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的誘惑如此大!老年人頻頻中招,該怎樣避免被“套路”


保健食品,是指聲稱具有保健功能或者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物質為目的的食品。 保健食品是特殊的食品,不是藥品,沒有治療疾病的作用,可以調節機體的某些功能,但是隻適宜於特定人群食用。

但是,不法經營者卻大肆宣揚保健品的功效,吹噓產品有助於改善睡眠、輔助降血糖、輔助降血脂、輔助降血壓、減肥、緩解體力疲勞、提高免疫力等等,從中謀取高額利潤。 邀請老年人聽講座、以會議營銷方式銷售保健品的“會銷”現象也越來越多,“會銷”、“體驗式促銷”讓很多老年人上當受騙。

“會銷”的吸引力為啥這麼大?一方面,老人們參加“健康講座”最早是可以免費領雞蛋、領獎品,後來就開始迷信所謂“包治百病”的保健品。“健康講座”宣稱不賣產品,但打著“為了老百姓的健康搞促銷”等旗號,從講課慢慢到賣產品,一旦提到保健品對高血壓、糖尿病等老年性疾病具有療效,許多老人就會不自覺地拿出數千、上萬元購買健康療養椅、松花粉等醫療器械和保健食品。


另一方面,有些老人貪小便宜、渴望健康、親情缺失,讓非法“會銷”鑽了空子。老一輩人因為過去的生活艱苦,都會貪點小便宜,贈送禮品、公益講座、免費體檢等“免費的午餐”,讓許多老年人趨之若鶩。等老年人參加會議後,不法經營者又抓住老年人渴望健康的心理,派出“醫療專家”對老年人一對一問診,並藉機售賣高價保健品。

而子女工作忙,沒有時間和父母交流,老人們就會感到孤獨。賣保健品的在與老年人打交道時,往往非常熱情,一口一個“爺爺”“奶奶”,叫得非常親切,老人們聽了心裡樂開花兒。有的甚至給老年人買菜做飯,在“糖衣炮彈”的攻勢下,許多老年人就稀裡糊塗掏了錢。

年輕的子女往往會勸老人不要亂買東西,但有些老人聽不進去,反而認為是子女不願意花錢。有些老人還會反駁說,明明吃了買的保健品後,有一些效果呀,怎麼不讓我買?事實上,一部分是心理作用,還有可能是非法保健品。比如號稱能降脂的,就加他汀類藥物;號稱能降糖的,加二甲雙胍等;號稱改善睡眠的,加些安眠藥;號稱降疲勞的,加點偉哥等;號稱能降血壓的,加利血平等降壓藥;號稱能減肥降血脂的,那就多加幾種藥...


所以,一定要提醒身邊的老人,凡是聲稱具有疾病預防、治療功能的保健品,一律不要購買;保健食品廣告中沒有聲明“本品不能代替藥物”的,一律不要購買;也不要盲目參加任何以產品銷售為目的的知識講座、專家報告等。

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老了,年紀大了,多點耐心,有時間多回家看看,多陪陪他們~兒女在身邊,就是父母最好的“保健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