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讀|你聽懂了沒有?戴建業火起來不只是因為有趣

2006年,從珞珈山走出的易中天登上央視《百家講壇》,憑藉“品三國”系列節目紅極一時,被冠上“學術超男”的稱號。

12年後,從桂子山走出的戴建業,憑藉“魔性”講解古詩詞從抖音走紅,被網友稱“泥石流”教授。

同樣是因為個性化、生動化和調侃化的講課方式走紅,但是戴建業相比於易中天,又多了哪些新“套路”?


數讀|你聽懂了沒有?戴建業火起來不只是因為有趣


1

醞釀兩個月爆紅

截至11月20日上午10時,戴建業在抖音上共發佈了116條視頻,收穫118.8萬粉絲,獲得284.2萬次點贊,其中點贊量最高的單個視頻達到22.7萬。


數讀|你聽懂了沒有?戴建業火起來不只是因為有趣



作為戴建業的視頻發佈方超星名師講堂,同樣在其抖音帳號上發佈了8條戴建業的講授內容,點贊量最高的一條達到140萬。

戴建業的爆紅,早在今年八月就表現出一定的苗頭,但一直到十月底才受到廣泛關注。


數讀|你聽懂了沒有?戴建業火起來不只是因為有趣


戴建業走紅輿情趨勢圖

2

講課有哪些高頻詞?

戴建業的視頻爆紅於抖音,這是一個廣受當代年輕人喜愛的短視頻平臺,戴建業教授剛好藉助了抖音的新傳播形式解讀古詩,故而受到廣大年輕人的關注和喜愛。

我們分析了戴建業在抖音上的116條視頻發現,戴建業擅長以談心的方式聊文學,重現古詩詞的現場感,課堂上爆出的一些個性化的語言,風趣幽默又接地氣。

最常說的“聽懂了沒有”共出現111次,“我的個天啊”出現17次。


數讀|你聽懂了沒有?戴建業火起來不只是因為有趣



戴建業講授高頻詞彙

戴建業講課過程中的這些高頻詞,加上湖北麻城普通話的“神助攻”,發酵出網紅效果。對於自己的口音問題,他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學生一開始聽不懂,但聽了兩節課就能聽懂了。但我總是怕學生聽不懂,慢慢地有了口頭禪,你聽懂了沒有?”


數讀|你聽懂了沒有?戴建業火起來不只是因為有趣


數讀|你聽懂了沒有?戴建業火起來不只是因為有趣


數讀|你聽懂了沒有?戴建業火起來不只是因為有趣


數讀|你聽懂了沒有?戴建業火起來不只是因為有趣


數讀|你聽懂了沒有?戴建業火起來不只是因為有趣


我們還發現,戴建業在講課時,會將古人與自己進行對比。講到唐玄宗時,他說“對唐玄宗我們要寬容地理解,他雄才大略,長得也不是我這個鬼樣子”;講到杜甫時,又會說“他說自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如果是我寫的,大家肯定覺得我恬不知恥是吧。”

據統計,戴建業在講課中,將自己與李白、杜甫、陶淵明等7人做過對比。

同時,戴建業的視頻中,配合使用的表情包也更貼近年輕人。表情包已經成為年輕人的新的“語言”表達方式,戴建業發佈的視頻中,有12條視頻運用了次21次表情包。


數讀|你聽懂了沒有?戴建業火起來不只是因為有趣



3

“泥石流”教授竟然很萌?

翻開戴建業的視頻評論發現,網友對戴建業的評價多趨向正面,紛紛用“魔性”“可愛”“萌萌噠”“有意思”等詞來形容戴建業。甚至有網友學習戴建業的說話方式,向老師“表白”,“我很喜歡這個老師,聽懂了沒有”?


數讀|你聽懂了沒有?戴建業火起來不只是因為有趣


戴建業走紅,也引發官方媒體對於教育及文化傳播的思考。

中國教育報在題為《“戴建業走紅”背後的教學思考》的文章中認為,相比於當下動輒大數據、翻轉課堂,戴建業教授的走紅,反映的其實是師生對“智慧講授”熱切的認同和呼喚,也是對教學規律思考的一次理性迴歸。

人民日報海外版評論戴建業“紅”得有理,認為優秀傳統文化從來不缺乏“市場”,青年一代並非先天排斥傳統文化,我們只是缺少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新思路、新方法。任何文化如果固步自封,單純進行教條式灌輸必然走向衰亡。戴建業教授的走紅給予了我們新啟示。

4

短視頻+吐槽=走紅新“套路”?

2006年,易中天講三國的方式之所以被大眾所接受,歸結起來是藉助演義情節,參照歷史傳記,運用推理邏輯,分析時代背景,結合現實生活,注入人生感悟,佐以詼諧幽默的連珠妙語,配合個性分明的演講風格侃侃道來,方顯得與眾不同妙趣橫生。

數讀|你聽懂了沒有?戴建業火起來不只是因為有趣


12年後,戴建業走紅的方式除了其本身的深厚學養以外,還在於在吐槽式的解讀風格。2016年,“Papi醬”以吐槽式的幽默走紅,讓人產生共鳴的同時又忍俊不禁,而戴建業將吐槽運用到講課中,通俗易懂,也減輕了觀看壓力。


數讀|你聽懂了沒有?戴建業火起來不只是因為有趣


另外,戴建業的講課內容都是以短視頻的方式呈現,在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下,人們更偏向於利用碎片時間來觀看短視頻,戴建業發佈的視頻都控制在1分鐘左右,非常適合年輕人在空閒時間觀看。

從珞珈山到桂子山,從央視到抖音,易中天和戴建業的走紅是不同時期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不同路子,他們在走紅之後,還要謹防被“走紅”所誤。

百度指數、微指數、新華社、中國青年報、長江日報等

長江日報九派新聞內容團隊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