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後的女人 不能再化妝打扮了,這是真的嗎?

當你走進寺院的殿堂,慈祥莊嚴的佛像、身上裝飾的華美纓絡,一定令你心生歡喜。《三世因果經》中又說,“相貌端莊為何因,前世花果供佛前”......

學佛後的女人 不能再化妝打扮了,這是真的嗎?

所以,佛教並不排斥美,而且還會通過佛像之美、寺院建築之美、禪意生活之美......使人們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好,進而來了解佛教。真、善、美,常常是融匯一體的。

作為出家人,外貌這層皮囊自然不是困擾他們的問題。但對於學佛的在家居士來講,關於顏值的問題到底該怎麼做?

釋迦牟尼佛也曾蓬頭垢面地苦行多年,終於領悟不墮兩邊、恆守中道才是正途。過分追求外貌的美麗,濃妝豔抹固然不是佛弟子的日常;但也並不是要求所有在家居士必須素面朝天,完全放棄化妝。

學佛後的女人 不能再化妝打扮了,這是真的嗎?

居士在皈依時,並沒有不許化妝這一條規矩。當然,個別居士出於自身的發心,主動願意受持出家人的“沙彌尼戒”,那其中確實有一條“不得拿香、花香薰自己、不得裝點衣服......”在修行的起始階段,智慧和定力還不足夠的情況下,幫助我們斷除對外在美麗事物的貪戀。

不論化妝還是整容,如果是出於對自己容貌的執著,想通過容貌獲得他人的青睞,甚至取悅於人,把美麗視為生命中頭等重要的事情,無疑是偏墮一邊。

中道,即是不走兩邊的極端,所以為了隨順眾生的審美,基本的裝飾還是有必要的,乾淨整潔、氣質淡雅,也是佛弟子形象的良好展示。同時,在居士的日常工作裡,因工作需要化一些合適的淡妝,也是對他人的尊重。

學佛後的女人 不能再化妝打扮了,這是真的嗎?

■ “八關齋戒”時不可化妝和裝飾

但在一種情況下,在家居士確實是不可以化妝或佩帶飾品的,那就是“八關齋戒”。為了使在家的佛弟子也能體驗到出家人的生活方式,培養未來出世修行的善因,釋迦牟尼佛慈悲開設了“八關齋戒”的法門,在一天一夜的24小時裡,在家信眾嚴格遵守八條戒律,體驗清淨離欲的出世生活。

除了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慾、不妄語、不飲酒這最基本的“五戒”外,還必須遵守“不著香華鬘、不香塗身”、“不坐高廣大床”、“不非時食”等三條戒律。

“香華鬘”在古代就是用香花製成的花冠、花環,現代人的手鐲、項鍊、耳環等裝飾物也都在此列。“不香塗身”,當然也包括香水、香粉、香脂、口紅等美容化妝品。

八關齋戒可以根據自己的發願,在家中遵守執行,有些寺院也會不定期地舉行“八關齋戒”的活動。

■ 入寺著裝打扮確實有禁忌

佛法說廣結善緣,歡迎十方善信入寺,但當我們決定到寺院禮佛前,也要注意一下自己當天的著裝。

禮佛是一件鄭重的事情,對佛菩薩的信心和尊敬,不僅僅體現在上香和禮拜之中。正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穿著整齊、身心恭敬地拜見老師、長輩一樣,進入寺院也要衣著得體。女性不可濃妝豔抹、奇裝異服,不要噴塗氣味刺激的香水。尤其是夏天,透視裝、低胸裝、露臍裝、超短裙都是不適合的;男性也不可赤膊、露膀,不可穿拖鞋入寺禮佛。

女性入寺儘量穿著長褲,若是裙裝也至少要到膝蓋以下,否則不僅拜佛時動作不雅,也容易引發不必要的矛盾。參加法會時,儘量將頭髮紮起,也方便跪拜和起身。

其實,這些著裝要求既不復雜也不過分,總之就是秉持一顆虔誠敬仰之心,來拜見天人共敬的師長。佛陀自然慈悲,但我們不能胡來。

■ 心靈的美容 VS 外在的保養

都說“相由心生”,最好的美容品不是那一瓶神仙似的水,而是內心的慈悲、寧靜與祥和。

作為一名佛教居士,《維摩詰經》特別有指示意義。維摩詰居士,“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若至博奕戲處,輒以度人”。

你正在穿什麼、吃什麼、在哪裡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內心到底以何為樂。除了外在美,更要重視心靈之美,這樣才會持久地煥發光彩。因為身心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當我們情緒低落時,身體也會變得沉重,甚至淤積為種種病變。當我們心情飛揚時,則會覺得渾身放鬆,原有疾病也隨之減輕。

世上哪裡會有完美的容顏,怎麼會有不變的美貌?即使一位容貌普通的人,當她內心寧靜,淡泊沉穩,自然會散發出超然的氣質。所以,心靈的美容更勝於外在的保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