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4個問題,自閉症患者家長都想問郭延慶教授!

千呼萬喚,融合中國&大米和小米全國兒童孤獨症公益講壇巡演之“高手家長”培訓深圳站,於2019年1月5日在深圳市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順利拉開帷幕。


這4個問題,自閉症患者家長都想問郭延慶教授!

此次培訓特邀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應用行為分析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郭延慶教授,以及大米和小米(深圳)兒童成長中心BCBA督導謝思琪、龍焰作為講師,為家長們帶來一場集孤獨症譜系教育綱領、居家干預與自然情境教學要點、代幣制學習策略為一體的知識盛宴。


這4個問題,自閉症患者家長都想問郭延慶教授!


這4個問題,自閉症患者家長都想問郭延慶教授!

儘管兩天時間轉瞬即過,但在大米和小米“高手家長”培訓深圳站的微信群裡,270多名家長通過互相探討、鼓勵,分享講座中的重點內容,已成為彼此的同路人。

這4個問題,自閉症患者家長都想問郭延慶教授!

值得回顧的是,本場講座除了講師們悉心準備的理論乾貨之外,在1月6日講座結束之前,經大米和小米與郭延慶教授協商,特意預留一個多小時作為現場觀眾提問答疑環節。

用郭延慶教授的話說:“趁熱打鐵效果佳。”

認真學習後的家長根據自己孩子的現狀,會對郭延慶教授提出怎樣的問題呢?

現在,“大米和小米”編輯部的小夥伴們已經快馬加鞭地整理呈現!快來看看,這當中是否有你一直渴望得到解答的疑惑——

問題一:

我兒子今年10歲,2歲半被診斷為阿斯伯格綜合徵,目前普小四年級,成績很好,但幾乎沒有社交。所以我想問郭教授,關於提升阿斯伯格孩子社交技能的核心是什麼?


郭延慶:

我一直強調讓孤獨症孩子成長的兩個“翅膀”,一個是能力,另一個是社會包容接納。

對於阿斯伯格綜合徵和高功能孤獨症來說,他們的能力本來就不錯,那麼最大的一個問題是什麼?是自身障礙所帶來的社會適應方面的問題,對這些孩子而言,比起培養他的各項能力,包容和接納環境的建設則顯得更為迫切。

迴歸這位家長的提問,我們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思考:

情緒行為管理與包容接納

情緒行為管理是讓孩子獲得包容接納的一個重要前提條件。

不論功能高低,孤獨症孩子大都有一個共同的障礙:情緒行為管理。

情緒行為管理與功能高低沒有直接關係,功能低的孩子情緒管理差,他可能會發脾氣、自傷、攻擊。這些在高功能孩子身上也可能出現。

但要想讓我們的孩子能夠受到學校、社會的包容和接納,首先應該完備他的情緒行為管理。

作為家長,也應當對孩子抱有一個包容接納的態度,這體現在知道他的障礙和苦難,然後給他比別人更多的時間和耐心,讓他去跟隨集體,讓他去發育。

循序漸進建立規則

對於能力較強的孤獨症孩子,我覺得大部分是一個“規則建立”的問題。

比如一個孩子的領悟力很強,但他就是忍不住在課堂上做小動作、說說話之類,他控制不住這些行為。

對於阿斯伯格和高功能孩子來講,不遵守社交規則,大多是因為他沒有這方面的意識。並且,規則的建立也應當用包容和接納的態度來實施。

需要注意的是,值得幫助阿斯孩子建立的規則太多了,如果期望他處處跟別的孩子一樣,基本上是徒勞無功。

不影響他個人發展,也不會給周圍人造成麻煩,但又帶有他個人獨特性,甚至有一點怪異的現象,我們也不一定非得要“消滅”,我們可以允許他保持一定的自我。

我們不能要求他能被打造得跟普通孩子如出一轍,所有規則他都要遵守,所有要求他都要學會。那樣你只會精疲力竭,並且收效甚微。

我們需要做的,是幫助他去建立那些最影響個人發展,也影響周圍人的規則。

尋找適合孩子的社交技巧

我們把孩子放到正常環境裡,最重要的是讓他比較有狀態地學習。那麼在學業環境裡,最需要孩子選擇性注意的刺激是誰?

是老師。

要求孩子去注意所有對他說話、感興趣的人並對他們的指令敏感很難,相比之下,要求孩子選擇性地注意老師並對其指令敏感要容易操作得多。

不一定非得訓練孩子對所有不太相關,或者沒有那麼重要的人也要注意或維持較好的關係,可以忽視,可以忽略,但前提是他對主要的人有足夠的注意和關注。

儘管他待人接物仍然不那麼靈光,但不擅長交際的人多了去了,也並非只有孤獨症孩子。只要他學業發展得好,將來能夠發展出專業技能,社交廣泛與否影響並不太大,因為孩子需要的是自身技能,而不是在別人面前如何周旋。

如果孩子對老師的注意足夠多了,可以選擇一兩個小朋友去擴展他的社交,甚至可以請老師來輔助。

家長基於包容和接納,結合孩子個人的能力,給他能夠進步的方向和方法,這便是對孤獨症孩子最好的干預策略。


問題二:

郭教授您好,我的小孩現在2歲10個月,在家裡跟我們交流都能有眼神對視,但在外面回答別人問題時卻完全沒有,請問在自然情境中,有什麼具體的辦法可以建立孩子跟別人的眼神對視?


