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爭英文版《趙氏孤兒》極簡詮釋“中國概念”

第二十一屆北京國際音樂節期間,導演陳士爭為中國觀眾帶來“無問中西”姊妹篇——新國劇《霸王別姬》和音樂劇場《趙氏孤兒》兩部作品,用國際化的視角拓展“中國概念”主題的邊界。

陳士爭英文版《趙氏孤兒》極簡詮釋“中國概念”


14日,音樂劇場《趙氏孤兒》在北京保利劇院完成亞洲首演。演出前,北京國際音樂節組織委員會執行主席鄧榕和北京音樂節藝術委員會主席餘隆將今年的北京國際音樂節“年度藝術家獎”頒給了《霸王別姬》和《趙氏孤兒》的導演陳士爭,表彰他致力於向國際舞臺傳播中國文化,特別是為第21屆北京國際音樂節打造《霸王別姬》和《趙氏孤兒》兩部中西文化相融合的作品。

陳士爭英文版《趙氏孤兒》極簡詮釋“中國概念”


​2003年,《趙氏孤兒》得到林肯中心藝術節的青睞,被委約搬上紐約舞臺。時隔15年,這部曾在紐約造成轟動的作品以全新的舞臺樣貌,首次展現在中國觀眾面前。《趙氏孤兒》以極具西方審美風格的舞臺表現手法展現中國古典戲劇之美,用簡約和象徵主義的手法重構東方美學神韻,全英文對白,講述了一個關於犧牲與復仇的故事。

陳士爭英文版《趙氏孤兒》極簡詮釋“中國概念”


以音樂劇場形式呈現的《趙氏孤兒》,舞美設計十分簡約,劇中所有演員的服裝、豎立在舞臺的投影幕布和延伸的地幕均為白色,把觀眾的視線更多地聚焦在表演本身。而當演員踏過圍繞在四周的“血池”,在純白的舞臺上留下血色腳印,人性的殘忍以及忠義凜然的犧牲和隱忍,展現得淋漓盡致。百老匯知名設計師安妮塔·亞維奇的服裝真實簡單卻又在細節處透著巧思,和皮特·尼格里尼極簡卻又震撼人心的舞美相呼應,舉重若輕。

​“戲劇對我而言,不是複述歷史,而是應該注入創作者的獨特視角。而戲劇的功能也不應該僅僅只是表相地重述文字或社會現象。”導演陳士爭如此闡述《趙氏孤兒》的創作理念。在將中國傳統經典“西化”的過程中,陳士爭選擇從“藝術翻譯”的掙扎中抽離出來,尋找作品內在更深層次的情感聯結。簡約和幽默的“輕”來對照死亡和屠戮的“重”;以中國戲曲裡的形體氣質烘托英語臺詞的內在邏輯,並因此令形體動作成為這部戲的點睛之筆。導演陳士爭通過《趙氏孤兒》建立了一種全新的戲劇表達,一種既不西方也不中式——而是可以兼而有之並互為表裡的戲劇語彙。

陳士爭英文版《趙氏孤兒》極簡詮釋“中國概念”


此外,《趙氏孤兒》做為音樂劇場作品,在樂器和曲調上也更加國際化,擺脫熟悉的東方音樂語法,更具影像感。陳士爭組建了一支平均年齡不足25歲的年輕樂隊,為《趙氏孤兒》注入了更澎湃的音樂血液,整個排練過程更像是搖滾音樂節前的暖場演出,古典和現代的交融,朋克味十足,令觀眾耳目一新。音樂總監Mike Smith評價說,“陳士爭導演將其對中國戲劇的知識和傳統文化的理解編織成了一個當代高度娛樂性的戲劇,它充滿了驚喜,有很多非常情緒化的時刻,有些悲傷,有些搞笑,但在故事的演進過程中,觀眾會一步步感受到其中沉重、複雜的情感”。

陳士爭英文版《趙氏孤兒》極簡詮釋“中國概念”


15年後,這部清澄透徹的音樂劇場作品,用無限的想象力完成了一次精彩紛呈的“跨文化交流”,“只問藝術,無問中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