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EPC+F工程項目財務風險及管理策略


境外EPC+F工程項目財務風險及管理策略


摘要:近年來,在經濟全球化持續全面深化推進的過程中,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不斷加快及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深入落實,為了響應國家戰略倡議、順應國際市場形勢、增強企業競爭力,中國企業積極參與境外工程項目市場競爭,其中EPC+F運作模式得到了廣泛應用。由於國際政治經濟形勢複雜多變以及EPC+F模式的綜合性和特殊性,致使企業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機遇與挑戰並存,這要求項目管理者要充分識別項目財務風險,並部署實施有效的防控管理策略,從而實現企業經濟效益。

關鍵詞:境外工程項目;EPC+F;財務風險;管理策略

EPC+F(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Finance)項目是指在工程總承包模式下,企業不僅按照合同約定,承擔工程項目的設計、採購、建築施工、試運行等全過程或若干階段工作,並對其所承包工程的質量、安全、環保、工期和成本造價全面負責,而且還需應業主要求為項目解決融資款。目前我國“走出去”企業境外工程市場主要分佈在非洲、中亞、東南亞及南美等基建較不完善、發展相對落後但資源較豐富的地區,EPC+F模式的應用不僅能發揮我國大型工程企業先進的技術工藝和管理水平優勢,而且在國家戰略政策支持下,聯動協調金融保險機構共同解決了境外業主迫切想實施基建工程但缺少相應資金的難題。而由於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瞬息變化,項目所在國政治、經濟及社會環境存在差異,EPC+F項目具有合同金額大、建設週期長、管理模式複雜等特點,加之企業境外項目管理經驗和資源的欠缺,這些都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風險和挑戰,其中不乏失敗的案例,如:2010年中國鐵建承攬的沙特輕軌項目鉅虧41.53億元。因此,在項目投標與執行過程中做好財務風險的識別、剖析與防範管控工作,實施有針對性的風險應對管理策略,增強企業風險防範意識,提高風險應對處置能力,從而為企業爭取更多的項目經濟效益。

01

識別財務風險

境外EPC+F工程項目財務風險及管理策略

(一)資金風險

資金是境外EPCF工程項目能夠順利進行的“血液”,資金管理是境外項目有效推進的中樞,是企業項目財務管理的核心[1]。

1.安全風險,是指資金的存放、流動及整個資金鍊的運轉存在安全隱患。受境外項目所在國金融體系發展程度和相關管制措施約束,有的地區鼓勵或只能現金支付為主,有的地區雖然支持銀行轉賬業務但存在著金融機構資信偏低、業務單一、支控程序簡單、電子支付不成熟等問題;由於材料設備供應商、服務提供商的國別差異或其特殊要求,支付貨幣涉及多幣種(如有歐元、美元、當地幣等),支付方式也多樣化(如有信用證、保函、電子轉賬、匯票、現金等);這些都給資金的存放和使用帶來了安全隱患。

2.流動風險,是指影響資金流轉的風險。(1)資金的結算週期長,計量確認籤批環節多、國際支付方式程序複雜等因素限制了資金的流入速度;(2)資金缺口難免發生,結算資金到位滯後性、超計劃投入等因素形成的資金缺口阻隔了資金有序流動;(3)其他特殊情況,項目所在國外匯流出限制(需交利潤稅等)、金融環境封閉(受國際經濟制裁)、當地幣流動性差且易貶值等情形桎梏了資金的流出方式。

3.效益風險,是指影響資金效益的風險。(1)墊資風險,資金具有時間價值,一旦墊資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僅會有佔資成本,而且會有貨幣貶值損失;(2)管理風險,因資金管理不到位使資金支出無計劃、無重點、無先後不能與項目進展相匹配,不能發揮資金的使用效果;或因資金管理不科學形成利差損失、匯兌損失,降低資金協調能力,增加資金管理風險,不能發揮資金的管理效益。