郭:

即使在家裡,孩子所處的場景也不盡相同。比如吃飯、訓練、玩耍、對話……場景不同,孩子跟我們眼神對視的情況很有可能也不一樣,因此,要真正回答這個問題,還有很多信息要補充。

比如:

孩子在家,什麼情境下對視好,什麼情況對視不佳?哪個情境需要好的眼神對視?

孩子在家以外對視情況不好,那家長有沒有進行訓練?在機構裡和老師“一對一”訓練時對視情況如何?在小組課上又怎樣呢?

在這些場景下,除了用眼神對視回應,孩子是否有其它的回應?是怎樣的回應?

……

在這裡,我們必須先明白:什麼是眼神?

眼神是一種注意和回應。注意和回應的形式有很多種,眼神、聲音、動作行為等等,比起眼神,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注意和回應。

比如,當對孩子發出指令:“寶寶,幫媽媽拿一下紙巾”,孩子把紙巾遞給家長才是最重要的回應,甚至可以不要眼神。

門診裡,我曾遇到一個孩子很自然地跟我揮手說“拜拜”,但家長卻要求他“要看著叔叔說!”從頭來了四遍才離開診室,我都為這孩子難受。

在社交互動中,我們當然期望有最美好的組合:眼神、聲音、手勢、動作行為。但實際上,最美好的組合如果發生在每一個社會交往裡,它就顯得不自然了。

我們最需要在孩子身上建立的,是在這個社交互動中孩子有沒有回應,以及哪個是最關鍵的回應,我們不能要求孩子在每一個社交場合都要運用“完美組合”。

在前期獲得孩子注意時,我們的確需要通過多種方法,但不應侷限於“眼神”,訓練過程中,應當將眼神作為訓練的內容,而不是先備條件。


問題三:

您之前提到我們對孩子的一些行為干預非常有限,那我們能否幫助孩子學會參照別人來進行自我學習和修復?


郭:

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孩子自我成長、自我發展的問題。我們的家長普遍存在一種誤解,認為技能必須教孩子才能會,不教的都不會。

的確,我們要教會並幫助孩子練習終身都需要的三大基礎能力——最基礎的生活和生存能力、最基礎的遵守社會規則(不擾人)的能力、最基礎的社交技能。

但一些應情應景的能力,卻不一定要刻意地去教、去練習,因為環境會塑造孩子的學習,現實情境會推著他去解決這個問題,而解決的過程本身就是學習,孩子的自我成長就體現在他自身和環境的互動中。

我們沒辦法模擬所有的互動環境,我們只能模擬一些基本的環境、需要和能力,有了這些基本的能力之後,孩子在自己和環境互動中學來的東西都是我們不能掌控的,這就是自我生長、自我發展。

儘管在孩子13歲之後,我們能交給他的東西就非常有限,但我們仍能刻意安排一些環境和境遇讓孩子去體驗,以此來幫他減少問題行為,這樣可用的技巧會學得更快。

記住,我們可以時刻幫助他,但永遠不能替代他。


問題四:

我的外孫去年2月被診斷為中重度自閉症,剛開始沒有語言表達,情緒也非常不穩定,在大米和小米干預半年後,現在行為方面基本正常,語言也能說長句子。但現在社交方面,孩子會找朋友玩,卻不會打招呼,我該如何幫助孩子提升?


郭:

社交是我們自閉症孩子核心障礙,要改善孩子的這個缺陷,首先要提供機會,幫助他練習。

我們希望孩子在社會上能跟別人打招呼,那我們就要帶孩子出去見識社會,幫助他跟別人打招呼,並強化他的行為。

家長給的機會多了,孩子練習多了,這個缺陷就不會一成不變。因此,我們不能僅僅想著孩子社交不好,而是要開始行動幫助他練習。

但是否就可以放棄一對一訓練,只帶孩子旅遊就行了?

所有生活化、自然情景教學效率都是相對較低的。讓孩子接觸自然、接觸社會,在社會這個大海洋裡學習的確會有一定的收穫,但撒大網捕魚,收穫的可能只有一些貝殼。

想要獲得更多的大魚、小魚,還需要通過桌面訓練、機構訓練,把孩子的能力進行高效彌補,再帶孩子去生活中歷練,這樣他才能學到更多的能力。而不是放任孩子在自然情境,那樣機會和練習是脫離的。

所以一對一訓練與自然情景教學兩者要結合,不能顧此失彼。

特別鳴謝:深圳市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提供場地支持


-END-


整理 | 春桃 陳欣 編輯 | 小魚 圖源 | 大米和小米


這4個問題,自閉症患者家長都想問郭延慶教授!


兒童成長中心諮詢電話

深圳 18927427534 / 13682646196

上海 18516618207 / 18521556705

廣州 18620202651 / 18620202671

北京 18910241617 / 1891024576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