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橫三世佛—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佛教橫三世佛—阿彌陀佛

編輯阿彌陀佛(梵語Amitābha),又名無量佛、無量光佛、無量壽佛等。大乘經載,阿彌陀佛在過去久遠劫時曾立大願,建立西方淨土,廣度無邊眾生,成就無量莊嚴功德,為大乘佛教所廣為崇敬和弘揚。大乘佛經主要如《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對阿彌陀佛及其西方極樂世界均有詳述。大乘佛教流傳之地,如中國、日本等大乘教區,阿彌陀佛信仰也尤為繁盛和重要。而漢傳佛教的淨土宗,則完全以往生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作為專修的法門。

漢傳佛教的阿彌陀佛,有兩個名字:

無量光佛,梵文amitābha,構詞為amita-ābha(光明)

無量壽佛,梵文amitāyus,構詞為amita-āyus(壽命)

amita原意為不可數,經文意思為無極,無盡,無量。

阿彌陀佛,不是由梵語而來,是阿彌陀婆耶或阿彌陀庾斯的簡化。

也有簡化為彌陀佛(mita-budda),阿彌陀(amita),彌陀(mita)。

但簡化後的漢文,在梵文卻中是另外的原意。

阿彌陀,amita 無量;阿彌陀佛 amita buddha 意為無量佛。

彌陀,mita 可量;彌陀佛 mita buddha,意為可量佛。

阿,梵文a ,表否定。

《佛說阿彌陀經》另有無量相佛(amita-ketu),無量幢佛(amita-dhvaja),都可算做阿彌陀佛(無量佛)。但阿彌陀佛在漢傳佛教中僅指無量光佛和無量壽佛,這最早源於後漢譯本的《般舟三昧經》。

宣揚阿彌陀佛法門的經典中,影響最廣的是曹魏康僧鎧譯本《無量壽經》。 此經以無量壽佛為主要名稱, 宋施護譯《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以無量光佛為主要名稱。 玄奘譯出的《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則兩名並舉。

其他翻譯還有:阿彌多佛、阿弭跢佛、阿弭嚲佛、甘露王如來、無量佛、無量壽佛、阿彌多廋、無量光佛、阿彌多婆、阿彌嚲皤、阿彌陀婆、無量清淨佛、月巴墨佛、無極尊。

阿彌陀佛,又和“阿彌唎都”相關,如《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往生咒”)所說的“阿彌唎都”。“阿彌唎都”為印度傳說中的不死藥(中國人稱仙丹),譯為甘露。佛法中用來比喻常住的涅槃,所以有“甘露味”、“甘露門”、“甘露道”、“甘露界”、“甘露雨”等名詞。“阿彌唎都”音與“阿彌陀”相近,而意義又表示永恆的涅槃,與無量壽佛壽命無量的意義相合,所以到密宗就或稱為“阿彌唎都”了。

除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外,也有其他世界的佛擁有“無量光”與“無量壽”的名號。因為諸佛功德平等,佛的常住、無量光明、無量壽命都是平等的,因此可以分享相同的名號。

佛教橫三世佛—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像

在顯宗或漢傳佛教中,阿彌陀佛的造像為右手下垂,掌心向前作與願印,左手持蓮華。手作與願印,表示眾生的往生之願和阿彌陀佛的接引之願相互攝引,阿彌陀佛能與願眾生;手持蓮華,因為極樂世界的眾生不是胎生,而是蓮華化生。由於自己的願力和佛菩薩的悲願,不須父母為緣而化生蓮華中。蓮華為出於淤泥而清淨,離一切煩惱得身心清淨成為聖者。修唸佛生淨土即化生蓮華。阿彌陀佛以蓮華接引眾生來住此國佛剎。在密教中,阿彌陀佛象徵大日如來的妙觀察智,名甘露王。於金剛界曼荼羅中稱受用智慧身如來,居於西方月輪之中央,身黃金色,結入定印,三昧耶形為蓮花;於胎藏界曼荼羅中稱無量壽如來,居中臺八葉院之西方,身白黃色或真金色,跏趺坐於寶蓮上,結入定印,密號清淨金剛,三昧耶形為初開的蓮花。

