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轉星移證監會掌門交接 回望劉士餘三年主席風雲錄

斗转星移证监会掌门交接 回望刘士余三年主席风云录

三年前,他載著市場的希望,要振奮歷經了股災和熔斷的A股。

三年後,資本市場一些氣象確因他而改變,但指數又回到原點,改革未完人已轉崗。

斗转星移证监会掌门交接 回望刘士余三年主席风云录

三載光陰,證監會再度迎來掌門人更迭。

難忘的精彩亮相

2016年初,股災之後的A股尚未恢復元氣,又遭遇熔斷重創,市場情緒之低迷前所未有,證監會主席換人的傳聞充斥著整個市場。

2016年2月20日,資本市場掌門人更替終於在官方層面得以確認,時任農行董事長的劉士餘在在富凱大廈前(證監會辦公所在地)與時任證監會主席肖鋼握手完成交接,開始執掌證監會。

斗转星移证监会掌门交接 回望刘士余三年主席风云录

由於接手之時,資本市場情況複雜,此後近一個月時間內,劉士餘沒有公開露過面,也未對外發過任何聲音,市場對其未來的監管風格越發好奇。

劉士餘首次公開亮相的這一天終於到來,

斗转星移证监会掌门交接 回望刘士余三年主席风云录

2016年3月12日,中國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當時銀、保監會尚未合併)在北京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聯合舉行全國兩會記者會,三個重要金融監管部委的一把手一同出面接受採訪。

在當日的發佈會上,劉士餘帶著濃厚的江蘇灌雲鄉音,對一系列市場敏感問題作出清晰回應,這也被市場看做劉士餘的施政綱領。

劉士餘直面表態:註冊制必須要搞,但不會單兵突進;證金公司退出為時尚早,市場若連續失靈應果斷出手;熔斷機制背離初衷,在未來幾年也不具備推行的基本條件。

更有幽默回應,劉士餘在回答其中一個問題時打趣道:“在3月8號那天,有一個傳說‘新任證監會主席劉士餘希望大家買股票,不要賣股票’。其實,那天我在香港團講,‘作為證監會主席,我不能建議大家買股票,更不能建議大家賣股票’。”

有問必答,張弛有度,劉士餘首次公開亮相獲得一致“點贊”,可謂是博得了滿堂彩,當時即有市場評論指出,劉士餘的話如同給市場吃了一顆定心丸。

事實上,這一次亮相僅僅是個開始,隨後市場很快發現,這位新主席一改剛上任之時的沉寂,在隨後多次講話和表態中氣勢洶洶直指資本市場諸多亂象,金句頻出。

如2016年12月6日召開的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第二屆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上,劉士餘在脫稿時講到:“希望資產管理人,不當奢淫無度的土豪、不做興風作浪的妖精、不做坑民害民的害人精。用來路不當的錢從事槓桿收購,行為上從門口的陌生人變成野蠻人,最後變成行業的強盜,這是不可以的。這是在挑戰國家金融法律法規的底線,也是挑戰職業操守的底線,這是人性和商業道德的倒退和淪喪,根本不是金融創新。”(背景是2016年險資頻繁舉牌上市公司,寶萬之爭是核心事件。)

此時的劉士餘在資本市場的支持度達到頂峰,市場眾多參與者,尤其是股民和投資者欣賞甚至崇拜劉士餘對一些資本市場亂象的批駁和呵斥。

為何金句頻出,劉士餘解釋稱:“到證監會工作後,花了較長時間來了解資本市場的各種亂象,感到很震驚。我看到這些亂象,就想找比較簡單的、貼切的、大家都能懂的詞,來給每一個亂象貼上一個標籤,這不是我創造的。”

監管雷霆出擊

劉士餘執掌證監會不光是說,其監管風格的重要標籤即是三個監管:依法監管,從嚴監管,全面監管。在劉士餘逐漸熟悉資本市場之後,市場各方很快便開始感受到監管的壓力。

首先是併購重組。

2016年6月,證監會一口氣公佈了幾項有關併購重組的重磅政策,分別是修改了《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發佈了《關於上市公司業績補償承諾的相關問題與解答》和《關於上市公司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同時募集配套資金的相關問題與解答》。

加上隨後發佈的《關於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前發生業績“變臉”或本次重組存在擬置出資產情形的相關問題與解答》,四項政策的出臺迅速為併購重組市場打下了嚴監管的基調。

