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說“媽媽,我怕”,你該怎麼做

當孩子說“媽媽,我怕”,你該怎麼做​是否有這樣的經歷,在晚上睡覺的時候,孩子一直哭鬧著說怕,不肯獨自睡覺。

通常我們會這樣說:寶貝,不怕不怕。

你要勇敢一點。

你看沒有怪物哦,那是你想象出來的

……

可結果是孩子依然不讓關燈也不睡覺。遇到性子急的就衝孩子大吼:怕什麼怕啊,膽子怎麼那麼小,你看小弟弟妹妹都不怕黑。

結果是孩子委屈地哇哇大哭,後來哭著哭著終於睡著了。

有時候孩子還多次在睡夢中大哭,嘴裡喊著:媽媽,有怪物,媽媽,抱抱等等。

其實,孩子怕黑、怕高、怕小動物、怕想象中的怪物,都很正常。

當孩子說“媽媽,我怕”的時候,其實他最需要的是媽媽的感同身受,以及貼心陪伴。而不是一句無關痛癢的你要勇敢,更不是膽子怎麼這麼小的批評指責。 對孩子來說,恐懼是一種很正常的情緒。

那麼,孩子究竟在怕什麼呢?

1.怕想象中的“怪物”

常會聽到媽媽說“寶貝,這只是你想象出來的,不是真的”,其實,對孩子來說,那些出現在腦海中的畫面跟真實的世界是一樣的,而那種害怕的情緒,更是一種真實的恐懼。而這種恐懼,又往往是源於一種對未知的想象。

我們小時候也常常會有這種體驗,在黑暗的環境裡,會想象著床底下有吃人的怪獸,於是就會把家裡閃爍的按鈕當作怪物。而當我們長大後,自然而然就知道黑暗中沒有吃人的怪獸,那個閃爍的怪物只是一個會發光的小按鈕而已,也就不那麼怕了。

2.怕再次經歷糟糕的體驗

許多小孩很喜歡玩水,夏天的時候,也經常帶她去海邊玩水、游泳。可是突然有一天,你會發現他變得非常抗拒,原來是之前玩水不小心嗆到了,喝了好幾口水。 害怕再次被水嗆到,再次經歷那種糟糕的體驗。

3.怕父母怕的東西

作為父母的你自小怕的很多東西,怕狗、怕黑、怕坐過山車……

比如:走夜路,孩子的媽媽會跟說外面太黑了,好可怕,孩子也會下意識的認為:黑,怕怕。

從某種程度上講,父母的負面投射創造了孩子的負面現實。投射是有能量的,如果父母堅持不懈地把負面的擔心和評判投射給孩子,就等於在給孩子創造一個負面的現實。

孩子的怕不是遺傳,更多的是跟帶他的人在一起時的一種恐懼體驗,一種心理暗示。

4.因家庭問題而滋生的焦慮和恐懼

父母吵架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很大,有些小朋友經常半夜被父母吵架打架聲驚醒,只敢自己躲在被窩瑟瑟發抖、不敢哭出聲。後來就會特別怕有人吵架,看到有人吵架就莫名地恐懼和害怕,更不敢跟別人起衝突,再生氣都默默忍著。

孩子是最敏感的,當家庭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時,孩子就會長期處於一種焦慮的狀態,久而久之,他就會把這種焦慮轉化為一種恐懼。

孩子的世界很難懂,他們會怕一個可愛的玩具,會怕一首歡快的歌,甚至會怕一朵漂亮的花。孩子的世界又很簡單,在他們怕的時候,他們不需要講什麼大道理,只需要爸爸媽媽的一句“我在”,和一個大大的擁抱。少一點武斷;多一點等待,少一點逼迫;多一點溫暖,少一點批評。

如何幫孩子化解他心中的恐懼呢?

1.找到那個讓孩子還怕的根源,並逐漸安撫孩子平靜下來。

在孩子怕的時候,不要急於按照自己的認知和思維方式去評判,認為很可笑很幼稚,更不要急於跟孩子說,不怕不怕,這有什麼好怕的呀,寶貝要勇敢一點。

要真正地去接納孩子的情緒,真正地幫孩子度過這種焦慮和恐懼。

2.以繪本,遊戲或故事的方式讓孩子接納明白,幫孩子緩解情緒。

3.勇敢地跟孩子站在一起

孩子大多是沉靜在遊戲寓言故事當中,要學會融入,與孩子站在一起,一起面對,戰勝讓孩子心裡害怕的幻想怪物。

與其逼著孩子勇敢,不如跟孩子一起勇敢,給他一份勇敢的底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