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16傢俱樂部收入70億屬“注水豬肉”,投入當收入自欺欺人

中超16傢俱樂部收入70億屬“注水豬肉”,投入當收入自欺欺人

12月4-5日,中國足協在北京舉行中國職業足球俱樂部財務風險防範國際研討會。來自國際足聯、亞足聯、歐足聯、西甲聯賽、美國大聯盟、拜仁足球俱樂部、摩納哥足球俱樂部的專家代表,以及國務院足球改革發展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代表、中國足協、中超中甲中乙俱樂部及其他體育領域與商業界的代表出席了本次會議。

會議期間,國際上知名的諮詢公司普華永道作為中國足協的諮詢顧問商,發佈了中超16傢俱樂部在2016賽季的收入和虧損情況:2016賽季中超俱樂部總收入70.82億,平均收入4.43億;16傢俱樂部的總成本110.14億,俱樂部平均成本6.88億。2016賽季,16家中超俱樂部總體虧損達到了39.32億。

中超16傢俱樂部收入70億屬“注水豬肉”,投入當收入自欺欺人

普華永道之所以能夠有如此具體的數據,是因為中國足協和普華永道一起對16家中超俱樂部的財務狀況進行了詳細的摸底,掌握了過去不曾掌握的諸多財務數據。因此,普華永道首次公佈了16家中超的具體盈虧情況。

在普華永道公佈的數據中,16家中超俱樂部收入極大值與極小值之比為50;在成本對比中,投入最大的俱樂部和最小俱樂部之間的比為38。

普華永道還列出了收入和投入結構中各個具體部分所佔的比例,俱樂部收入部分:商業贊助64%、賽事收入14%、球員交易11%、政府補貼6%、比賽日門票收入3%,其他收入2%。投入和成本分配為:人工成本67%(球員教練工資獎金),球員資產攤銷18%,青訓成本5%(新政要求15%),管理費3%,比賽運營成本1%,其他成本6%。

“人工成本”這一項實際上主要就是球員、教練員的薪酬待遇,對比國外其他聯賽的人工成本,中超聯賽的這一項支出最高,其他聯賽為英超聯賽佔58%、法甲聯賽佔56%,J聯賽佔45%,德甲聯賽佔42%。中超俱樂部轉會費的收支情況顯示,各俱樂部的支出分配為:外援費用佔到了78%、國內球員中到了22%。而在收入方面則恰恰相反,國內球員的轉會費收入佔到81%,外援轉會收入佔到了19%。

中超16傢俱樂部收入70億屬“注水豬肉”,投入當收入自欺欺人

上述數據,是普華永道根據調查16家中超俱樂部的財務情況整理而來。在收入方面,16家中超俱樂部2016賽季的總收入為70.82億元,這個數字就像是“注水豬肉”,屬於俱樂部的自欺欺人。因為,絕大多數的俱樂部都把母企業為俱樂部的投資計算成了“俱樂部的收入”。

實際上,中超俱樂部真正的收入包括母企業之外的廣告贊助、中超公司分成、門票收入、轉會收入,以及其他相關產品等的收入。如果將母企業的輸血也當做投入,則16家中超俱樂部的總虧損可能達到80億元。

因此,要想真正改善中超俱樂部的財務狀況,真正控制俱樂部的財務成本,真正防範俱樂部的財務風險,就必須建立一個科學的財務法案,讓俱樂部的財務數據真實,收入和投入界定明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