由此,併購重組市場進入了嚴監管週期,跨界併購、借殼以及類借殼等遭遇了嚴監管。與此同時證監會還專項打擊了包括九好集團忽悠式重組案在內多起併購重組市場重案要案。

隨後是再融資。

2017年2月17日,證監會完成對《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實施細則》部分條文進行了修訂,發佈了《發行監管問答——關於引導規範上市公司融資行為的監管要求》(下稱《監管問答》)。

文件多管齊下,從定價到融資間隔期,對再融資亂象完成了精準打擊,在隨後的時間裡,再融資規模連年大幅下滑。

除了併購重組和再融資,劉士餘任上還有一項重磅的政策,即減持新規發佈。

2017年端午假期,證監會出臺《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減持的若干規定》(簡稱減持新規),隨後滬深交易所相繼發佈《上市公司股東及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減持股份實施細則》,一會兩所出臺的減持新規和細則,從減持方式、數量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進一步加強對大股東等減持行為的約束。

劉士餘強監管風格的另一個註腳,則是證監會稽查執法和處罰的全面推進。任上三年,稽查部門新啟動調查和新增立案案件年內快速增長。罰沒金額也一再創下新高,多個天價罰單震驚市場。

與此同時,劉士餘上任後每一年的新年第一站調研都選在了證監會稽查局、稽查總隊。

2017年的調研中,劉士餘更是喊出了“嚴懲挑戰法律底線的資本大鱷,逮鼠打狼”口號,是其證監會生涯的又一個金句。

另外,劉士餘上任後開始重視交易所一線監管職能,滬深交所時隔多年後重開會員大會,強調嚴監管,擴大一線稽查隊伍。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劉士餘每一次出手都重拳打在資本市場要害問題上。但把時間線拉長,劉士餘上任後的雷霆出擊儘管掃清了亂象,整肅了市場風氣,但部分監管手段竟然直接造成或加劇了部分2018年資本市場的棘手問題。

IPO常態化

如果要評選劉士餘留給資本市場的監管遺產中哪一項影響最深遠,很多市場人士必然會選擇IPO常態化。

2016年末,證監會喊出IPO常態化的口號。即便在今天,投資者依然敏感於IPO對二級市場的影響。而在當時,經過一年的恢復,市場終於在各方努力下穩定,推動IPO常態化面臨著非常大的輿論壓力。事實上也如此,就在證監會表態大力推進IPO常態化之後,市場的口誅筆伐如期而至。

一場有關IPO的論戰就此拉開帷幕,反對一方認為推動IPO常態化將會對市場形成抽水效應,對原本就不好的市場造成嚴重影響。而證監會則認為,IPO募資對市場的影響很小,尤其是在2015年底重啟IPO之時改用市值配售方式之後。

但劉士餘治下的證監會最終頂住了市場第一波質疑,IPO常態化步入正軌。

2017年開始,IPO審核節奏加快,企業過會率也保持了較高的水平。興奮的情緒很快傳導至市場各個角落,趕潮IPO是所有市場參與者不能錯過的盛宴。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最終2017年發審委審核企業數量,審核通過企業數量,完成IPO發行企業數量均創下歷史記錄。

然而,除了一開始輿論就有很多質疑外,2017年6月前後IPO常態化又來到了一個關鍵的輿情節點,由市場人士引發的大討論終於波及到了IPO發審的節奏。

5月22日,市場人士韓志國發表微博指出,建議叫停新股發行。獲得部分支持的同時,也有分析認為他的邏輯似乎簡單而有些許粗暴——狂發新股、衝擊市場、無所適從。此後,多位專家、學者、投行都加入了這場論戰當中。

兩派的立場非常清晰,暫停派依舊認為IPO抽血、配套機制仍不完善;而堅定派則可以概括為兩個核心——IPO不應與股指上揚簡單對立、資本市場支持實體經濟需要融資發展。隨著證監會靈活調整,在這個輿論關口放緩了發審節奏,這一次論戰再度平息,IPO在這個過程中始終沒有被叫停。

如果將視線拋得更遠一些,可以發現A股歷史上每次的IPO暫停鍵似乎都在類似的暫停輿論聲中按下。但這一次IPO常態化得以持續,中國資本市場首次破除了IPO唯指數論,即便在2018年大盤一度觸及2400點近期二級市場大底部時,也鮮有市場聲音再提暫停IPO。

IPO常態化發行持續,終於在2018年紓解了困擾資本市場多年的IPO堰塞湖問題,排隊企業的數量由高峰期超過800家的企業降至目前不足300家企業,IPO時間成本大幅降低。

在任上大力推行IPO常態化也讓劉士餘成為近幾屆主席中唯一沒有IPO暫停經歷的主席。相信除非有特別極端的事件發生,IPO常態化發行將會一直持續下去。

指數之殤

經歷了上任初期市場一片好評,到經歷了以IPO常態化為核心的市場論證,2018開始之前年劉士餘頻繁的金句再也沒有出現過,而在證監會發布劉士餘講話的新聞通稿也中規中矩。

