為一生最愛的天才的早逝,令他只有藉助鴉片來麻醉自己被掏空的身軀。此後,在他的不朽系列《奧菲斯三部曲》中,他將其自戀與對男性美的迷戀雕刻成影像。谷克多的御用男主角讓·馬萊因其美貌獲谷克多提攜,在《可怕的父母》中聲名大振,出演《奧菲斯》之後,谷克多又以《美女與野獸》成全他的明星之夢。最終,他自己走上大銀幕,在《奧菲斯的遺囑》裡用那優雅孤單的背影穿越於詩人自戀一生的輝煌與凋敝之中。

这本书穿越了半个世纪的恐怖感被麦克尤恩get了

電影《詩人之血》,拍攝於1932年,是讓·谷克多的第一部電影

然而,終其一生,哈第蓋永遠是谷克多的摯愛與痛楚。儘管在電影中無數次實驗著重生的奇蹟,但現實終究陰陽兩隔。而俄狄浦斯(戀母)情結也如同魔咒般,將谷克多桎梏在母親身邊,直到他四十歲以後仍與母親同住。

死亡與遺囑

这本书穿越了半个世纪的恐怖感被麦克尤恩get了

讓·谷克多與愛人

谷克多9歲那年,他的父親在家中床上開槍自殺,他那完美無瑕的夢幻童年戛然而止。多年之後,谷克多在接受採訪時“心照不宣地承認,父親可能是一個非公開的同性戀者”,而他的自殺或許是因為內心無法接受這個事實。34歲這年,谷克多經歷了一生摯愛雷蒙德·哈第蓋的早逝,這個曾經激發他眾多靈感的天才少年的死,讓他花費了漫長的時間療傷。

父親與摯愛之死深刻地影響了谷克多此後的創作,死亡與重生成為他一生反覆描摹的母題。在他的電影中,鏡子聯結了現實界與冥界,詩人遊走於兩個世界,倒放手法輕易地將死亡之花復活,將消逝的畫幅重現。

終其一生,死亡這個字眼代表著谷克多經歷的現實情感傷痛,也意味著一個藝術家對於創作靈感的本質體驗,就像《奧菲斯》中那個語句枯竭的偉大詩人所感受到的焦灼與絕望。重生則是他在影像/創作世界中尋求永生的方式,也唯有在這個最自由的國度能夠為所欲為地實現。

1963年10月11日,這一天,正在一家小教堂畫壁畫的谷克多突然獲悉香頌女歌手伊迪絲·皮雅芙(Edith Piaf)去世。這位吟唱著《玫瑰人生》的女歌手,有著悲劇性的人生,她曾經歷孩子的夭折,曾捲入謀殺案件,後半生更是沉溺於毒品和酒精。儘管如此,谷克多卻視之為一生知己,故而在聽聞噩耗後,心臟病突發。隨後,谷克多說完“今天是我在世上的最後一日”,便長睡不醒。

这本书穿越了半个世纪的恐怖感被麦克尤恩get了

讓·谷克多最愛的歌手兼摯友 Edith Piaf

死亡對於谷克多而言,突如其來,而這句臨終遺言卻如神諭般再次證明了這位詩人/導演與生俱來的通靈感。其實,他早已準備妥當,正如在《奧菲斯的遺囑》末尾,他消隱於這個不屬於他的地球,去死亡中尋求永恆的自由。

这本书穿越了半个世纪的恐怖感被麦克尤恩get了

全文完

原文標題《讓·谷克多:尋求死亡與重生的詩人導演》

刊載於《環球銀幕》 作者蔻蔻42

在20世紀的現代主義和先鋒藝術史中,

沒人可以迴避讓·谷克多的身影。

讓·谷克多最具代表性的小說

《可怕的孩子》現已面世

如果你讀過《水泥花園》

那麼你一定不能錯過《可怕的孩子》

这本书穿越了半个世纪的恐怖感被麦克尤恩get了

(點擊上圖封面即可購買)

《可怕的孩子

[法] 讓·谷克多 [譯] 劉樹坤

保羅和姐姐伊麗莎白相依為命住在巴黎一套公寓內,他們在臥室中營造起獨屬於兩人的聖殿。只有保羅的同學吉拉德能進入這片禁地,他傾心於姐姐的美豔,又鍾情弟弟的嬌憨,三人維持著微妙的平衡,直到女孩阿加莎的闖入。保羅和阿加莎互生情愫,引來伊麗莎白的嫉恨。

兩男兩女糾葛的感情,唯有毒藥和子彈是最後的出路……

这本书穿越了半个世纪的恐怖感被麦克尤恩get了

海譯文

文學|社科|學術

名家|名作|名譯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或搜索ID“stphbooks”添加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