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校專業錄取數據:哪些專業更受歡迎、招生更多?

每年志願填報的時候最重要的參考依據就是往年的錄取分數、招生計劃等,但其實各校、各專業的錄取人數也很有參考價值!根據各大高校2018年新生數據,從中可以瞭解到哪些專業最受歡迎、哪些專業招生最多等重要信息。

2018年高校專業錄取人數

從數據來看,全國57所高校中錄取人數最多的專業/學院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經濟與管理相關(共8次)、商學院(含國際商學院)(共6次)、信息與技術相關(共6次)

錄取人數最少的專業/學院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馬克思主義學院(共7次 )、體育學院(共4次)、外國語學院(共3次)。具體名單如下:

2018高校專業錄取數據:哪些專業更受歡迎、招生更多?


從數據整體來看,經濟相關的專業或學院是最為熱門,例如商學院、工商管理類出現頻率都較高。雖然錄取人數多,但是實際填報時分數競爭壓力也是比較大的。

另外,體育學院錄取人數較少也是專業性質本身,體育生並非主流的原因。而外國語學院尤其是小語種相關專業,雖然國家在提倡但是考生和家長的重視程度並不高。

雖然專業錄取人數在某種程度上受學校的性質/強項等決定,但是不得不承認各色的專業/各色的方向,總是會讓考生和家長犯了難。選錯學校毀四年,選錯專業毀一生啊~

選錯專業的感受

@匿名:痛苦到否定自己一生,漸漸的對任何事物都失去了興趣,已經找不到自己究竟喜歡什麼。不知道能做什麼。@啊啊啊啊:總是忍不住分分鐘思考人生。總是幻想各種不切實際的機遇。想把目前的一切當成過渡。
@風:就是再也沒有那種得心應手的狀態,硬著頭皮一步一步走,本科渾渾噩噩,現在真的已經想不起來自己都學了啥。


雖然具體也會因人而異,但選錯專業多少都會有不甘、迷茫。專業選擇過程要注意哪些?選專業可以有哪些參考?趁現在還有時間,不妨開始好好了解下!

專業選擇常見誤區

1、片面根據未來的就業選擇專業

每個專業都有自己的培養目標,也有大體的就業方向。有的行業對口的專業很多,例如銀行業,需要金融、財會等經濟類、管理類相關專業人才,但是也需要計算機、信息安全等信息技術類相關專業人才。

而有的行業對於專業來講要求比較嚴格,例如電力系統,有一個需求專業目錄,考生可以首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之類的專業。

所以如果考生有明確的行業興趣,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與該行業相關的對口專業進行報考,這樣畢業生進入該行業的難度就小得多。

2、一味追求高薪前景的專業

其實大多數高薪專業,內部的差異(薪資、工作內容等)也是超過想象的。“高薪”是以平均收入衡量,但平均收入並不代表個人實際收入。

不同專業間出現就業前景、就業結果的平均差異,是正常的。然而,這不代表你選擇了一個高收入專業,就必然會高收入,如果你成為這個高收入領域裡收入較低的人呢?

3、按名稱認識專業

就是說:從專業的字面意思揣測專業。以往填報志願時,很多考生和家長因為不瞭解專業內涵、混淆專業名稱而報錯志願。一些考生喜歡選擇那些名稱好聽的專業,升入大學後,卻對所選專業不感興趣,學不下去。

事實上,不少專業的名稱並不能反映出專業的實質和將來相關的職業。比如“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和“信息與計算科學”這兩個專業的名稱很相似,但是類別不同,不論是主修課程還是將來的就業領域都有較大區別。所以報考前查閱該專業的相關資料很重要。

4、只要專業名稱相同,在任何大學都一樣

雖然專業名稱相同,但是由於每所高校在辦學特色、研究方向等方面的差異,相同專業之間也會有所不同。例如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和北京郵電大學都有設置。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專業方向為光電子技術、電子材料與元器件等;而北京郵電大學的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是以微電子、信息與通信系統的設計和集成以及計算機應用的融合為專業特色。

學校專業上各有側重。如果考生對某個專業感興趣,還要去了解擬選擇高校的該專業培養目標和就業方向是否也與自己預期一致。

5、只考慮熱門專業

主要是根本沒有考慮過自己的實際情況,對未來沒有想法和規劃。片面認為某個專業的錄取分數高,那麼這個專業一定是好專業。

錄取分數高有可能是因為該專業當下比較熱門,而導致報考人數多形成的,其次可能是因為前一年該專業由於錄取分數低而使當年報考人數較多形成的。這種“熱門”的現象並不代表專業的好壞、是否適合自己。

6、認為專業選錯則沒有後路

在很多大學,都不止一次選專業的機會。以南航為例,至少有四次機會轉專業,比如入校後就會有考試,筆試面試成績突出就有機會編入各種各樣的強化班,這些同學擁有重新選專業的機會。

另外,學生自己也可以通過選修、旁聽、考研等方式進修自己喜歡的專業或領域。所以,有想法有辦法,其實都不是隻有一條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