後期的密教,有關於阿彌陀佛手印印相的流傳,因為並非見於經藏,所以說法不一。

《法華經》載:阿彌陀佛、阿閦佛與釋迦佛,過去世皆是大通智勝佛的十六子之一,因修法華經而成就。

《悲華經》載:阿彌陀佛過去世中,出生在刪提嵐國土,名為無諍念王,因其大臣寶海的勸告,隨寶藏如來修行,又名無量淨。他生有千子,其長子不眴後來成為觀世音菩薩,次子尼摩則成為大勢至菩薩,其後諸子為文殊師利、普賢、阿閦佛等。其大臣寶海即為釋迦牟尼佛的前世。

《觀佛三昧海經》載:在過去世,空王佛門下有四比丘,阿彌陀佛為第三比丘,因修行唸佛法門而成就。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載:阿彌陀佛生於清泰國土,轉輪聖王月上之子,母為殊勝妙顏,子為月明。

《濟諸方等學經》載:在離垢成就功稱如來至真等正覺在世時,阿彌陀佛前世為淨命比丘,釋迦牟尼佛前世為淨法比丘。淨法比丘一心宣揚空法,毀謗淨命比丘而墮地獄。故釋迦牟尼在五濁惡世成道,阿彌陀佛在淨土成道。

《一向出生菩薩經》載:阿彌陀佛為轉輪王持火之子,在寶功德威宿劫王如來門下,修入無邊門陀羅尼而成就。

《覺智方廣經》載:過去高顯如來門下有位比丘名等,他修行大乘,但是因為輕慢甚深法,將投胎至長壽天。高顯如來以神通發現,這名比丘因在長壽天中無法修行,命終後將墜阿鼻地獄,之後投生人世也將會聾啞,無法修行。高顯如來以化身於多生中教導這位比丘,使他成佛。高顯如來即是現在現一切義如來,這位比丘則是無量光如來(阿彌陀佛)。

《無量壽經》載:阿彌陀佛過去是世自在王佛弟子法藏比丘,立大願成就極樂世界

佛教橫三世佛—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功德成就

樹立宏大誓願

大乘經說莊嚴淨土,是菩薩在因地修行時,修無量的功德去莊嚴國土,到成佛時而圓滿成就。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即是阿彌陀佛所發願成就的。《無量壽佛經》說:阿彌陀佛過去為法藏比丘時,世自在王佛為他說二百一十億的淨土相。法藏聽了這各式各樣的不同淨土,立下大願,要實現一最清淨最圓滿的淨土。 關於阿彌陀佛所立大願,大乘佛經有若干版本。曹魏本《無量壽經》,因為得到印光大師的支持,現今流通最廣。

創造西方淨土

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的情況,主要有三點:

1.自然界的豐美:據《阿彌陀經》及《觀無量壽佛經》說明,極樂淨土自然界非常莊嚴。土地平坦,沒有崎嶇山陵;沒有晝夜,長在光明中;寶樹成行,金沙布地。物質生活的享受極為豐富,生活所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以自由取給。

2.人事界的勝樂:娑婆世界,人與人之間充滿鬥爭嫉妒瞋恨,造成無邊苦痛。極樂世界適得其反,人與人之間平等和樂。 走獸根本沒有,飛禽都是變化所生。凡是生到極樂世界的都是功德殊勝的諸上善人,一生補處的菩薩就不少。菩薩與聲聞聖者,無量無數;再次的也是一心一意修學清淨佛道的善人。在良師益友策勵下都能不斷向上。不但和樂且非常殊勝。

3.身心的清淨:①生極樂世界的都是蓮花化生。由於自己的願力和佛菩薩的悲願,不須父母為緣而化生蓮華中。佛經所說的佛菩薩都處蓮華座。蓮花為出於淤泥而清淨,離一切煩惱得身心清淨成為聖者,故以蓮花的出塵不染為喻。修唸佛而生淨土也是化生蓮花中。②極樂淨土中,身無老病死苦。一般的胎生卵生溼生都有老病之苦,化生則沒有這些痛苦 。其他的化生也有死苦。而極樂世界的眾生在未得無生法忍前不會死亡 ,得無生忍也不會再感死苦。③淨土不但沒有身體的老病死苦,連心中的煩惱──貪瞋痴苦也沒有。初生淨土的眾生,煩惱習氣未曾斷除,但由於環境的特勝,雖有煩惱而緣缺不生。淨土的物質所需可以自由取給故不會生貪心;諸上善人共聚一處和樂融洽,故不會起瞋心;正信正行,所以不會起邪見等痴心。起煩惱的因緣不具足,所以不會有煩惱而得到身心的清淨。

