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網絡謠言治理報告》發佈 774機構在微信闢謠

《2018年网络谣言治理报告》发布 774机构在微信辟谣

《2018年网络谣言治理报告》发布 774机构在微信辟谣

1月17日下午,由騰訊公司舉辦的陽光媒體人暨謠言治理大會在京召開,現場發佈了《2018微信公眾平臺政務、媒體類帳號發展報告》及《2018年網絡謠言治理報告》兩大報告,一百多位微信公眾平臺頭部賬號運營者出席了活動。

《2018年网络谣言治理报告》发布 774机构在微信辟谣《2018年网络谣言治理报告》发布 774机构在微信辟谣

政務及媒體類公號成為微信輿論場中流砥柱

騰訊公司微信安全風控中心高級總監金璇發佈了《2018微信公眾平臺政務、媒體類帳號發展報告》。截止目前,微信公眾平臺帳號整體規模超過2000萬,成為無數運營者成長的土壤。報告顯示政務及媒體類公眾號粉絲總量達到35億,相當於平均每個微信用戶關注2.3個政務號和1個媒體號。

《2018年网络谣言治理报告》发布 774机构在微信辟谣《2018年网络谣言治理报告》发布 774机构在微信辟谣

移動互聯網時代,微信公眾平臺已經成為黨和政府聯繫群眾、服務群眾、凝聚群眾的重要渠道。報告顯示,政務類微信公眾賬號發展呈現3大突出趨勢:從信息公開向便民服務轉型,集政務公開、民生服務、政民互動等多種職能於一體,不斷拓寬政務服務的邊界;通過矩陣化運作強化整體協同;從中央向地方縱深推進,構建多重服務體系。

移動互聯網對傳統新聞生態帶來了一定衝擊,但以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新聞為代表的權威主流媒體抓住契機,將自身公信力與影響力在公眾平臺充分釋放。頭部媒體類帳號粉絲總量超2億,佔領輿論高地,從雲南冰花男孩,到港珠澳大橋通車,一系列熱門文章受到廣大用戶的盛讚。

2018年以來,有85家頭部自媒體賬號的核心運營人員參加了微信公眾平臺的“陽光媒體人”沙龍活動,共同探討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如何做好自媒體正能,量傳播等話題,涉及總粉絲量近2.5億。

微信平臺2018年共攔截謠言8.4萬多條

由中央網信辦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指導

,中山大學和騰訊公司聯合出品的《2018年網絡謠言治理報告》顯示,微信平臺2018年全年共攔截謠言8.4萬多條,闢謠文章閱讀量近11億次。報告分析,食品安全、醫療健康、社會民生等領域均是謠言“重災區”,如“菠菜豆腐一起吃會得結石”“洋蔥殺死感冒病毒”“MH370墜毀柬埔寨”等均為網民極其關注的謠言案例,並拆解了這三類謠言的九大套路,從謠言的傳播趨勢、網民地域分佈和相關話題人群畫像等數據來剖析其傳播度、危害度,進行謠言鑑定。

據騰訊公司政務部副總監崔斌介紹,微信平臺與網信、公安、食藥監等政府機關、學會、科普機構、媒體等774家權威機構形成闢謠合作,生產闢謠文章3994篇,閱讀量達10.9億,闢謠覆蓋人數達到2.94億人。

《2018年网络谣言治理报告》发布 774机构在微信辟谣

中老年人易上當 專家建議“四招”有效治理

據調研,中老年網民數量已突破8000萬,相較八零後、九零後的青年群體,中老年人群體更具傳謠傾向,網絡謠言成為中老年網民群體遭遇比例最高的網絡風險。謠言鑑別力弱、受教育程度低、網齡越短、主觀幸福感低的中老年群體更易傳謠。

《2018年网络谣言治理报告》发布 774机构在微信辟谣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大數據傳播實驗室副主任何凌南介紹,中老年群體大量轉發的謠言一般具有情緒消極,避談現在、著眼未來,引發人們死亡恐懼,強調事件對身心帶來的不良後果等特點。而就謠言治理辦法,他提出了四方面建議:快速生產和發佈闢謠內容、利用社交網絡阻斷謠言傳播、生產中老年人“看得懂、傳得開”的闢謠內容、增強闢謠內容的權威度和可信度。

構建清朗網絡環境意義重大,網絡謠言治理任重道遠。謠言治理需要政府、企業、學界、新聞媒體、專業機構、社會公眾等共同參與。

(來源:綜合國家網信辦舉報中心、人民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