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驅動,福建按下“快捷鍵”

创新驱动,福建按下“快捷键”

“科技創新是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開路先鋒’,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離不開科技創新。”

“無論是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還是新興產業新經濟的培育壯大,都必須緊緊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

创新驱动,福建按下“快捷键”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著力創新驅動,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引擎,著力轉型升級,強化高質量發展新支撐,引發與會代表委員們的熱議。

2018年,我省突出創新,供給體系質量明顯提升,加快了產業轉型升級。前不久,著眼於加快全省創新轉型,省政府出臺《關於進一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的七條措施》。

福建創新驅動發展進入突破的重要階段。然而,長期以來制約我省科技創新的深層次問題不容忽視:我省高端創新資源相對薄弱、全社會研發投入仍然不足、科技創新體制機制還不夠順暢。如何補足短板?如何下好科技創新先手棋,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代表委員們紛紛建言獻策。

深度融合開闢新方向

經濟發展加快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是高質量發展最鮮明的特徵和路徑選擇。代表委員們認為,科技創新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的成長空間、關鍵的著力點和主要支撐體系,當前,要加快促進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深度融合,提升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含量。

要大力推進互聯網、大數據、智能製造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開闢新的方向。

“實體經濟要做優做大做強,需要科技創新的有力支撐和先發引領。九牧實現逆勢增長,與科技創新密不可分。”省人大代表、九牧廚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孝發給出了解讀。

近年來,九牧加大技術研發、產品創新投入,已獲得專利技術3000多項,穩居行業第一。作為國家級智能製造試點示範企業,九牧積極打造智慧製造研究院,建立全球首創的陶瓷全自動生產工藝研究基地,基於大數據打造工業4.0雲工廠。

“智能製造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林孝發建議,省政府幫助推進產業雲製造,由地方政府支持、龍頭企業牽頭,建立產業配套信息化平臺,加快數據資源整合共享。

高效協同的創新體系和開放包容的創新創業生態,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代表委員們認為,高質量發展需要不斷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完善產學研深度融合技術創新體系。

打通科研成果轉化通道

針對科研與市場“兩張皮”現象,省政協委員、福建江夏學院外國語學院院長鄭竹群建議,政府要出臺具體政策法規,明確政府、企業和高校在產教融合、協同創新、轉型升級機制中的職責、義務;政府牽頭成立產教融合指導委員會,統籌當地高校和企業兩種資源,協調解決實際困難,搭建產教融合公共網絡信息平臺,通過平臺開展校企合作、院校與行業協會及科研機構合作等。

创新驱动,福建按下“快捷键”

近年來,泉州等地湧現的一些新型研發機構,引人關注。它們以本地傳統產業亟待轉型升級的市場需求為導向,深化產學研合作,但在運作過程中機構仍面臨著多方面約束。

省人大代表、民建福建省委會副主委、廈門國家會計學院院長黃世忠建議,大力發展新型研發機構,參照企業管理的體制機制,創新科研機構的現代化管理模式、決策機制和人員編制;探索實行“三無三有”創新體制機制,即“無級別、無編制、無運行費”,但是“有政府支持、有市場盈利能力、有激勵機制”;大膽採用合同制、動態考核、末位淘汰等管理制度,打破傳統研發機構固有的“鐵飯碗”。

讓“科學”走出實驗室,打通科研成果轉化通道。隨著我省對科技特派員制度探索的深入,越來越多科技成果在廠礦車間、田間地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省政協委員、南平市人民醫院副院長潘麗貞建議,完善科特派選派機制,拓展選派渠道,探索跨區域合作交流;多部門協作,避免定位交叉、人才重疊,努力實現“一對一”精準幫扶。

核心技術只能靠自主創新

“要提高產業技術的融合發展能力,加快產業邁向中高端。”代表委員們認為,應強化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的系統佈局,推進信息、能源、生物、材料等新興技術領域和產業發展的跨界融合。

“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只能靠自主創新。”省政協委員、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黃世霖深有感觸地說。

滿電,電池可以用20年以上。”黃世霖告訴記者,通過在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企業才能順利實現大規模生產,迅速搶佔市場。

“創新需要平臺支撐。”省人大代表、三安光電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林科闖坦言,公司創新發展的背後是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NVLAP國際標準實驗室等國內一流的創新平臺的支撐。

黃世霖、林科闖建議,大力支持龍頭骨幹企業建立研究院,搭建更多創新平臺,讓創新的“發動機”在創新主體中高效運轉。林科闖還建議,對於獲國家重大專項支持的企業,省裡出臺配套政策給予扶持獎勵,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

代表委員們還認為,要著力提高創新高地的輻射帶動能力,構建區域創新體系。

省人大代表、致公黨福建省委會副主委徐平東建議,深化自創區與自貿試驗區、保稅區聯動,加快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構建引領行業技術前沿的研發平臺,全方位加強科技創新合作。

“人才是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林科闖建議,升級公共服務環境,針對人才特點、需求出臺全方位、體系化的人才配套政策,在人才子女入學、配偶就業、保險和醫療等方面進行優化升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