劉士餘逐漸體會到證監會主席難當的滋味,而更讓他始料未及的是2018年A股長達數個月的跌幅。

2018年1月26日,藍籌白馬股的狂歡造就了2015年股災之後大盤的新高峰3587點。隨後,攀上峰頂大盤指數開始了下落的過程,這一跌就是一整年。

2018年1月26日至2018年12月28 日(2018年最後一個交易日),上證指數跌去了30%,深圳成指跌去了37%,而有的上市公司股價甚至跌去了50%以上,有的公司股價跌破了2015年股災的最低點。一些市場人士甚至認為2018年是時間拉長版2015年股災,市場的慘烈程度如出一轍。

更為相似的是,2015年股災和2018年大跌都面臨著市場槓桿工具帶來的巨大風險,2015是配資,2018年是股權質押。

相比2015年,劉士餘2018年面對股市下跌的情況更為複雜。

首先宏觀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其次A股市場的數次大跌都受到了美國市場以及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另外在去槓桿的大週期下,資管新規直接影響了進入股市的資金,同時也加劇了上市公司尤其是民營上市公司的融資問題。

最終這些問題都反饋在了A股的行情上,而劉士餘此前主導的諸多從嚴監管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問題。

如再融資收緊後,可轉債等其他再融資工具並未能有效填補企業融資的缺口,而減持新規也大大延長了股東周轉資金的速度。在民企信用擴張週期的最後階段,很多民營上市公司的股東趨同的選擇了股權質押的方式進行融資。

從這些政策執行的效果來看,證監會從嚴監管肅清了不少市場亂象,但疊加大週期去槓桿以及經濟的不景氣,劉士餘或也未能預料到A股將上述這一切反映得淋漓盡致。

此時的劉士餘沒有了上任初期的銳利,沒有了和市場論證IPO時的從容,他逐漸意識到每一任證監會主席到頭來還是要面對A股上上下下的指數。

重新打開潘多拉

2018年第四季度開始,上證指一路下跌數觸及2500點,這也被市場認為是監管層的政策底。不僅是劉士餘,其他一行一會,乃至分管金融市場的副總理劉鶴紛紛公開發表講話以穩定市場情緒。

另外,監管層也一再承諾將會盡快推進諸多穩定市場的政策落地。

然而,在證監會發布的多項穩定市場為目的的措施中不難發現,劉士餘上任以來制定的監管政策開始掉頭,為了穩住市場,證監會不得不重新打開潘多拉。

如10月開始,證監會密集發佈了超過10項監管問答或者政策文件修訂,涉及內容從調價機制、經營性資產認定到小額快速審核和配套募集資金,甚至包括被否IPO企業借殼間隔期等,一些市場觀點旗幟鮮明地認為這一系列政策的發佈顯然意味著併購重組市場將要重新迎來較為寬鬆的監管導向。

這一過程中,再融資也迎來了一定程度上的鬆綁。

11月9日,證監會發布了《發行監管問答——關於引導規範上市公司融資行為的監管要求》,放寬了募集資金的用途以及鬆綁了上市公司再融資的時間間隔。

更加讓市場清晰意識到政策在掉頭的是10月30日證監會在盤中發佈的一則聲明。聲明中明確,證監會將優化交易監管,即:減少交易阻力,增強市場流動性。減少對交易環節的不必要干預,讓市場對監管有明確預期,讓投資者有公平交易的機會。

一些市場觀點認為,劉士餘上任後從嚴監管,這一過程中免不了有過度監管的情況。尤其是在交易環節,類似的監管影響了市場的活力。而這一則聲明則是正式放寬了證監會的管制。

就在聲明發布之後不久,市場果然恢復了一些“往日風光”,次新股、高轉送以及後來的科創概念股和殼股被遊資和投資者輪番爆炒。

政策導向和市場表現彷彿又回到了劉士餘上任之前的光景,但這一次是劉士餘自己將卸下執掌證監會的重擔。

近年來的三任主席,從郭樹清到肖鋼,從肖鋼到劉士餘,三個人風格迥異,主導的監管方向也大相徑庭。但無論誰執掌證監會,資本市場的一些核心問題始終都在求解的過程中。每當市場以為這一任主席即是答案之時,市場的劇烈變動又將他們推上風口浪尖。

如今劉士餘卸任,資本市場告別劉氏時代,那麼資本市場又將何往,新接任證監會主席會是答案麼?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