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7旬老人把水果做成美食,2個月後增值10倍,供不應求

農村7旬老人把水果做成美食,2個月後增值10倍,供不應求

山西省運都市農村盛產著紅柿,每到秋季黃土高坡的郊野上隨處都是掛滿象紅燈籠一樣的紅柿,這裡的農人歷史上就有加工柿餅的傳統,跟著近些年蘋果,葡萄,犁等生果業的敏捷生長,柿子這一傳統生果也不被人們所正視,導致柿子價錢連續下滑甚至到了無人採收的境界,可是在萬榮縣有個史大爺卻把柿子加工成柿餅賣上了十倍的價錢。

農村7旬老人把水果做成美食,2個月後增值10倍,供不應求

史大爺名叫史肯堂,本年75歲了,白叟說本身的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都在外工作,他和老伴餬口在農村鄉間,家裡有2畝擺佈的柿子樹,本身有加工柿餅的熟行藝。這幾年農人們都嫌柿子賣不上價錢加工柿餅也不贏利,都不愛好做柿餅了,本身老了在家也是閒著就不息堅持做著柿餅。

農村7旬老人把水果做成美食,2個月後增值10倍,供不應求

史大爺說本身家裡的柿餅叫做牛心柿子,個大品質好,很是合適加工柿餅,本地其他柿子由於個小,良多農人都把它棄之不收,可是他家的牛心柿子若是賣鮮柿子一市斤還能賣4角錢,若是加工柿餅,3市斤出1市斤的柿餅,一市斤的柿餅能賣到10元-15元,如許算下來,柿子的價錢升值在10倍以上。

農村7旬老人把水果做成美食,2個月後增值10倍,供不應求

加工柿餅是個非常複雜的過程,首先在採摘柿子的時辰就很費工,要一個一個的賽選合適做柿餅的柿子,成熟的軟硬度要適中,然後運回家中再逐個旋掉柿子皮。旋柿餅有傳統的柿餅旋車,加工的人一手搖著車子一手拿著旋刀在柿子皮上削著,這個手藝不太好把握。這是史大爺的老伴在旋柿餅。

農村7旬老人把水果做成美食,2個月後增值10倍,供不應求

旋好的柿餅要在高粱杆做的萡子上晾曬,下邊要用凳子支起來,如許便當通風柿餅晾曬的速度也快,在陽亮光媚的天色下一樣平常一週擺佈就會把柿餅曬軟,然後用塑料布和棉布把柿餅捂蓋在高粱杆萡子上邊。史大爺的柿餅每年就在本身的院子裡晾曬。

農村7旬老人把水果做成美食,2個月後增值10倍,供不應求

涼嗮的過程中還要不時的翻看搜檢柿餅的晾曬情形,以便讓柿餅受熱均勻,其次還能創造遺留在柿子概況的少量柿子皮,然後把它清理掏出,這是史大爺的姑娘在幫著他翻柿餅。

農村7旬老人把水果做成美食,2個月後增值10倍,供不應求

史大爺說本身家裡有大牛心柿子1萬餘斤,本年以每市斤4角錢的價錢賣給本村農人4000斤,本身加工了6000斤的柿子,能加工成2000斤優良柿餅,按照一市斤10元錢計較也有20000元的收入,由於自家柿餅在本地聞名,量不是很大所以不愁發賣,每年都是外埠客商上門買走。這是涼嗮好的柿餅已經呈暗紅色。

農村7旬老人把水果做成美食,2個月後增值10倍,供不應求

晾曬好的柿餅要捂蓋住然後解開放風,經由頻頻幾回後柿餅上就會天然出現一層薄薄的白色粉狀,本地農人把這個工序叫做出霜,出過白霜的柿餅會很甜,在捂蓋出霜的過程中每次放風還要用手把柿餅一個個捏成餅狀,所以才叫做柿餅。

農村7旬老人把水果做成美食,2個月後增值10倍,供不應求

史大爺說柿餅上的白霜有平喘止咳的了局,若是冬天偶感咳嗽可以吃點柿餅霜止咳。史大爺掰開一個柿餅讓攝影師看裡邊的果肉,這種柿餅特有的紅色果肉看上去象和糖醃製過一樣。

農村7旬老人把水果做成美食,2個月後增值10倍,供不應求

史大爺家地處黃土高坡的小丘陵地帶,他說這裡的天色非常合適柿子的生長,日夜溫差大,柿子含糖量高,糖度大,做出來的柿餅口感軟綿發甜,是冬季特別是春節時代本地農村必備的特色甘旨。

農村7旬老人把水果做成美食,2個月後增值10倍,供不應求

柿餅的加工每年從夏曆的霜降時節起頭加工,不息要到夏曆11月份才竣事,過程一樣平常都在2個月擺佈的時辰,是非常費事的工作,若是天公不作美碰著秋雨多的天色一年的柿餅就會錯過加工的機緣了。這是史大爺家小院子裡涼嗮柿餅的場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