(二)稅務風險

中國工程企業在與國外業主簽訂合同生效時,就形成了稅務註冊、登記責任,也具備了納稅條件,在整個合同履約期間,都要按照項目所在國的相關稅收法律要求履行納稅義務。然而項目所在國的稅制存在較大差異,包括徵收對象、稅率、納稅程序、期限、稅收優惠政策、稅收處罰、徵收管理水平等;同時EPC+F項目合同綜合性較強,涉及納稅事項相對複雜,不僅存在國內和國外兩部分稅務,而且還有設計服務、材料設備採購、建築施工勞務等徵收對象的不同;部分票據成本不能納入當地賬務,導致收入與成本不匹配,利潤虛增,多交利潤稅;這些都要求企業不僅要切實履行納稅責任和義務,而且要高度重視稅務風險。切不可因企業短時行為、意識疏忽、專業匱乏、管理失職等因素未做好項目稅務管理,增加企業的經濟處罰、稅費成本,降低企業經濟效益,損壞企業聲譽。

(三)外匯風險

境外EPCF項目在合同價格結算與成本費用支付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要使用外幣,由於外匯市場匯率易受政治經濟等因素影響頻繁波動,項目合同履約週期長、外幣資金權重大,不確定性較大,這要求企業應充分認識外匯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儘量降低因外匯風險造成的經濟損失。

1.貶值風險,是指因匯率變動引起的與項目合同投標價確定時相比實際收到的本位幣資金變少或支付的本位幣資金變多的雙向損失風險。比如:(1)硬通貨幣貶值,項目合同價格以歐元、美元等硬通貨幣結算的,例如:合同履約過程中,收到業主資金1億美元,美元對人民幣匯率由投標時1:6.8貶值到1:6.5,則項目因外匯損失實際少取3000萬人民幣,同理若成本費用為人民幣支付,則由美元兌換成人民幣後需多支付3000萬;(2)項目所在國本地幣貶值,因國際收支不平衡致硬通貨外匯存量不足等因素使項目合同價格中有一定比例當地幣結算的或在合同執行過程中當地發生的成本費用需要使用當地幣進行支付的,目前中資企業參與的境外工程項目所在國家因特殊的政治經濟環境,當地幣貶值速度和幅度遠超硬通貨幣的震盪波動,當地幣結算貶值所帶來的影響範圍更大、程度更深;同時因支付當地成本費用而存量的當地幣,若沉澱時間過長、存量較大,隨著時間推移,會遭受當地幣貶值和通貨膨脹的雙重損失。

2.管制風險,是指項目所在國特殊外匯管制環境所帶來的風險。(1)外匯政策管制,部分國家對外匯實行嚴格管制政策,尤其是匯出外匯(硬通外匯),不僅要徵收匯出稅、收取手續費,而且會設置轉讓限額;(2)外匯經濟制裁,部分國家在國際市場上受到經濟制裁,不能直接使用歐元、美元、英鎊等硬通貨幣進行結算,甚至無正式的、官方的自由兌換渠道或平臺,且當地幣兌換流動性很差。

(四)信用風險

目前中國工程企業境外項目主要市場分佈在非洲、中亞、東南亞及南美等經濟欠發達地區,這些地區由於政治環境欠佳,經濟發展滯後,法律意識淡薄,導致業主單方面撤銷、終止、中止合同或拖延計量支付等違約行為時有發生[2],甚至使用政府行政手段強制干預,這些不可控的因素使項目信用風險可觀存在,而且對項目產生重大影響,極大可能決定項目的成敗。比如:委內瑞拉因石油價格持續走低致經濟乏力使中國中鐵承建的北部平原鐵路項目爛尾;墨西哥總統強制取消中國鐵建牽頭的國際聯合體中標墨西哥城至克雷塔羅高速鐵路項目;馬來西亞新政府上臺緊急叫停中國交建正在施工的東部沿海鐵路項目。

(五)融資風險

中國工程企業“走出去”由單一施工承包為主發展到以設計採購施工總承包為主並同步替業主解決項目資金來源的“EPC+F”模式階段,是多種因素促成的。

1.國際市場需求。西亞、東南亞及南美等國家基礎設施較落後亟需完善,比如提高供電能力、完善鐵路公路網,但因經濟欠發達無力承擔工程項目建設資金預算,需要承包商解決項目資金問題;同時上述地區資源較豐富,比如石油、礦產、農業、勞動力等資源,且與我國有廣泛深入的雙邊經貿往來,除了項目運營本身效益外具有一定的經濟償還能力。

