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大寒養生著手於“藏”,不宜過度傷神

节气|大寒养生着手于“藏”,不宜过度伤神

节气|大寒养生着手于“藏”,不宜过度伤神

松柏天生獨,青青貫四時。

心藏後凋節,歲有大寒知。

——黃庭堅《歲寒知松柏》

01

大寒,即天氣寒冷到極點的意思,它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是一年中陰陽轉換的重要時機,更是冬天結束、春季到來的轉折點。

農諺說:“大寒三白定豐年 。”“三白”是指三場雪,意為大寒降雪得豐年之意。

冬至一陽初生後,陽氣逐漸強大,由下而上,經小寒至大寒,才徹底將寒氣逐出地面。大寒因此是陰寒密佈地面,悲風鳴樹,寒野蒼茫。大寒後十五日,陽氣就會出地而驅逐陰寒了,便是立春。

节气|大寒养生着手于“藏”,不宜过度伤神

1月20日16時59分,是今年大寒伊始的時間。“舊雪未及消,新雪又擁戶”,一提到大寒就想到了冷,你知道大寒養生除了禦寒還要注意什麼嗎?

冬三月是生機潛伏、萬物蟄藏的時令。大寒時節,人體的陰陽消長代謝也處於相當緩慢的時候,所以此時應該早睡晚起,不要輕易擾動陽氣,凡事不要過度操勞,要使神志深藏於內,避免急躁發怒。

节气|大寒养生着手于“藏”,不宜过度伤神

02

大寒的養生要著手於“藏”,人們在此期間要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動,保持精神安靜,把神藏於內,不要暴露於外。

1.注意保暖,外出時一定加穿外套,戴上口罩、帽子、圍巾。

2.早晚室內要通風換氣。室內取暖時要在地板上潑些水或晾一些溼毛巾之類以保室內溼度。要多喝白開水,補充體內水分。

3.老年人可在居室中堅持臉部、手部、足部的冷水浴法,來增加機體的抗寒能力。

大寒之後陽氣便漸漸升發,因此這一時節的艾灸要以腎經為主,肝經為輔,既要進一步補益陽氣,又要逐漸注意肝氣的調暢,迎接春季的到來。

艾灸神闕穴、血海穴,可益氣補陽、溫腎健脾、祛風除溼、溫陽救逆、溫通經絡、調和氣血,對身體非常有好處。

03

大寒時節吃什麼養生?

1、含蛋氨酸食物

低溫使人體尿液中肌酸的排出量增加,脂肪代謝加快。肌酸的合成及脂肪的代謝都需要甲基,這些甲基可由蛋氨酸來提供。蛋氨酸是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之一,而富含氨基酸的食物包括芝麻、葵花子、葉類蔬菜等。對於老年人來說,不妨多吃點豬血。豬血中氨基酸比例與人體非常接近,易吸收,適合消化功能減退的老年人食用。

2、溫性食物

中醫認為,羊肉、桂圓、韭菜、核桃、小米等食物具有溫陽益氣的作用,適量多吃可提高禦寒能力。相反,鴨肉、螃蟹、香蕉、黃瓜、梨、綠豆、西瓜、冰糖等涼性或寒性的食物最好少吃。

3、含碘食物

人體甲狀腺可分泌一種叫甲狀腺素的激素,具有產熱效應。甲狀腺素由碘和酪氨酸組成,酪氨酸可由體內合成,碘卻必須依靠“外援”。因此,冬季應適當多吃點海帶、紫菜、貝殼類等含碘豐富的食物。

4、含鈣食物

醫學研究證明,怕冷與飲食中礦物質缺乏有關,尤其是缺鈣,會影響心肌、血管及肌肉的伸縮性和興奮性。因此,冬季不妨多吃點牛奶、豆製品、蝦皮等富含鈣質的食物。此外,胡蘿蔔、地瓜、蓮藕、大蔥、土豆等根莖類蔬菜中含有大量礦物質,經常食用也能增強人體的抗寒能力。

5、含鐵食物

研究表明,許多女性冬季怕冷與體內缺鐵有關。因此,怕冷的女性可適當多攝入一些含鐵豐富的食物,如動物的血和肝臟等。動物性食物中的鐵是血紅素鐵,被人體攝入後吸收率較高,尤其是動物血液,其鐵的吸收率可高達22以上。植物性食物如木耳、海帶、芝麻等,雖然含鐵也較高,但吸收率較低,多在10左右。

6、含維生素食物

低溫會加速體內維生素的代謝,飲食中應及時補充。如維生素A能增強人體耐寒能力;維生素C可提高人體對寒冷的適應能力。因此,冬季應適當增加動物肝臟、胡蘿蔔、南瓜等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及新鮮蔬菜、水果等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的攝入量。

7、粥養人

冬季飲食忌粘硬生冷。營養專家提倡,晨起服熱粥,晚餐宜節食,以養胃氣。特別是羊肉粥、八寶粥、糯米紅棗百合粥、小米牛奶冰糖粥等最適宜。

在某些沿海少數地方,全年最低氣溫仍會出現在大寒節氣內,所以我們最重要的依然是保暖禦寒,用健康的體魄迎接新年。

节气|大寒养生着手于“藏”,不宜过度伤神

大寒正是臘月,

又恰巧碰上春節將來臨,

親朋好友間的團圓相聚,

也會更加頻繁。

但有了彼此之間的陪伴,

告別這寒冬舊歲,

也甚是紅紅火火,倍感溫馨。

节气|大寒养生着手于“藏”,不宜过度伤神

記得,有句諺語“大寒歲底慶團圓。”

中國人最熱鬧的春節悄然逼近,

家家戶戶忙著除舊佈新,

而家裡老人們嘴裡常唸叨著的,

是多年打拼在外的遊子。

暖榻與新被,只待遊子歸。”

有多少按捺不住的行囊,

已奔波在回鄉之路中?

节气|大寒养生着手于“藏”,不宜过度伤神

大寒過後,

又是一年新的節氣輪迴。

冬天到了,

春天還會遠嗎?

节气|大寒养生着手于“藏”,不宜过度伤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