佛教橫三世佛—阿彌陀佛

往生的法門要義

經典開示的往生法門】

⒈《般舟三昧經》以觀西方無量佛為方便 ,而能見十方無量佛。因佛身相好和淨土世界莊嚴並非一般眾生的現前境界,故需因名思義專心繫念,從而使觀境明顯現前。通過念慧相應,安住所緣,若達到“心一境性”──定,則唸佛三昧成就,從而得見十方無量佛 。但是得唸佛三昧並非得天眼,也並沒到達佛國,而是在三昧中見佛的幻相,並可與佛相互問答。 通過觀“一切法性空”得“空三昧”,而可往生淨土,屬於唸佛法身或實相念佛。 般舟三昧法門結合了大乘般若思想,注重依靠自力的禪觀;雖有阿彌陀佛的願力,也必須靠唸佛三昧才能往生,為利根上機所修。 該法門為慧遠大師、道綽大師、善導大師等所推崇,但現今一般淨土行者均已廢棄不用;印順法師認為,般舟三昧法門雖不太容易,但卻是求生西方淨土的根本法門。

⒉《無量壽經》是淨土三經之一。此經先說阿彌陀佛立四十八願構建淨土,再說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後論三輩往生明示往生的條件和方法。此經說,三輩人往生的根本條件是念佛和發願,不念佛不發願便不會往生。《無量壽經》和《般舟三昧經》所說的唸佛都不是口頭稱念,而三品人往生的根本因都是念佛和發願。此外,《般舟三昧經》的往生僅限於定心見佛的“唸佛三昧”,而《無量壽經》則放寬條件,可以散心,但也要一心淨念相續。

⒊《觀無量壽佛經》是淨土三經之一,對淨土宗影響巨大。此經開宗明義說,往生淨土必須有三種淨業福德的積累: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 ,修十善業;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此經在禪觀上提出十六個觀想次第,觀阿彌陀佛及淨土的種種莊嚴。首先是落日觀,再逐次觀水觀地、觀園林房屋,觀阿彌陀佛、觀音勢至等。是從觀色身相好到觀功德法身的由淺入深的過程。此經也說明了“三輩九品”的往生等級。

⒋《普賢行願品》也說往生極樂世界,但是並沒有提到唸佛,而是在品末說,如果以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來修行並回向功德,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這便是"導歸極樂"的思想體現,在大乘佛教“難行道”和“易行道”的判別中,屬於“易行道”。

⒌《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中往生淨土的法門還有持咒,和密宗比較接近。經中說除了十日十夜的唸佛法門外,又加以十日十夜持誦“鼓音聲王大陀羅尼”。一般還有在唸佛後加念往生咒的,西藏喇嘛教還有彌陀與“長壽法”合修。

【祖師提倡的唸佛方法】

⒈十念法:唐善導大師說十念法是念夠十句的佛號。 北魏曇鸞大師強調了心無雜念,認為十念是沒有雜念的憶念佛號並緣佛相好。 唐道綽大師和新羅元曉大師的說法也大致和曇鸞相同。 近代日本學者望月信亨,考梵文“唸佛”的“念”字,應是“心念”之意;而《無量壽經》所說“念無量壽佛”的“念”,應是“隨念”之意,或有“思惟”之意。

⒉五念門:曇鸞大師《往生論注》五念門:①禮拜門:心中願生安樂國土,禮拜阿彌陀佛;②讚歎門:稱念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彌陀異名)名號;③作願門:如實修奢摩他(止);④觀察門:如實修毗婆舍那(觀);⑤迴向門:以所有一切功德善根,為欲拔除一切眾生之苦,而作願攝取彼等,同生安樂國土。五念門方法其實是:禮拜信願往生、稱名唸佛、觀想念佛、發菩提心廣度眾生。

⒊五方便唸佛門:智顗五方便唸佛門:稱名往生唸佛三昧門,觀相滅罪唸佛三昧門,諸境唯心念佛三昧門,心境俱離唸佛三昧門,性起圓通唸佛三昧門。五種唸佛由淺入深。第一稱名唸佛,第二觀相念佛,第三第四實相念佛,第五發菩提心。智顗認為,深層次唸佛可通達一切法門。