2.國家政策支持。我國工程企業“走出去”,不僅有利於拉動相關行業的設備、產品及技術等出口創匯,而且符合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為此,國家為企業提供了相關鼓勵政策和金融支持。

3.企業能力提升。為境外項目解決融資不僅是企業長期發展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提升,而且是加強與行業協會、金融保險機構等聯動形成戰略合力的結果,更是企業增加項目效益的突破口。

由於國際地區政治經濟等形勢多變缺乏穩定性、EPC+F項目具有較多的不確定性,致使企業為境外項目融資存在較大風險,企業應加強融資風險管控,切不可僅為了中標項目,而擅自獨立承擔融資風險,本末倒置,得不償失。

02

實施管理策略

境外EPC+F工程項目財務風險及管理策略

(一)資金風險應對策略

資金管理貫穿於項目執行的始終,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是項目財務管理的中心環節。境外工程企業只有抓住資金管理這個“牛鼻子”,樹立“現金為王,管控為金”的資金管理理念,結合境外工程項目環境,建立資金管理體系,實施強有力的管控措施,才能更好的控制資金風險。

1.健全完善並嚴格執行境外EPC+F項目資金管控制度。

(1)資金管控制度不僅要具有系統性、全面性、專業性、合規性,而且要突出重點,更好切合項目實際需求;

(2)加快資金流入速度,明晰業主資金的結算程序;

(3)嚴控資金流出管理,建立和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嚴格執行資金支付授權審批制度,對項目資金支出實行限額管理,對大額資金支出實行民主決策制度或黨政聯籤制度;

(4)執行資金預算管理制度,科學編制和據實修訂項目資金計劃,嚴控計劃外資金支出,採取措施平衡資金盈虧,提高項目資金的流轉速度和使用效率;

(5)加強境外資金業務管理,尤其是保函、信用證、貨幣兌換等業務。

2.科學編制項目資金策劃,增強資金風險預警及防範應對能力。

(1)科學制定資金管理模式,保障資金存放及流動安全,加強資金集中管理,發揮資金池協調能力;

(2)盡力實現項目資金的自平衡,合理編制與項目進度保持一致的資金計劃,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3)籌備切實可行的資金缺口解決辦法,尤其是預測資金計劃中會出現的短期缺口或流動資金墊資,嚴格控制預算外墊資,保障項目順利推進;

(4)提高業主資金結算的風險意識,提前預警風險形勢並預備應對措施;

(5)提出應對特殊環境的資金管理措施,比如:外匯流出限制下轉回利潤的資金方案、受經濟制裁下資金收支方案、當地幣流動性差且易貶值的消化方案。

(二)稅務風險應對策略

境外項目稅務管理應堅持以稅務遵從和風險控制為導向的基本原則[3],即在遵守國內和項目所在國稅務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進行科學合理的稅收籌劃,並在具體落實過程中控制相關稅務風險,從而達到企業項目稅務管理目標。

1.稅務調研是稅收籌劃的基礎。

(1)熟悉掌握國內對境外EPC+F項目的鼓勵性稅收政策。比如:減免稅政策、出口退稅政策、兩國之間的稅收協定、法人所得稅抵免政策等。

(2)做實做細國外稅務調研。通過拜訪項目所在國的大使館及經參處、走訪中資企業協會及兄弟單位、諮詢當地業主及專業機構等多種途徑和方式全面系統的做好當地稅務調研工作。比如:項目所在國的稅法體系及稅收環境、確定與項目相關的稅種並重點研究、進出口法律法規、外匯管理法規、稅收優惠政策與特殊限制等。

2.合同約定是稅收籌劃的關鍵。

在總結稅務調研的基礎上,結合項目實際情況,通過合同價格的確定和合同稅務條款的約定規避項目可能存在的主要稅務風險,從而使項目稅務風險總體上可控。

(1)合同雙方爭取項目合同能夠進入項目所在國稅收優惠政策範圍內,共同努力降低項目稅費成本;

