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上春晚》第九年,這檔節目何以成為凝結集體記憶的時代相冊

《我要上春晚》第九年,這檔節目何以成為凝結集體記憶的時代相冊

導讀:尋求經典、力求創新。第九年的《我要上春晚》不僅為“春節記憶”的春晚輸入代表全民審美的力量,更透過普通人的“春晚夢”,成為當下最豐富的時代相冊。

文 | 龍果

當《我要上春晚》開始在電視上熱鬧時,春節也不遠了。

三十多年間,央視春晚成為除夕夜文化盛宴的同時,也成為中國電視的一塊金字招牌,而其衍生節目《我要上春晚》經過九年的沉澱也成為日臻成熟的“老牌綜藝”。作為向春晚這一盛會輸送優質內容的甄選舞臺,它如何成為互動綜藝節目的旗幟與風向標?

《我要上春晚》第九年,這檔節目何以成為凝結集體記憶的時代相冊

今年11月,《我要上春晚》在央視綜藝頻道如期赴約。節目第一階段由300位現場觀眾和專業評委對每期6組表演嘉賓進行投票,分別選出自己心中可以參加春晚的節目;第二階段的“直通之夜”,所有入圍選手將會再次表演,角逐出最後能夠出現在春晚名單上的機會。此番合力下,觀眾最喜愛的春晚節目也呼之欲出。

在傳統與經典之上

是全民家國情懷的“集結號”

春節不僅是一個盛大而團圓的節日,更是聯結中國人情感的重要文化。因而,不僅單純地追求酷炫和熱鬧的舞臺效果,《我要上春晚》在傳承傳統、沉澱經典的內涵標準上更是做足了文章。

在內容上,武術、京劇、中國風等一系列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形式依舊層出不窮,而且都能收穫現場觀眾非常高的點贊量。這就證明在如今的熒屏上,傳統與經典依舊不可或缺。在整個大的內容生產環境中,文化類節目市場的構成更為常態化,越來越多的創作者都在尋求新的文化闡釋空間,而《我要上春晚》無疑在這一趨勢中具有更多的優勢。

《我要上春晚》第九年,這檔節目何以成為凝結集體記憶的時代相冊

觀眾心中的春晚不同於其他晚會,甄選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節目,讓“中國年”帶著濃濃的“中國味”,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力量,成為跨越各個年齡層面的觀眾對春節晚會的共識。

在傳承經典中讓觀眾形成對家國情懷的昇華,則是《我要上春晚》節目更高的呈現追求。在第四期節目中,清華大學上海校友會藝術團的老教授獻唱一曲經典歌曲《祖國不會忘記》,他們平均年齡73.9歲,曾在年輕時舍小家為大家的投入到祖國現代化建設當中,如今白髮蒼蒼的他們用歌聲講述當年的意氣風發,也燃起了觀眾對老一輩的無限敬意以及對祖國發展的自豪之心。

《我要上春晚》第九年,這檔節目何以成為凝結集體記憶的時代相冊

《我要上春晚》承載了更多的社會關照,它以傳統和經典為形式,傳遞出向華夏文明和民族脊樑致敬的真諦。

時代感、國際化,“春晚”文化名片再升級

春節是中國文化的經典名片,《我要上春晚》在時代氣息與國際視野上下足了功夫。在節目傳播形式上,《我要上春晚》嘗試著臺網融合的新模式——中央電視臺聯合咪咕視頻聯合打造《我們一起上春晚》,觀眾在觀看節目中,可以參與“全民拆紅包”“搶億元豪禮”等活動,擁有更強參與感。同時,節目也開展了一系列“一起上春晚”的趣味創作,嘗試打造出“話題+表演+互動”的全場景式的深度發酵和生態衍生。

《我要上春晚》第九年,這檔節目何以成為凝結集體記憶的時代相冊

這樣的努力極大增強了與觀眾的互動性,讓更多年輕觀眾能夠參與其中,進一步打通觀眾的年齡層面。

在具體節目內容上,節目從人到作品,再到審美都充分照顧到了時代的感受,當壯聲人聲樂團利用當下熱門的人聲合唱團模式演繹經典戲曲《遊園驚夢》,追尋讓傳統搭載流行;當延安STC街舞團把街舞融入黃土地的傳統文化元素,她們曾在HHI世界街舞錦標賽獲獎,將黃土地上的中國文化帶到世界舞臺;當來自烏克蘭、哈薩克斯坦的兩位外國人,為了能和中國人一起說相聲,在《我要上春晚》的舞臺上說學逗唱……

《我要上春晚》第九年,這檔節目何以成為凝結集體記憶的時代相冊

這些內容和形式之所以廣受好評的原因在於,它們不是照搬了時代的符號,而是努力成為現代人與傳統文化,中國人與國際視野的一座橋樑,成為這個時代的發展縮影與寫照。中國傳統文化在走向世界的途中,如果說央視春晚是不可磨滅的重要符號,那麼《我要上春晚》更是以“走向世界”為使命,將更棒的中國春節、更好的中國文化通過春晚這個窗口傳遞給世界。

“老牌綜藝”以時光沉澱出的價值追求

2018年綜藝節目在數量上較2017年呈快速增長的態勢,多版本和衍生節目成為頭部節目常態。類型也囊括了歌舞、生活、體育、旅遊等各個方面。而《我要上春晚》作為中國電視史上最具標誌性的一檔綜藝衍生節目,在洪流中扛起了實現自身使命的旗幟,沉澱出綜藝價值立意的新風尚。

《我要上春晚》第九年,這檔節目何以成為凝結集體記憶的時代相冊

近年來,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積極引導廣電機構堅持“小成本、大情懷、正能量”的節目自主創新方向,堅持把上星綜合頻道辦成講導向、有文化的傳播平臺。因此,《我要上春晚》不僅要向春晚輸送更好看、更新穎的作品;更為重要的是這個節目本身也要讓這些懷揣著“春晚夢”的普通人呈現奮鬥精神、追逐夢想的勇氣和為實現夢想的努力,這才是更能走入觀眾內心、更有啟發和價值的深層呈現。

在節目中,平均年齡不到9歲的延安STC街舞團在舞臺上迸發的巨大能量,蔡國慶說,“她們就像是中國的小鳳凰,飛到了世界街舞舞臺的中心——鳳凰城。”她們身處異鄉,冒著鳳凰城45℃以上的酷熱堅持訓練,為國出戰的壓力讓她們緊張、怯場,甚至生病——在現實生活找尋平凡而強大的正能量,以高品質的舞臺藝術傳遞主流價值觀。節目以“我要上春晚,追夢要勇敢”為口號,高標準追求藝術品質,有溫度體現人文關懷。節目的終極奧義不僅是為春晚增添光彩,更是給平凡如你我的觀眾證明夢想的力量。

《我要上春晚》第九年,這檔節目何以成為凝結集體記憶的時代相冊

在最新的一期節目中,表演者徐小迪在臺上分飾兩角,將腹語轉移到搭檔“網紅猴”小白身上,小白做逗哏,自己做捧哏來說相聲,獨特的腹語表演形式,加上幽默風趣的相聲對話,讓更多民間的雜耍趣事變成一個完整的表演。

《我要上春晚》第九年,這檔節目何以成為凝結集體記憶的時代相冊

因為春晚承載著幾代人的春節記憶,《我要上春晚》在創作之初的“標準線”便更高。如何傳承經典,又如何力求創新,這檔節目從內容和形式,以及創作的姿態上都給出了一個可供思索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