⒋高聲唸佛:唐飛錫法師提倡高聲唸佛。飛錫認為,高聲唸佛能定心消禍,甚至能夠達到心佛兩忘的實相境界。

⒌五會念佛:唐法照大師提倡五會念佛。依據是《無量壽經》中五會音聲的描寫 和《阿彌陀經》中微妙音聲的描寫。 但經中的五音聲指古樂譜曲用的宮商角徵羽,而法照的五會指五個階段的音聲彙集。 以五音譜曲,抑揚頓挫緩急有致,使唸佛人不昏沈散亂,通過專精持續唸佛,達到唸佛三昧的境界

⒍十念記數法:印光法師反對唸佛用念珠記數, 並提出十念記數法。從稱念第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至第十句,每一句念得分明,記得分明,至第十句稱念完,再從第一句稱念數至第十,週而復始。印光法師認為,十念記數法可以全心投入佛號, 而且非常適合鈍根之人修持。

⒎佛七:又叫結七唸佛。七在印度有7天的“小七”和49天的“大七”兩種,結七指在一定時限中專心修持。佛七即是在七天中專心念佛,另外禪宗有參禪的禪七。因為平時念佛是散心的唸佛,不容易專精達到“一心不亂”,所以淨土宗有結七唸佛的加行法。

(另)三時繫念:《三時繫念》傳為中峰明本禪師所制。有《三時繫念佛事》和《三時繫念儀範》兩個版本,兩者主要內容一樣,僅有細節差異。元代始便作為念佛儀軌流傳至今,目前此儀軌的舉行也十分普遍。三時繫念雖重要普及,卻不見於藏經和其他淨土文類。如清彭際清在《淨土聖賢錄》記載明本的多種成就及影響,並無提及三時繫念。甚至中峰所制的《幻住清規》也沒提到三時繫念。另中峰禪師門徒所編撰、朝廷應允編入藏經的《中峰和尚廣錄》,以及目前收入續藏的《明本禪師雜》,全無載錄三時繫念。印光法師認為,三時繫念是後人偽造而非中峰禪師所制,並且反對用三時繫念來助念。

【唸佛三昧的理論和方法】

有關念佛三昧的經論很多,如《般舟三昧經》、《大阿彌陀經》卷下、晉譯《華嚴經入法界品》、《文殊般若經》一行三昧、《大智度論》卷二一、《十住毗婆沙論》卷一二、《思惟略要法》、《攝大乘論》卷下、智顗《五方便唸佛門》、圭峰宗密大師《華嚴經行願品別行疏鈔》卷四、《安樂集》卷下、《釋淨土群疑論》卷七。

修唸佛三昧應具備:①有定處和定期;②信願往生;③至誠心念佛不斷。

唸佛三昧的方法次第為:①稱名唸佛:舍諸亂意,念念相續,口宣佛號,心繫佛號。②觀像唸佛:舍諸亂意,念念觀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眾中說法。③觀想念佛:舍諸亂意,念念觀想,佛國淨土,依正莊嚴,佛菩薩眾,悲智解脫,功德法身。④實相念佛:舍諸亂意,不取於相,念念相續,觀想體驗,心佛眾生,一切諸法,實相無相,真心無心,不空不有,即空即有,真俗不二,萬法平等。初修一般從稱名起修,若身心安穩則深層進修,至實相念佛則相當於禪宗的明心見性。

智顗和蕅益大師都認為念佛三昧是諸三昧之首。、 蕅益大師認為,盧山派唸佛是念他佛,達摩所傳禪宗是念自佛,永明延壽派是理事雙修禪淨兼顧的念自他佛。蕅益大師並沒條理出唸佛三昧的實踐方法,而是綜合禪宗和淨土宗做整合融會。

蓮池大師將唸佛三昧視為淨土宗的聖教根本,、 他將持名唸佛分作出聲唸的明持,無聲的默持和微動口唇唸的半明半默持(如密宗金剛持)。蓮池大師又主張《阿彌陀經》的“執持名號”,並將執持分為“憶念無間”的事持和“體究無間”的理持兩種。蓮池大師認為,執持至極可以達到和本心相契的“一心”境界。蕅益大師也將“執持名號”分為事持和理持兩種層次,他認為:事持並沒有達到《觀無量壽經》中“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境界;而理持是相信阿彌陀佛即心本具為心所造,並且以心所具的名號來作為繫心之境,暫不忘舍。他不同意蓮池大師的體究之理,認為體究參究唸佛只是攝禪歸淨的方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