(2)充分考慮稅費成本,並在合同條款中明確雙方的稅費責任和義務;

(3)通過以下途徑規避主要稅務風險:①由業主負責繳納項目所在國的應納稅費並得到當地相關征收機構的明確認可(中國企業作為承包商是相關稅費繳納主體,而業主失約未全面履行繳納稅費義務,避免被追責),“走出去”企業負責國內的應納部分;②由“走出去”企業負責所在國境內外的所有稅費,充分預估項目稅費成本並將其納入合同價格中,且爭取將稅費成本納入合同價格的調整事項,尤其是稅費政策變動頻繁國家。

3.科學籌劃和落實到位是稅務管理的保障。

在合同的執行階段,提前科學全面地進行項目稅務籌劃,既是對合同條款未規避的稅務風險進行採取控制措施,也是對後續重點和日常稅務工作進行周密部署,通過嚴格落實執行到位,保障稅務管理目標的實現。

(1)細化程序並明確職責,爭取國內稅收減免、出口退稅優惠以及所得稅抵免效益的最大化;

(2)在合法合規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科學策劃,提出具體的有效解決方案進一步降低稅費成本。比如:①納稅主體的籌劃,以法人單位還是非法人單位作為項目納稅的主體;②項目合同任務是否進行合理拆分,分為onshore(國外部分,主要是EPC中的C)和offshore(國內部分,主要是EPC中E/P);③平衡外賬收入成本,彌補不能納入外賬的票據成本。

(3)加強境外項目現場的稅務管理工作,切實履行納稅義務。

(4)完善日常監控並定期評價工作,檢驗稅務策劃工作的落實執行情況並進行相應調整。

(三)外匯風險應對策略

中國工程企業必須樹立境外EPCF項目外匯風險管理意識,未雨綢繆,充分利用現代金融工具,實現企業外匯保值並努力實現增值[3]。

1.結算貨幣選擇合理。根據幣種受影響程度和抗風險能力,採取如下優先順序進行:

(1)人民幣結算[4]。由於人民幣納入了SDR,人民幣國際化步伐不斷加快,且中國與項目所在國雙方均有不同程度的經濟貿易往來,若條件允許選擇人民幣結算,可以直接避免匯率波動或貨幣轉換的成本對項目利潤的影響。

(2)硬通貨幣結算。選擇歐元、美元、英鎊等硬通貨幣,運用硬通貨幣相對穩定性和較強抗風險能力降低外匯風險損失;

(3)組合貨幣結算。是指當地幣與人民幣或硬通貨幣組合,雖然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匯率風險,也減少了所需當地幣支出的兌換成本,但仍需合理確定各幣種資金的權重比例,進一步降低外匯風險損失。

2.合同約定彌補損失。根據彌補方式和範圍不同可分為:

(1)合同價格彌補,合理預估匯率變動帶來的風險損失,爭取納入合同價格中;

(2)合同條款彌補,在合同中約定貨幣保值條款,由匯率變動或延遲支付帶來的外匯損失由業主承擔進行價格調整或直接補償。

3.金融工具轉移風險。根據金融工具類別不同可分為:

(1)套期保值,運用遠期外匯合約、外匯期權和外匯期貨等金融衍生工具緩衝外匯風險;

(2)債權保理,企業將確定了的應收外匯債權轉讓給相關金融機構,不僅能提前收回貨款,而且能有效規避收回期間的匯率風險;

(3)保函置換,企業將應收業主的質保金,通過保函置換提前收回資金,避免因延遲收回產生的匯率風險。

4.管理措施控制損失。根據管控措施方法不同可分為:

(1)支付管理。在EPCF項目合同結算貨幣確定的情況下,對外簽訂的分包合同、採購合同及租賃合同等選擇與業主合同結算貨幣一致的貨幣進行結算支付,不僅節約了企業結匯和兌換業務成本,而且將匯率風險轉移給了分包商和供應商[5];

(2)兌換管理。企業應加強外匯兌換業務管理,通過觀察外匯市場變動趨勢,結合項目現場進展,科學合理確定外匯兌換金額和時間,減少兌換損失,增加兌換收益;

(3)計劃管理。企業應加強外匯收支的計劃管理,統籌考慮,提前計劃,嚴控計劃外支出,尤其是外匯轉出限制嚴格的合同利潤轉回計劃和當地幣易貶值且國際流動性差的收支計劃,避免造成合同利潤無法轉回或者轉回成本過高以及當地幣嚴重貶值或無法消化的經濟損失。

(四)信用風險應對策略

鑑於信用風險屬於對項目影響重大、難以預估、極易發生且不可控制的風險,且實務中已發生的類似信用風險項目遭受了慘重的經濟、案例教訓深刻,這要求企業須特別重視、持續關注項目信用風險,盡力降低信用風險損失。

1.甄別並權衡業主的資信能力。在投標前首先做好項目所在國的政治穩定性、經濟實力以及業主的資信狀況等進行盡職調查,並在項目可行性決策上權衡利弊慎重考慮。

2.約定合同保護條款防範信用風險。(1)第三國裁定,當出現合同任何一方出現違約情形或者爭議時約定由第三國相關機構進行裁定,保障裁定的公允性;(2)雙向擔保,由承包商單向業主提供履約擔保的形式改變成承包商與業主雙向提供擔保,保障裁定的可執行性;(3)約定採取信用證方式結算合同價款,防止業主支付環節干擾。

3.加強預算管控和風險預警管理。(1)堅持“量入為出”原則,嚴格預算管理,嚴控預算外支出和墊資行為,禁止超前投入;(2)持續關注並跟蹤影響項目信用風險的政治經濟等形勢發展,提前預警並及時調整項目管理方向。

(五)融資風險應對策略

企業境外項目融資能力不僅會直接關係到其在國際市場上的市場佔有率,而且還將嚴重影響到企業在國際市場發展中的經濟效益水平[6]。為了進一步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和提高企業效益,企業應加強境外項目融資管理,合理選擇項目運作模式和融資方式,保障融資到位,權衡融資效益,轉移融資風險。

1.充分利用國家政策支持。企業與業主共同努力爭取將項目融資納入雙邊政府支持項目、主權擔保項目以及絲路基金、亞投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等國際地區金融機構支持項目範圍。

2.加強金融保險機構戰略合作。中國企業的“走出去”,不僅有工程行業企業的積極參與,更有金融保險機構的鼎力推動,形成了強大戰略合力,共同參與國際工程、資本、保險市場的競爭,突破了企業自身融資能力有限的侷限性。

3.積極探索併合理選擇項目融資方式。企業為境外項目解決資金來源,絕不僅僅是利用自身的有限資金來解決,屬於杯水車薪,更多的是積極探索項目運作模式,全面衡量比較多遠化的融資途徑和方式併合理選擇,發揮企業在融資能力方面的聯動協調能力和橋樑紐帶作用。比如:靈活運用項目運作模式:BT、BOT、PPP等;選擇多元化的融資方式:資本市場(發行股票、債券)、金融市場(銀行貸款、信用證、保函)、貿易融資(出口買方信貸、出口賣方信貸)、資產證券化(ABS)等。

03

結語

境外EPC+F工程項目財務風險及管理策略

總之,風險是客觀存在的,財務風險是境外EPC+F工程項目風險管控的核心,貫穿於項目投標與執行過程的始終。在新形勢下,中國工程企業“走出去”,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機遇與風險並存。面對機遇,企業要敢於亮劍,大膽嘗試,踴躍參與;面對風險,企業要勇於擔當,未雨綢繆,沉著應對。同時要注重人才培養,與時俱進,堅持學習與研究,敏銳地捕捉、識別和剖析各類財務風險,並實施科學合理的規避應對管理策略,建立風險防範預警和有效處置管理機制,不斷提高項目經濟效益,提升企業競爭力,為中國工程企業走向世界而保駕護航。

豐華國瑞(北京)財務顧問有限公司,是一家有國有控股注資的金融服務公司,是專業從事融資租賃,商業保理等類金融公司收轉註冊,工商註冊、財務代理、商標註冊、大額投融資、上市併購、股權轉讓、股權收購等各種資質審批的代理服務機構。針對各行各業,尤其金融行業等提供全方位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